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61 5/15 315-319頁
  • 訪遊所羅門的聖殿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訪遊所羅門的聖殿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聖殿的建造
  • 聖殿的庭院
  • 聖殿的本身
  • 聖殿的奉獻典禮
  • 具有預表性的模式
  • 聖殿
    洞悉聖經(下冊)
  • 所羅門建造聖殿
    我的聖經故事書
  • 供崇拜之用的獨一真正聖殿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3年
  • 召集萬民到一間聖殿從事崇拜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3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守》61 5/15 315-319頁

訪遊所羅門的聖殿

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到世界各地參觀著名的建築物;他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由於是人類所造最高的一座大樓,紐約市的帝國大廈是很多人都喜歡遊覽的一個地方;一般遊客尤其喜歡在晴朗的日子到這座大廈的第102層樓上去瞭望四周的風景。倫敦的威士敏斯特寺(Westminster Abbey)和羅馬的聖彼得教堂則由於它們的宗教和歷史背景而亦經常吸引大批的遊客。愛國的情緒吸引了許多人到各國的首府,廟宇和紀念碑塔去觀光。除此之外印度亞格拉城(Agra)中的塔殊瑪哈(Taj Mahal),據說是世上最美麗的建築物之一,也是到東方遊覽的旅客所愛到之地。

不過現在我們所最感興趣的卻不是以上提及的任何一間建築物而是很久以前所羅門王在耶路撒泠城所建的耶和華的聖殿。這間聖殿的主要建築材料是石灰石和香柏木,但同時有大量黃金及各種寶石作裝飾;它無疑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美麗和最昂貴的建築物之一;為了建造它,以色列人捐獻了價值超過五十億美元的黃金和銀子。雖然是在2,565年前即已被摧毀,我們在今日仍然可以藉著聖經的記載和我們自己的想像力之助到這座聖殿幻遊一番。——歷代志上22:14。

什麼因素使所羅門的聖殿成為如此超卓不凡呢?並不僅是因為它在物質方面的華麗和貴重;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耶和華上帝自己是它的工程師。聖經告訴我們說:大衛王將「被靈感動所得的……一切工作樣式」都傳給他的兒子所羅門。其次這間聖殿之所以如此卓越是因為它是專供崇拜獨一的真神耶和華之用的。再其次則是由於它所具有的預言性意義。它預表天上的錫安山上遠較榮耀的聖殿,即由耶穌基督和「從地上買來的」144,000個教會份子共同構成的屬靈的聖殿。——歷代志上28:11-19;歷代志下7:12;彼得前書2:4-6;啟示錄14:1,3。

聖殿的建造

關於耶路撒冷城中的聖殿,歷史的記載說雖然它們是由一個被人認為弱小的民族所造,「這些聖殿卻遠較任何其他古代的廟宇,埃及的,亞述的或印度的,更為人所熟知,關於它們的記載也比較完整。」這些聖殿中的第一間,即所羅門所建的,從很多方面說家都可以稱為大衛的聖殿。大衛乃是首先想到要建築這樣一間聖殿的人;他在聖靈的感示之下獲得它的藍圖;他主持收集供建築之用的各種寶貴的金屬,例如,金,銀等;他也從一個名叫阿珥楠的人買下了一塊田作為聖殿的地點。——歷代志上17:1;21:24-26;22:14;29:1-19。

所羅門王在即位後的第四年開始建造這間聖殿,經過七年半的時間才會完成。為了建造聖殿,他徵集了所有寄居在以色列國內的外邦人,一共十五萬三千六百名。此外他又徵集了三萬名以色列人,每一萬人輪流在三個月中服役一個月。這些數字看來雖然相當龐大.不過與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和以弗所城的狄安娜廟以及比較近代的塔殊瑪哈宮在建造方面所花的時間和人力比較起來,建築聖殿的工程在效率上仍然較勝一籌。——列王紀上5:13-15;6:1,38;歷代志下2:17,18。

若想了解這件工程的浩大,我們必須記得這間聖殿築於摩利亞山上,即許多年前上帝吩咐亞伯拉罕將兒子獻給他的地方。為了使這座山上有足夠的地方容納聖殿和四週的場地,建殿者需要用石灰石建造品達數百尺的牆。這些牆的一部份在今日仍然存在,其中有些石塊長達三十呎,高達七呎,重量則超過一百噸。

聖殿所用的石灰石在天然的缺乏見之下是非常柔軟的,以致它甚至可以用鋸子鋸開,因此在採石方面減省了許多困難。可是當它們一旦接觸到日光和空氣時,它們便變成硬得好像大理石一般了,並且可以被磨成非常光滑。有些人認為它們在事實上是大理石的一種。在現存的石塊中有些甚至遺留著古代腓尼基的石場工人所刻的記號。

在這件偉大的建築工程上所羅門還獲得他父親大衛的好友推羅城的希蘭王的協助。除了其他的援助之外,希蘭的工人砍下利巴嫩的香柏木紮成筏子,沿著海岸浮運到約帕港。從那裡,所羅門的工人將它們運到聖殿的地點。希蘭所得的酬報是每年幾十萬「蒲式耳」(每「蒲式耳」約等於三斗餘)的小麥和約二千加侖最上等和貴重的香油。根據所羅門王和希蘭王所訂的協約,後者還派一個極有技巧的工人,一個具有一半希伯來血統的腓尼基人希蘭亞筆,協助建殿的工作。聖經將這人描寫為「善用金,銀,銅,鐵,石,木,……與細麻製造各物,並精於雕刻,又能想出各樣的巧工。」他的確是一個非常有天才的技工!——歷代志下2:14-16。

聖殿的庭院

聖殿有兩個庭院,內院又稱為祭司的庭院,外院又稱為大圍。雖然聖經沒有提及它們的面積多大,但根據會幕四周的院子和希律王所建的聖殿來推測,我們有良好的理由相信所羅門的聖殿的內院約佔兩畝的面積,外院則更大一點。——列王紀上6:36。

每一個庭院都有一道牆圍在四週,每道圍牆包括「鑿成的石頭三層,香柏木一層,」其間有門供人從一院通到另一院。聖經的記載沒有講及外院裡有些什麼東西,不過當一個人進入內院時他所見到的頭一件東西便是供祭祀牲畜之用的大祭壇。這擅用木製成,外面包著銅皮,其長度和寬度均為三十呎,高度則為十五呎。為了使我們對它的面積有更清楚的認識,我們可以想像它的面積相當於一個可容納一百個座位的王國聚會所。由於當時需要在某一個時間內同時獻上許多牲畜,這樣巨大的祭祀是必需的;在特殊的節日中所獻的牲畜時常達數千之多。——列王紀上7:12;歷代志下4:1,9。

內院中另一件引人注目的東西是「銅海,」一個非常龐大的儲水銅盆,是供祭司們洗濯自己和牲畜之用的,其高度是七呎半,盆口的圓周則是四十五呎。因為它厚達三吋,估計重量必定在三十噸以上。藉著仔細查考聖經裡的記錄,我們可以推知它通常能夠容納20,000加侖的水,但它的實際容量則將近30,000加侖。無疑它之所以能夠容納如此巨量的水是因為它的中間是鼓起來的。四十五呎的圓周僅是指其盆口而言,並不是指它最闊的部份。——列王紀上7:26;歷代志下4:5。

這個銅海安放在十二隻朝外的銅牛背上,每方有三隻。在內院的前方我們還可以見到十個較小的銅盆,均安裝在雕刻精美的銅車上;這些銅盆每個的容量是四百多加侖。從銅海中裝滿了水之後,這些銅盆將水運送到需要水的各處。無疑銅海上必定裝有和水龍頭相似的東西以便讓水流入銅盆裡。——列王紀上7:27-39。

聖殿的本身

銅製的祭壇無疑位於內院的正中,這正好在聖殿的前面,而銅海則偏在一邊。越過這些東西以後,我們便來到聖殿本身的前面了。聖殿的正面朝東,首先觸入我們眼簾的是兩根巨大的銅柱,高廿七呎,直徑六呎,包在外面的銅皮厚達三吋。這兩條柱並沒有頂住任何東西,但它們各有一個柱頂,其上刻著像百合花和石榴的裝飾。這兩條柱均有名字,一根叫做雅斤,另一根則稱為波阿斯。從列王紀和歷代志兩書的記載者來,這兩條銅柱似乎是先被鑄造成一根然後才切分為二的。——列王紀上7:15,20;歷代志下3:15-17。

在這裡我們可且順帶提及一件事,那便是有些人也許聽到過某些聖經批評家對於聖經中關於鑄造這些巨大的銅器,如銅柱和銅海等,的記錄是否準確的問題發生懷疑。可是現代的考古學已使所有這些批評家沉默下來。考古學已發掘出證據表明所羅門是一個名不虛傳的「銅業鉅子」。美國的考古學家尼爾遜·格魯克(Nelson Glueck)說:「以旬迦別是經過慎密的籌劃和以驚人的建築及工藝技巧建造成的。事實上,我們若考慮到當日的時代與地點,整個以旬迦別城可說是一個極超卓的工業地區。在古代東方的全部歷史中沒有任何東西足以與之相比,以旬迦別是古代巴勒斯坦的畢茲堡,同時兼為它最重要的海港。」很聰明巧妙地,「他們使用一種調節熔爐氣流的通風系統,但後來被人摒棄而遺忘,一直到近代才被發現。」無疑所羅門的智慧乃是造成這個古代工業奇跡的原因。關於這種工業活動,聖經的記載說:「[它們]是遵王命在約但平原,疏割和撒拉但中間,藉膠泥鑄成的。」「所羅門在……以旬迦別製造船隻,希蘭差遣他的僕人,就是熟悉泛海的船家與所羅門的僕人,一同坐船航海。」——列王紀上7:46;9:26,27。

聖殿的正面是一個高180呎,寬卅呎和深卅呎的「門廊。」事實上它是一個塔形或尖閣似的建築物。有些人曾對這門廊的高度表示懷疑,不過這是沒有理由的,因為甚至在今日還有許多建築物附有較其本身高數倍的尖塔。——歷代志下3:4。

聖殿本身是一個長方形的建築物,內部的面積是卅呎寬,九十呎長,四十五呎高。這使它比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所造的會幕長兩倍,寬兩倍,但卻高三倍。殿裡包括兩個房間,一間是聖所,身一間是至聖所。前者比後者長一倍,即前者長六十呎,後者長三十呎。至聖所是一個完整的正立方體,因此必須有一個較低的屋頂。在會幕裡,隔開兩間聖所的是一道幃幕,但在聖殿中則以活動的門將兩者隔開。圍繞聖殿的三邊建有三層高的建築物。——列王紀上6:4-6,17,20;歷代志下3:3。

大塊的石灰石都在採石場裡鑿成一定的大小和斜度,而木棍和其他的木料也都預先鋸好。因此在「建殿的時候,槌子,斧子,和別樣鐵器的響聲都沒有聽見。」所有門廊,聖所和至聖所的牆,天花板,地板和門都以香柏木鋪貼,然後再貼上金片。除此以外,牆上還刻著「基路伯,棕樹和初開的花,」並且有許多珍貴的寶石作為裝飾。——列王紀上6:7-35。

聖殿中位置最前和最大的房間是聖所,其兩旁均有窗戶,但這些窗戶看來並非為了光線而是為了流通空氣而設的。光線則由聖所中十個精金的燈臺供給。房中尚有十個置放聖餅的金桌子和一個金香壇。此外還有許多金製的器皿,例如用來裝燒香的煤的火鼎等。——列王紀上7:48-50;歷代志下4:7,8。

聖殿的第二個房間,即較小的至聖所,僅有一件傢俱。那便是約櫃,一個長方形的櫃子或盒子,其上有一塊版,版上繫著二個張開翅膀的基路伯。不過所羅門另外製造了一對巨大的基路伯,將它們放置在至聖所的南北牆邊,它們的大翅膀張開把約櫃及其上的基路伯蓋住。道些大翅膀每雙均長七呎半,並被造成挨著牆而伸展。它們的頂端則在房的中間會合。房中唯一的亮光是代表耶和華臨在的一種超自然的光輝,稱為「錫凱那」光(Shekinah)。——歷代志下3:10-13。

聖殿的奉獻典禮

聖殿的奉獻典禮以一種與其目的及榮光均相符的儀式舉行。全以色列國的人民都聚集到耶路撒冷參加這個重大的慶典。首先,一個莊嚴的行列將會幕和其中一切神聖的器皿及約櫃護送到聖殿裡。然後一個龐大的唱詩班和樂隊開始歌唱奏樂讚美和感謝耶和華。他們的「聲合為一」而「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上帝的殿。」——歷代志下5:1-14。

接著所羅門王跪在一個銅臺上高舉雙手向天上的耶和華上帝作了一個讚美和感恩的禱告。他指出甚至天上的天亦不足以容納耶和華,何況他所建的這座聖殿。他又特別祈求耶和華向他的百姓施恩,並且求他垂聽外邦人向著這殿所作的禱告,「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又使他們知道我建造的這殿是稱為你名下的。」他祈禱完畢便有火從天上降下來燒盡了所有的燔祭。——歷代志下6:12-7:1。

奉獻聖殿的慶祝延續了七日。在這段期間所羅門獻上了22,000頭牛和120,000隻綿羊。隨後又有奉獻祭壇的節日讓以色列人在耶路撒泠城中多逗留七日。在這兩個星期之後,當所羅門將人民遣散回家時,以色列人的確可說是充滿了感激和歡樂。——歷代志下7:5-10。

所羅門死後聖殿的景況便大不如前了。當以色列國分裂為二和其中的十個支派在但及伯特利設立了金牛崇拜之後,十個支派中大多數的人都不再到這個聖殿裡崇拜上帝了。沒有信心的國王們任由聖殿殘破失修,最後甚至將其封閉起來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有時聖殿中的珍寶被用作獻給異教帝王的貢物。經過許多次的叛逆之後,「耶和華的忿怒向他的百姓發作,」以致「無法可救。」經歷了420年的滄桑之後,這間聖殿終於在公元前607年被夷為平地而與全猶大一同陷於荒涼達七十年之久。——歷代志下36:15-20;但以理書9:2。

具有預表性的模式

既然所羅門的聖殿和曠野中的會幕作用相同,它們所包含的預表性模式亦大致相同。祭司的內院代表基督的教會在上帝面前所具有的公義地位;這個教會同時是上帝屬靈的兒女和新約中的祭司,這種情形則由聖所代表。以聖所內的許多器皿對上帝歸作的事奉預表這些祭司所從事的傳道工作。至聖所代表天本身,即上帝的大祭司耶穌基督獻上贖罪祭的地方,也是上帝真正的居所。聖殿的體積均為十的倍數,這代表它的完整性。正如至聖所是個正立方體,它很適切地代表一種四平八穩的完美均衡。以整個而論,基督的教會也好像一間聖殿。猶如所羅門的聖殿一樣,上帝屬靈的聖殿也是按照上帝所作的規定而築成的。即然是一間聖殿,它同時是上帝和人相交的一個地方,目的是要促進地上的純真崇拜和為耶和華上帝帶來讚美。——哥林多後書6:16。

所羅門在即位後的第四年開始建造他的聖殿,而較大的所羅門,即耶穌基督,亦在1914年登基為王之後的第四年,即1918年的春季,開始建築他那屬靈的聖殿。當所羅門建築聖殿時所有的石頭都已預先整好以便在建殿時不會聽見鎚擊的聲音,同樣地屬靈的聖殿中象徵性的石塊亦已預先被管教磨琢到妥善的地步,因此當他們被用來建造天上偉大屬靈的聖殿時,他們便不必再受任何磨鍊了。——哥林多前書15:50-54。

再者,既然聖殿本身是一間極輝煌華麗的建築物,其牆壁,天花板,地板及一切屋內的傢俱均以黃金舖貼而底,復活後的基督教會亦然。聖經常以銅象徵人性,而神性則以黃金為代表。在基督教會的份子復活之後,他們都會成為「上帝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1:3;約翰一書3:2。

聖殿的落成是一個萬眾歡騰的日子,而所羅門的統治則是一段國泰民安的時期。同樣地,上帝屬靈的聖殿大功告成時也會是一個普世騰歡的日子,基督的統治則會是一段充滿了和平繁榮的時期。正如所羅門的統治結束後,聖殿仍然繼續存留;耶和華屬靈的聖殿亦會在基督的千年統治結束之後繼續存留;事實上它會永遠長存。——列王紀上4:20-25;以賽亞書11:9;啟示錄21:4。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