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都
(Pontus)〔海〕
小亞細亞北部沿攸克辛海(黑海)的一個地區。基督教時代之前,本都這個名稱顯然指小亞細亞北部以本都·攸克辛海(攸克辛海的別稱)為邊界的地區。本都的範圍從西面(靠近庇推尼)的哈利斯河下游向東延伸,沿著海岸延展到黑海東南面的盡頭。沿岸土地肥沃,夏天溫暖,冬天不冷。內陸是中部高原的東北隅,有不少河谷,當中種植穀物。山坡林木茂盛,生產木材製造船隻。沿岸一帶反映出希臘殖民地的色彩,但內陸居民仍舊保留著東面亞美尼亞的風俗。
這一帶曾受波斯管轄,到了公元前4世紀,一個獨立的本都王國建立起來。國中有好幾任國王稱為米特拉達梯,並且跟羅馬交好。可是,米特拉達梯六世卻跟羅馬霸權抗衡,大大拓展了本都王國的版圖。兩國爆發多場戰役後,米特拉達梯六世終於在公元前66年左右敗在龐培率領的羅馬人手上。接著本都大部分領土併入了西面的庇推尼,合併成一個行省,稱為庇推尼和本都;東部就併入了加拉太行省(加拉太的本都)。後來,東部一些地區給了波萊莫(約公元前36),組成波萊莫王國的一部分。(見下冊758頁地圖)因此,在公元1世紀,「本都」一詞可以指黑海沿岸的整個地區;也可以指庇推尼和本都行省的那部分,或者併入加拉太行省組成波萊莫王國的那個東部地區。
公元1世紀猶太作家斐洛說猶太人散居在本都的每個角落。公元33年五旬節,來自本都的猶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徒2:9)當中一些人聽過彼得的演講後,可能成為基督徒,接著才返回家鄉。三十多年後,彼得寫了第一封受啟示的信(約公元62-64)給「分散在本都」以及小亞細亞其他地區寄居的基督徒。(彼前1:1)信中提到牧養上帝羊群的「長老」,顯示本都已建立了基督徒會眾。(彼前5:1,2)一個生在本都的猶太人亞居拉曾前往羅馬,然後來到哥林多,並在哥林多遇上使徒保羅。(徒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