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人快樂了
慈悲的人並不一定是最聰明,最富有或最有權勢的人,可是他們卻很有快樂的理由。為什麼呢?因為正如耶穌所說,「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7。
憐恤的英文字「mercy」來自拉丁字merces而與misericordia同義。實際上misericordia這字包含了兩個字:misereans,意即「表現憐憫,」和cor,意即「心。」當這兩個字合併起來時,其意思則為「心之痛苦。」因此「mercy」這個字含有一個人由於同情他人的痛苦而心裡受感動的意思。它表示一個人體驗到他人的痛苦而仁慈地不予以公正的嚴責或刑罰。
憐恤或慈悲乃是上帝的主要品質之一。聖經將他稱為「發慈悲的父。」(哥林多後書1:3)聖經也告訴我們他喜歡表現慈悲,而「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詩篇145:9)當耶和華容許亞當和夏娃在故意忤逆他之後產生兒女,然後又為他們那些不完美的後代中相信他的人預備一項贖價使他們可以獲得永生時,他無疑表現了他慈悲的美德。使徒保羅告訴我們他曾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嘗到上帝的恩慈,而且他在聖經的同一章書內將這位慈悲的上帝稱為「快樂的上帝。」(提摩太前書1:11,根據NW,13-16)上帝是快樂的,因為他並不吝惜他對人類所表現的慈愛,反之他表現了豐盛無比的恩慈和憐憫。
上帝的慈悲要求人也像他一樣慈悲。人的慈悲必須以上帝的慈悲為模範和激勵。耶穌便曾指出這件事實;他吩咐人要愛他們的仇敵,善待恨他們的人,祝福咒詛他們的人和為凌辱傷害他們的人祈禱,有人打他們的臉則連另一邊亦轉過來由他打,幫助求你的人和沒有利息地借貸給人。然後他補充說:「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27-36)上帝乃是我們的模範;因此聖經吩咐我們要倣效他向別人表現仁慈和憐憫。
可是當我們向犯過的人或貧苦的人表現憐憫時,我們的主要動機並不應該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亦可能需要別人憐憫;反之我們的動機應該是因為自己曾蒙上帝憐憫而自動作一項感恩的表示。我們向別人表現憐憫乃是向上帝說「謝謝你」的一種方式。
慈悲的表現
耶穌教導我們要憐憫別人。但這並不是耶穌所首創的一個新教訓,因為甚至早在摩西的日子上帝已命令他的百姓要對敵人表現仁慈了:「若遇見你仇敵的牛或驢迷了路,總要牽回來交給他。若看見恨你人的驢壓臥在重馱之下,不可走開,務要和驢主一同抬開重馱。」(出埃及記23:4,5)藉著吩咐人在仇敵有困難時要仁慈地對待仇敵,耶和華向人有力地指出他們應該在任何情況之下對所有的人均表現仁慈。我們若對仇敵也表現慈悲,那末對朋友,鄰舍和親屬自然會更加仁慈!——羅馬書12:17-21;彌迦書6:8。
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表現仁慈的機會。例如一個兒子弄壞了父親的一件工具而懇求父親饒恕他,於是父親表現憐恤之心而原諒他。一位法官可能被一個哀泣的母親的眼淚所感動而減輕她的罪刑。一個丈夫可能虐待了妻子,而妻子亦在丈夫軟弱的時候欺侮了丈夫;但他們後來卻感覺懊悔而彼此憐恤寬恕。生活上有許多過錯都可以由慈悲的美德加以消弭。
可是憐憫亦對權威,律法和上帝的榮耀具有適當的尊重。它追求良善,但卻不縱容懶惰或將故意的疏忽視若無睹。容許一個壞人繼續作惡並不是憐憫。憐憫並不是疏忽。
真正的憐憫不僅考慮到別人在物質或身體方面的情況;它亦注意到別人在靈性上的福利。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翰福音6:63)因此教導別人認識基督的教訓和他的王國的好消息,以上帝的真理之道堅強懷疑的人的信心,以他對於復活和在新世界裡得永生等問題所作的保證安慰悲哀的人等都是慈悲的表現,而且它們所表現的仁慈遠較照顧別人在身體上的需要為大。
雖然你也許並非時刻都有能力施捨幫助別人,你卻不應該忘記仁慈的話亦有很大的力量。「溫良的舌是生命樹。」(箴言15:4)有一次一位俄國詩人和改革家對一個乞丐說:「請你不要生我的氣,朋友;我身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但乞丐回答說:「你已經給了我比我所配得的更多。你稱我為朋友——這便是很大的一件禮物了。」
除此之外,我們對別人的想法亦應該仁慈。在仁慈的行動背後藏著不仁慈的思想乃是偽善。這乃是不能使任何人得益的虛偽行為。在另一方面,仁慈的思想加上良善的行為卻會造益一切與之有關的人。具有良善的思想和表現良善的行為乃是世界上最真純的喜樂之一。正如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
一個人若永不寬恕別人,他又怎能獲得任何人的憐憫呢?但是上帝保證一切對別人表示憐憫的人都必定會得著憐憫,這樣的人會多麼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