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王國統治》 20章209-219頁
  • 賑災職務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賑災職務
  • 上帝的王國統治了!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為什麼賑災是「敬奉上帝」的一種方式
  • 賑災工作有明確的目的
  • 賑災職務帶來長久的裨益
  • 你能出一分力嗎?
  • 災難發生時,怎樣伸出援手?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2023年
  • 耶和華見證人有沒有參與救災工作?
    關於耶和華見證人的常見問題
  • 在愛中一起生長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2023年救災工作:「我們真的感受到了耶和華的愛!」
    捐款的用途
查看更多
上帝的王國統治了!
《王國統治》 20章209-219頁

第20章

賑災職務

本章概要

在災難中體現基督徒的愛

1,2.(甲)猶地亞的基督徒陷於什麼困境?(乙)為了幫助猶地亞的基督徒,其他信徒怎樣把愛心化作行動?

公元46年左右,猶地亞發生了一場大饑荒。當地糧食短缺,物價飛漲,住在那裡的猶太裔基督徒沒錢買食物,眼看就要斷糧了。不過,他們體驗到了耶和華的保護,是以往的基督徒沒體驗過的。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呢?

2 耶路撒冷和猶地亞的猶太裔基督徒飽受饑荒之苦。在敘利亞的安提阿,猶太裔和外邦信徒得知後,就收集了捐款,還選了兩個負責的弟兄,就是巴拿巴和掃羅,把捐款送到耶路撒冷的會眾長老那裡,救濟信徒。(請讀使徒行傳11:27-30;12:25)處於困境的猶地亞基督徒看到安提阿的弟兄姊妹把愛心化作行動,必定深受感動。

3.(甲)今天,上帝的子民怎樣效法1世紀安提阿的基督徒?請舉例說明。(另見附欄「我們在現代的第一次大規模救濟運動」)(乙)這一章會談談什麼問題?

3 關於基督徒運送救濟物資給其他地方的同工,這件發生在公元1世紀的事,是第一個記載下來的事例。今天,我們也效法安提阿的基督徒,得知別的地方的同工受災或面對困境,就會向他們伸出援手。a為了了解賑災工作怎樣關係到基督徒的其他職務,讓我們來談談以下三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把賑災工作視為一項職務呢?我們的賑災工作能達成什麼目的呢?這件工作怎樣讓我們得益?

為什麼賑災是「敬奉上帝」的一種方式

4.關於基督徒的職務,保羅對哥林多的基督徒說了什麼?

4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談到,基督徒負有雙重職務。雖然這封信是寫給受膏基督徒的,但他的話也對「另外的綿羊」十分重要。(約翰福音10:16)一方面,我們的職務是「勸人跟[上帝]和好的職務」,也就是傳講王國好消息和教導人成為基督徒。(哥林多後書5:18-20;提摩太前書2:3-6)另一方面,我們的職務也包括為弟兄姊妹服務。保羅特別提到「賙濟的事」。(哥林多後書8:4)在「勸人跟[上帝]和好的職務」和「賙濟的事」中,「職務」和「事」譯自同一個希臘語詞「迪阿科尼阿」。明白這一點十分重要,為什麼呢?

5.保羅表明賑災工作是基督徒的職務,為什麼明白這點十分重要?

5 保羅用同一個希臘語詞來指這兩件工作,是想說明賑災工作是基督徒會眾執行的職務的一部分。保羅此前說過:「職務各有不同,主卻是相同 的。能力各有不同……。這一切都是同一股 聖靈發揮力量的結果。」(哥林多前書12:4-6,11)保羅表明,會眾執行的各項職務都是「敬奉上帝」。b(羅馬書12:1,6-8)因此,他認為應該撥出時間「賙濟聖民」。(羅馬書15:25,26)

6.(甲)根據保羅所說,為什麼賑災工作是崇拜上帝的一環?(乙)今天,我們在世界各地怎樣展開賑災工作?(見附欄「災難發生了!」)

6 保羅也幫助哥林多的基督徒看出為什麼救濟工作是他們的職務,也是崇拜上帝的一環。基督徒救濟同工,是因為「順從基督的好消息」。(哥林多後書9:13)他們很想實踐基督的教誨,因此向同工伸出援手。保羅說,基督徒向同工所做的善行就是上帝賜給人的「非凡的分外恩典」。(哥林多後書9:14;彼得前書4:10)關於幫助處於困境的弟兄姊妹,包括救濟他們,《守望台》1976年6月1日刊說:「無可置疑地,耶和華上帝與他的愛子耶穌基督對這種服務十分重視。」沒錯,賑災工作的確是敬奉上帝的一種重要方式。(羅馬書12:1,7;哥林多後書8:7;希伯來書13:16)

賑災工作有明確的目的

7,8.我們的賑災工作能達成的第一個目的是什麼?請解釋。

7 我們的賑災工作能達成什麼目的呢?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出了答案。(請讀哥林多後書9:11-15)保羅在經文裡說,「賙濟眾人的任務」也就是賑災工作有三個主要目的。讓我們逐一看看。

8 首先,我們的賑濟工作能為耶和華增光。在上一段引錄的五節經文中,保羅多次提到耶和華上帝。他說,賑濟工作能「激發人感謝上帝」,也能「多多增加感謝上帝的話」。(11,12節)他還說明賑濟工作為什麼能讓基督徒「把榮耀歸於上帝」,讚美賜下「非凡的分外恩典」的上帝。(13,14節)保羅在談及賑濟工作的結尾,說:「願感謝歸於上帝」。(15節;彼得前書4:11)

9.請舉例說明,賑災工作有助於消除誤解。

9 今天,上帝的子民也效法保羅賑濟同工,深知這樣做能為耶和華帶來榮耀,也能為上帝的教誨增光。(哥林多前書10:31;提多書2:10)很多事例都表明,賑災工作大大有助於消除人對耶和華和他的見證人的誤解。例如,在一個受颶風吹襲的災區,有個女士在門口掛了個牌子,寫著「謝絕耶和華見證人探訪」。後來,她看見對面有救援人員在修一所房子。她觀察了好幾天,發覺這些人很友善,就去問他們是些什麼人,原來他們是耶和華見證人。她驚嘆地說:「我誤解你們了。」於是,她把門上的牌子摘了下來。

10,11.(甲)什麼事例表明,我們的賑濟工作能大大彌補同工的缺乏?(乙)什麼出版物對我們的賑災工作十分有用?(見附欄「賑災工作的新工具」)

10 第二,賑濟工作能「大大彌補[同工]的缺乏」。(哥林多後書9:12)我們很想滿足弟兄姊妹的迫切需要,緩解他們的困境。為什麼呢?因為基督徒會眾的各成員同屬於「一個身體」,「身體一處受苦,各處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書12:20,26)許多基督徒出於弟兄之愛和憐恤之情,馬上放下個人事務,帶上工具,前往災區救助弟兄姊妹。(雅各書2:15,16)例如,2011年,日本發生海嘯後,美國分部辦事處寫信給美國各地的地區建築委員會,問有沒有「一些勝任的弟兄」能去災區幫忙重建王國聚會所。結果如何呢?不出幾個星期,就有將近600個志願人員申請去幫忙,還願意自費坐飛機到日本。美國分部辦事處的弟兄說:「我們真想不到會有這麼好的反應。」有個日本弟兄問一個救援人員,為什麼他願意從國外來幫忙,救援人員答道:「日本的弟兄姊妹跟我們同屬於『一個身體』。他們受苦,我們感同身受。」出於自我犧牲的愛,有些救援人員還甘願冒生命危險去搭救同工。c(約翰一書3:16)

1946年,瑞士的一個耶和華見證人在整理捐給弟兄姊妹的救援物資

1946年,瑞士

我們在現代的第一次大規模救濟運動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事結束後沒幾個月,諾爾弟兄就宣布推行一項大規模運動,運送「救援物資給中歐貧乏的弟兄」。

不出幾個星期,加拿大、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耶和華見證人就開始整理、包裝衣物並收集食品。從1946年1月起,物資陸續運送到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中國、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英國、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意大利、荷蘭、挪威、菲律賓、波蘭、羅馬尼亞,救濟當地的同工。

這次救援活動並沒有結束。救援物資持續供應了兩年半之久!在這段時間,大約8萬5000個弟兄姊妹捐出了300多噸食物,450多噸衣物,還有超過12萬4000雙鞋,給飽受戰爭蹂躪地區的弟兄姊妹。1948年8月,這項規模浩大的救援活動終於告一段落。1949年的一期《守望台》談到:「這是彼此相愛的明證。我們知道,所有參與這項運動的弟兄都視之為榮耀主的行動。他們明白這些物資能幫助弟兄姊妹從事正確崇拜,覺得能用這種方式為弟兄姊妹服務是殊榮。」這次救援活動為耶和華增了光,也救濟了信徒同工,使全世界的弟兄姊妹更團結。

11 其他人也很欣賞我們的救災工作。例如,2013年,美國阿肯色州的一個地區受災,耶和華見證人的志願人員迅速作出反應。當地的一份報章報導:「耶和華見證人把志願賑災工作組織得井井有條,天衣無縫。」正如使徒保羅所說,我們的確「大大 彌補」了弟兄姊妹的缺乏,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12-14.(甲)為什麼幫助受災的弟兄姊妹恢復屬靈常規十分重要?(乙)受災的弟兄姊妹表達了什麼心聲,說明堅持屬靈常規十分重要?

12 第三,我們的賑災工作能幫助受災的弟兄姊妹恢復屬靈常規。為什麼這點很重要呢?保羅說,得到援助的弟兄姊妹會受感動,多多感謝上帝。(哥林多後書9:12)受災的基督徒可以怎樣表明自己感謝上帝呢?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盡快恢復屬靈常規。(腓立比書1:10)1945年的一篇《守望台》文章寫道:「保羅同意……收集捐款,因為這能讓有需要的基督徒得到一些物資,有力量參與更多傳道工作,為耶和華作見證。」我們也有同樣的目標。受災的弟兄姊妹恢復傳道,不但能安慰悲傷的人,也能強化自己。(請讀哥林多後書1:3,4)

13 一些弟兄姊妹得到緊急援助,恢復了傳道,因此受到強化。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心聲。一個弟兄說:「我們全家都從傳道得益。我們努力安慰別人就能暫時忘記自己的憂慮。」一個姊妹說:「我專注於屬靈活動,就不會那麼留意周圍的惡劣情況了。這讓我有一種安全感。」另一個姊妹說:「很多事情我們都控制不了,但傳道工作讓我們一家有了方向。我們跟別人談起新世界的希望,信心就受到強化,更相信一切都會煥然一新。」

14 受災的弟兄姊妹要盡快恢復的另一種屬靈活動就是聚會。請想想一個叫清子的姊妹的經歷。清子將近60歲,她的一切都被海嘯奪去了,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和鞋,她一無所有。清子簡直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後來,一個長老告訴她,他們可以在他的車裡舉行聚會。清子說:「這位長老、他的妻子、另一個姊妹和我坐在車裡舉行了聚會。聚會雖然很簡單,卻像個奇跡一樣,讓我忘記了海嘯時發生的那些事。我的內心感到很安寧。那次聚會讓我體驗到,跟弟兄姊妹來往的確能大大強化人。」另一個受災的姊妹也說:「聚會讓我有力量活下去。」(羅馬書1:11,12;12:12)

賑災職務帶來長久的裨益

15,16.(甲)哥林多和其他地區的基督徒支持賑災工作可以怎樣得益?(乙)今天,我們參與賑災工作也可以得到什麼益處?

15 保羅向哥林多的基督徒談及賑災職務時,也談到他們和其他支持賑災工作的基督徒可以怎樣得益。保羅說:「他們[耶路撒冷受援助的猶太裔基督徒]也因為上帝賜給你們非凡的分外恩典,就切切想念你們,為你們懇切祈求。」(哥林多後書9:14)沒錯,由於哥林多的基督徒,包括當中的外邦基督徒表現慷慨精神,受援助的猶太裔基督徒必定深受感動,為他們禱告,也更愛他們。

16 1945年12月1日刊的《守望台》(英語)引用了保羅的話來論述賑災工作的益處,說「一處的聖民救濟另一處的聖民,會讓他們多麼團結!」這正是今天不少救援人員的體驗。一個在水災後參與賑災工作的長老說:「參加賑災工作讓我跟弟兄姊妹更親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親密。」一個受到援助的姊妹感激地說:「我們現在享有的弟兄之情最能讓我們看出樂園會是怎樣的。」(請讀箴言17:17)

17.(甲)賑災工作怎樣表明以賽亞書41:13的話實現了?(乙)請舉例說明,賑災工作能為耶和華增光,也能讓弟兄姊妹更團結。(另見附欄「世界各地的志願人員參與救援工作」)

17 救援人員到達災區後,受災的弟兄姊妹特別能感受到上帝的確履行了以下承諾:「我,就是你的上帝耶和華,正握著你的右手,對你說:『你不要怕,我必幫助你。』」(以賽亞書41:13)一個劫後餘生的姊妹說:「看到災難所造成的破壞,我感到很絕望,但耶和華的確向我伸出手來。弟兄姊妹給我的幫助實在太大了。」兩個長老在天災後代表他們的會眾寫了一封信,說:「地震為弟兄姊妹帶來了很大的傷痛,但我們也體驗到耶和華通過弟兄給我們的幫助。從前我們只是讀過關於賑災的事,現在就發生在我們眼前。」

彼得·約翰遜參與組織的一項建築工程

這次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

年輕人參與賑災工作會對他們產生什麼影響呢?請看看彼得·約翰遜的經歷。他18歲時第一次參與賑災工作,他憶述:「我看到弟兄們多麼感激我們,也體驗到施與是多麼的快樂。我被這些事深深觸動了,更渴望用自己的一生,竭盡全力為耶和華服務。」後來,彼得做了先驅,到過伯特利服務,之後加入了地區建築委員會。彼得說:「1974年,我第一次參與賑災工作,這次經歷改變了我的一生。」你是個年輕人嗎?你能效法彼得嗎?說不定,參與賑災工作也能改變你 的一生,使你更決心為耶和華服務。

你能出一分力嗎?

18.如果你想參與賑災工作,可以怎樣做?(另見附欄「這次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

18 你也想嘗嘗參加賑災工作帶來的喜樂嗎?要知道,救援人員通常是從參加王國聚會所建築工程的人當中挑選出來的。所以,你可以告訴會眾的長老,你想申請參加王國聚會所建築工程。一個在賑災方面經驗豐富的長老提醒說:「去災區幫忙的人必須先收到賑濟委員會的正式邀請。」這樣,我們的賑災工作就能有序地進行了。

19.我們的賑災工作怎樣有力地表明我們是真基督徒?

19 基督吩咐門徒要「彼此相愛」,聽從這個吩咐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參與賑災工作。我們用這種方式表現愛心,就表明自己是基督的真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今天,許多志願人員都甘心獻出自己,援助那些忠貞地支持上帝王國的人,為耶和華增光。有這些人在我們當中,是多大的福分!

a 這一章主要談及援助弟兄姊妹的賑災工作。不過,我們也常常賑濟不是信徒的人。(加拉太書6:10)

b 保羅用「迪阿科諾斯」(僕人)的複數詞來指「助理僕人」。(提摩太前書3:12)

c 請看《守望台》1994年11月1日刊23-27頁《援助波斯尼亞的信徒同工》一文。

請想想上帝的王國對你有多真實

  • 為什麼說,賑災是敬奉耶和華的一種方式?

  • 我們的賑災工作能達成哪三個重要目的?

  • 賑災工作能帶來什麼長久的裨益?

  • 賑災工作跟約翰福音13:34耶穌的吩咐有什麼關係?

世界各地的志願人員參與救援工作

非洲中部和西部

1994年,盧旺達發生種族滅絕暴行,被屠殺的人約有80萬或更多。大屠殺引發的動盪也波及到非洲中部的其他國家,難民營裡人滿為患。為了幫助飽受痛苦的同工,比利時、法國和瑞士的耶和華見證人空運了大約300噸的衣服、藥物、帳棚、食品和其他物資。不出幾個星期,這些物資就送到了需要救濟的弟兄姊妹手裡。

一支由10個法國耶和華見證人組成的醫療小組也一直在非洲服務。這些耶和華見證人都是醫生和護士,他們幫助受內戰、饑荒和疾病折磨的弟兄姊妹減輕痛苦。僅在過去兩年,這支醫療小組就提供了超過1萬宗醫療服務。他們的工作為耶和華和他的組織增了光。一個護士說:「我們每當到達一個地區幫助弟兄姊妹,往往都聽到別人尊敬地說:『這些是耶和華見證人,他們是來幫助他們的弟兄姊妹的。』」一位姊妹得到護士的幫助後,激動地說:「謝謝你,我的姊妹。謝謝耶和華!」

有時候,救援人員還要處理一些嚴重的意外。2012年,尼日利亞的一起交通事故導致13個耶和華見證人喪生,另外有54人重傷。遇難的耶和華見證人同屬於一群人數不多的會眾。一個賑濟委員會馬上組織人員,24小時輪流照料每一個受傷的弟兄姊妹。一個住院的病人看到耶和華見證人盡心竭力地照顧信徒,就打電話給她的牧師,說:「我們的教會沒有一個人來看我。來醫院看看耶和華見證人是怎麼以行動體現愛心的!」

這群會眾的弟兄姊妹因為失去親愛的同工非常難過,但其他同工的愛給了他們安慰。不但如此,救援人員悉心關懷受苦的弟兄姊妹,他們熾熱的愛心激勵了會眾裡的一些成員更熱心傳道。事故發生前,這群會眾有35個傳道員,不出一年,就增加到了60個。

澳大利亞

2013年,昆士蘭的一片海岸地區洪水泛濫,70個耶和華見證人無家可歸。馬克、朗薘和女兒從被洪水淹了的家裡逃出來,到了一所疏散中心。這裡擠滿了人。朗薘說:「我們基本上只有地方站著。」附近直升機起落的聲音震耳欲聾,令氣氛更加緊張。她擔心地問丈夫:「我們該怎麼辦呀?」馬克於是熱切地向耶和華禱告,請求幫助。朗薘說:「大概30分鐘後,有一輛車開到了疏散中心,從車上下來了三個弟兄。他們見到我們後,說:『我們是來接你們的,你們會住在一個弟兄的家。』」朗薘說:「那一刻,我們深深感受到耶和華的組織的愛心和關懷,那種感動真是難以言喻。」

超過250個志願人員急忙趕往這片受災地區幫助弟兄姊妹。一位年長的弟兄說:「一群耶和華見證人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像螞蟻一樣努力清理我的家。我和妻子永遠也忘不了他們怎樣幫助我們。」

巴西

2008年,聖卡塔琳娜州遭遇洪水和泥石流,大約8萬人被迫逃離家園。當地的一個居民描述說:「泥土夾雜著樹木像海嘯似的。」一些弟兄姊妹躲進了大會堂。負責看管大會堂的馬爾西奧說:「他們逃走的時候只有身上的衣服,渾身上下都是泥。」有個姊妹說:「我們的房子沒了。眼看著房子轉眼就消失了,心裡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不過,我們永遠也忘不了弟兄姊妹怎樣安慰我們。我們得到了那麼多的愛!我從這次經歷學到,重視屬靈的事是多麼明智。」

巴西的耶和華見證人整理和分發其他信徒捐贈的救援物資

2009年,巴西聖卡塔琳娜的一個大會堂用作救援中心,擺滿了捐贈物品

泥石流摧毀了里約熱內盧附近的所有山坡地區。為了有效地應對這種災難,弟兄們設立了一個長期的賑濟委員會。有些住在泥石流多發地區的弟兄會負責監察,一發現有泥石流跡象,就會向委員會報告。志願人員很快就會坐著標有「耶和華見證人人道救援」標記的卡車趕到。救援人員全都裝備齊全,各司其職。他們會穿著標有耶和華見證人標記的背心。他們會和醫院聯絡委員會的弟兄們一起幫助受傷的弟兄姊妹。救援人員會帶來食物、水、藥物、衣服和清潔用具。清理房子裡的泥漿是一件大工程。最近的一次泥石流侵襲後,僅僅一戶人家就動用了60個志願人員,清理出的泥漿足足有4卡車那麼多。

未雨綢繆

中央長老團指示全球所有分部,要給會眾長老和探訪會眾的監督指引,讓他們知道該怎樣在災難發生之前做好準備,以及怎樣應對災難。舉個例,趁災難還沒發生,長老就要確定每個會眾成員的聯繫方式都是最新的。

災難發生了!

  1. 長老聯繫一個基督徒家庭

     當地的長老聯繫所有傳道員

  2.  長老向長老團統籌者報告

  3. 長老團統籌者、探訪會眾的監督報告和分部辦事處的弟兄保持良好溝通

     長老團統籌者向探訪會眾的監督報告,或向負責聯絡分部辦事處的弟兄報告

  4. 提供食物和水

     盡快提供食物、水、臨時住所、醫療護理,以及感情和靈性上的支持

  5. 總部的弟兄評估災區的情況和需要

     分部辦事處向中央長老團的統籌委員會報告當地的災情和需要

  6. 分發救援物資

     賑濟委員會組織賑災工作,幫助弟兄姊妹重建家園,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7. 飛行中的飛機

     統籌委員會評估當地的情況,按需要從國外派志願人員前來援助

賑災工作的新工具

《耶和華見證人與賑災工作》的封面

2013年6月,《耶和華見證人與賑災工作》(英語)出版。這本冊子是特別為美國負責管理緊急事故的政府官員編寫的。冊子介紹了我們從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的一些賑災工作。冊子也附有一張地圖,標明我們在全球的賑災工作規模。一個統籌賑災工作的長老解釋說:「賑濟委員會的弟兄會在災難發生之前,盡早用這本冊子跟災難多發地區的主要官員建立聯繫。這些官員熟悉了我們的賑災活動,我們就更容易獲得批准,在有需要的時候進入災區。」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