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撒勒人
(Nazarene)〔很可能源自希伯來語neʹtser「內采」(萌芽)〕
這個名稱被用來描述耶穌,後來也被用來描述他的門徒。不要將「拿撒勒人」(Nazarene)和「離俗人」(Nazirite)混為一談。在英語,這兩個詞的寫法相近,但在希伯來語,兩者的寫法和意思卻完全不同。(見離俗人)
稱耶穌為「拿撒勒人」是很自然的事,並沒有什麼異乎尋常的地方,因為他自幼(尚不及三歲)就在耶路撒冷以北約100公里(60英里)的拿撒勒城居住,直到長大成人。在一般人眼中,他是當地一個木匠的兒子。在古代的日子,人來自哪裡就稱為哪裡人,這是很常見的做法。(撒下3:2,3;17:27;23:25-37;鴻1:1;徒13:1;21:29)
耶穌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被各種各樣的人稱為「拿撒勒人」。(可1:23,24;10:46,47;14:66-69;16:5,6;路24:13-19;約18:1-7)耶穌也承認和使用這個名稱。(約18:5-8;徒22:6-8)彼拉多用希伯來語、拉丁語、希臘語在一個牌子上寫著:「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然後把牌子安在苦刑柱上。(約19:19,20)從公元33年五旬節開始,使徒和其他人時常稱耶穌基督為「拿撒勒人」,或說他是來自拿撒勒的。(徒2:22;3:6;4:10;6:14;10:38;26:9)
含有預言性質 馬太指出,聖經的預言曾經提及「拿撒勒人」,這個稱呼可說是標明耶穌基督就是應許的彌賽亞的記號之一。馬太報導,希律死後,約瑟將馬利亞和她的孩子從埃及帶回本國。接著,馬太向讀者闡明彌賽亞會稱為「拿撒勒人」,說:「上帝也在夢裡警告他[約瑟],於是他往加利利一帶,到一個叫拿撒勒的城住下來。這樣就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他要叫做拿撒勒人。』」(太2:19-23)
《希伯來語經卷》並沒有提及拿撒勒這個地方。有些人以為馬太所指的,可能是某本失傳了的預言書,或某些沒有寫下來的口頭傳統。但馬太使用的「先知所說的話」這個片語,《希臘語經卷》其餘的執筆者也只在引述今天我們所用的同一本《希伯來語經卷》正典時才使用。因此,想要明白這個問題,看來關鍵在於了解「拿撒勒人」跟上文提及的「內采」(意即「新芽」)兩個詞之間有什麼關係。
馬太所指的,看來是以賽亞書(11:1)論及彌賽亞的一段話:「耶西的殘幹必生出嫩枝,他根上長出的新芽[we·neʹtser韋內采]必結出果實。」另一個含有「新芽」意思的希伯來詞語是tseʹmach「采馬」,別的先知曾使用這個詞去描述彌賽亞。馬太說先知曾預告這個未來的「新芽」,他所用的「先知」一詞是複數的。比方說,耶利米曾經預告,上帝會為大衛興起一個「正義的『新芽』」。(耶23:5;33:15)撒迦利亞則預告,上帝會賜下一個「稱為『新芽』的」君王兼祭司。這個預言只能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應驗,因為他要建造屬靈的聖殿。(亞3:8;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