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敏於猜疑的傾向
墮落的人性多麼喜歡敏於猜疑別人!一個孩子送一份禮物給老師以表示感激她的教導,但是他的同學可能很快便指責他這樣行是為了自私的緣故,因為他想博得老師的偏愛。小器嗎?幼稚嗎?當然,而且這樣敏於猜疑也許還含有一絲自私心理以及和缺乏愛心有關。
不錯,敏於猜疑別人是缺乏愛心的表現,有時成年人也像小孩子一樣喜歡這樣行。可是,在我們日常待人接物的時候,我們其實應該從好處去想別人,敦厚和善地對待別人才對。
所以當一個丈夫為了想令他的妻子驚喜一下而買了一束鮮花和一盒糖果送給她時,妻子應該為丈夫對自己所表示的愛意感覺開心才對;不要未有充分理由就懷疑他這樣行的動機,好像他曾做了虧心事而現在想贖罪似的!這樣行是多麼缺乏愛心,多麼愚蠢!但是的確有些妻子——有些丈夫亦然——喜歡這樣行。
我們若記得聖經指出魔鬼撒但曾屢次這樣行的話,我們便會提防敏於猜疑別人的傾向。例如當耶和華上帝叫撒但留意公義的約伯時,撒但便猜疑約伯事奉上帝的動機。可是無論撒但怎樣做,事實終於證明他是錯的,而約伯是對的。——約伯記1:7-22;42:7-17;啟示錄12:10。
在猜疑別人方面達到極端的人之一是無神論者塞特侯爵,他的哲學是替人類每一件光榮的行為按上一個卑鄙的動機,據他說——試舉一個例——父母不配受兒女的尊敬和感激,因為生兒育女只是他們順乎自己的本能和自私的動機而已。但是造物主耶和華上帝在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時的確將人類造成具有表現高尚、良善和不自私的品質的能力。——創世記1:26,27。
猜疑是很愚蠢的,因為它會奪去一個人的許多快樂。尤其是一個人對待基督徒弟兄,寧可過於寬容和信任亦勝於對弟兄諸多挑剔和猜疑。一個人若以信任代替猜疑,他便可以避免引起無謂的誤會,同時他亦不會因此說出和做出一些使他後悔的事!事實上,保持樂觀和樂於信任別人的好意對身心都有很大的裨益。
聖經在撒母耳記下10:1-19給予我們一個例子表明猜疑別人是多麼愚蠢。有一次,以色列王大衛獲悉亞捫王的父親死了,遂派人前往致弔。可是,亞捫王卻懷疑大衛王的動機而固執己見,甚至唆使鄰國的一個國王與大衛王爭戰。結果亞捫王徒然使自己和百姓遭殃而已。——撒母耳記下12:26-31。
了解到猜疑別人可能是競爭和角逐的一種形式可以幫助我們提防這種傾向。怎會如此呢?一個人若敏於猜疑別人,這樣其實等於貶屈別人,於是比較起來,便無形中抬舉自己了。人很可能不知不覺地這樣行,因為人的心是詭詐的。——耶利米書17:9。
敏於猜疑別人的人時常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正如福音書的記載指出,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能夠很快便看出別人內心的動機。使徒彼得也由於聖靈神奇地賜給他的力量而能夠這樣行,例如從他暴露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虛偽便可以看出這點。但是上帝沒有使今日地上的任何人具有這種力量。——馬太福音22:17,18;使徒行傳5:1-11。
富於同情心與及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特別可以幫助我們提防敏於猜疑別人的傾向。我們通常會認為自己的說話和行為都懷有良好的動機,豈不是嗎?既然如此,何不同樣地認為別人的說話和行為也懷有良好的動機呢?這其實便是我們想別人怎樣待我們,我們就怎樣待別人。我們無疑不希望別人敏於猜疑我們的動機,豈不是嗎?——馬太福音7:12。
並非所有的懷疑都是錯的。在商業往來上,一個人必須承認自私的利益可能誘使人誇大其詞,言過其實或採用類似的手段。在這種情形之下。「買者當心」這句話只是運用良好的見識而已。另一個需要判斷別人的動機的時候和地方就是當一個犯過者有明顯的行動表明他的過犯而被召到基督徒小組的司法委員會面前時。但是請注意,在這種情形下,判斷別人的動機亦不應草率或魯莽。——哥林多前書5:1-13;猶大書4-19。
但是除了這些例外,當我們判斷我們工作地方的同事、自己的家人或基督徒小組裡的弟兄的動機時,我們都應該寬大、仁厚和樂於信任別人。要記得,「察看人心」的是上帝。可是我們都能夠觀察我們自己的心,因此比提防其他一切更重要的是提防我們自己的心以求時刻保持純潔的動機。——撒母耳記上16:7;箴言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