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真確的歷史年代的書
1.我們每個人都熟悉什麼歷史事件?
對於我們現今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腦中絕沒有什麼疑問,同時我們自然也知道我們是怎樣來到這裡的。我們對於自己所經歷的事件的發生時間也知道得很清楚。例如我們知道一小時、一日和一週之前,我們在什麼地方和做了些什麼事,我們也能夠頗準確地敘述在我們一生中所發生的一些大事。
2,3.關於以往的歷史事件,我們提出一些什麼重要的問題?
2 但在我們出生之前很久發生的事又如何呢?我們對於在我們的個人經歷之外的年代和事件知道多少呢?例如我們知道耶穌在那一年出生,或更重要地,他去世的日期嗎?他畢竟是地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豈不是嗎?我們知道耶路撒冷在那一年被巴比倫人所毀滅嗎?我們若想了解為什麼某些事件在我們的日子發生,這個年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今日究竟處於什麼時代呢?我們知道七年之後亞當被造的6,000年便滿了嗎?我們若活到1975年,我們可以期望有什麼事發生呢?
3 這些無疑都是有趣和重要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從哪裡獲得真確的答案呢?既然在我們出生之前很久所發生的事件與這些事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怎樣能夠獲得真確的事實呢?以往有什麼記錄是完全真實可靠而值得我們信賴的呢?
4.有什麼鼓勵可以幫助我們尋得問題的答案?
4 忠實地尋求真理的人不應該在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方面束手無策,以致認為這是一件沒有成功希望的工作。其實他手上有一本最古老的歷史書,而更重要的是,這乃是他可以信賴的最高權威;憑著這本書他可衡量和評判其他所有證據的價值。可慶幸地,這本歷史記錄現在已被譯成探討者能夠閱讀的文字。這本書便是聖經,耶和華上帝感示人寫成的聖經。唯有耶和華才知道一切事情的始末。——以賽亞書46:10。
5.作為一本歷史書,聖經有什麼價值?
5 有些世俗的歷史家企圖告訴我們遠古的事跡,但卻輕蔑地將聖經的記錄視若無睹;他們不得不用毫不可靠的傳統、沒有根據的計算和明目張膽的猜測去補充他們那殘缺貧弱的考古學發現。在另一方面,忠實的調查者(這樣的人有很多)卻承認聖經具有真正的價值,從地下掘出的一切發現均證實了它那無瑕可擊的記錄。在考驗之下,聖經的確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它乃是古事最完整和最準確的一項記錄。既然有這本含有真確的歷史年代的書在手裡,我們遂可以毫無困難地將時間推算到亞當被造的時候,並用可靠的資料將世俗的歷史空缺填補起來了。不但如此,我們並且可以頗迅速而不費力地如此行。
曆法的變更
6.我們現在所用的曆法是在什麼時候被採納的?它準確到什麼程度?
6 今日我們用格里高里曆量度時間,但這個量度標準的歷史尚不及四百年。在1582年,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將該撒曆廢除,而當時該撒曆與太陽已脫節了達十日之多。為了糾正這項差別,教皇下令將十月刪去十日。因此1582年的十月五日遂成為十月十五日。目前的曆法是如此準確以致它和真正的太陽年之間只有大約26.3秒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每一個世紀只增加0.53秒而已。這意味到每十萬年只有不及九分鐘的差別,每一千六百萬年則有不及一日的差別。
7.該撒曆在什麼時候被採用?它糾正了什麼偏差?
7 被格里高里曆取而代之的該撒曆是朱利阿斯·凱撒在公元前46年創立的,而這年被人稱為「混亂之年。」這乃是因為當時較舊的曆法已比太陽的運行早了三個多月,以致公元前46年必須有445日才能使太陽「趕上」曆法。
8.聖經中事件的年份日期是怎樣制定的?對目前的曆法而論,這產生了什麼難題?
8 聖經所載的事件年代若是按該撒曆或其他更早的曆法而訂的,則將這些年代和日期轉變為格里高里曆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但是並不然。聖經談及某些特別和時常獨立的時期與事件,而這些事的年份日期是按它們的特別方法制定的,在彼此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有時它們的年份日期按照某個國王的統治而定(尼希米記2:1;以斯帖記1:1-3;但以理書9:1,2;路加福音3:1),或按一場軍事勝利或某個大國的傾覆而定(列王紀上6:1;以西結書1:1,2;8:1;20:1;40:1),或按它們與一項不尋常的事件,例如挪亞時代的洪水,的關係而定。(創世記9:28,29)因此困難的工作便是決定若以今日的曆法來量度,這些聖經事件究竟在什麼時候發生。
9,10.(甲)我們可以怎樣舉例說明這個難題?(乙)為了解決他的難題,遊客必須首先怎樣?
9 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故事為例去說明這個難題。一個英國遊客到歐洲大陸一個歷史性的地方觀光,一天早上他離開旅館漫步穿過一個森林,並在沿途各處稍為停下來欣賞四周的風景和山水。他在下午渡過一條小河,沿著山上的小徑前行。到傍晚的時候,他想知道自己步行了多遠的路程。他記得在較早的時候當他在各處停下來時,路標將各地之間的距離以公尺標明出來,但是他在過了橋之後就不再看見有路標了。
10 為了決定自己走了多遠,這個遊客僅是回頭將他在頭一段路程所錄下的距離由公尺化為英呎並不夠。他必須首先量出從現在的位置越過山嶺,經過小橋而到最後一個路標的距離究竟是多少。一旦決定了這個距離,其餘部分的計算便比較容易了,如果他信任路標上的數字的話。
11.(甲)為了決定我們處於時間之流的什麼地方,我們必須首先怎樣行?(乙)「絕對日期」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日期有什麼價值?
11 同樣地,當決定人類現今處於時間之流的什麼地方時,我們並不能僅是將古代的曆法化為現今所用的曆法制度,就把難題解決。我們必須首先向後量至現今和古代的聖經記錄分開的鴻溝,追溯到以往一個確定的日期,一個絕對日期,你若喜歡這樣稱呼它的話。這樣的一個日期必須是聖經和世俗歷史事件的一個匯合點,並且和目前量度時間距離的方法完全吻合。憑著格里高里曆所定的這樣一個日期,我們可以知道我們距離這個定點已有多遠和目前我們站在什麼地方。然後從這個中心點我們可以向前或向後推算聖經歷史中其他事件的日期,即使這些事件的年代原本是按一種不同的制度而定的。
絕對日期——公元前539年
12.我們有一個與古列推翻巴比倫有關的什麼絕對日期?
12 這樣的一個確定或絕對的日期與但以理書第五章第一至卅一節所載的事件有密切關係。那便是古列(西流士)大帝率領下的瑪代和波斯軍隊打斷伯沙撒的狂歡宴飲,攻佔巴比倫城而將當時的第三個世界霸權推翻的時候。這件事發生於格里高里曆的公元前539年,亦即佛教紀元在印度開始之後四年。
13,14.決定巴比倫在公元前539年傾倒是以什麼重要的發現為根據的?
13 將公元前539年訂為這件歷史事件的發生年代是以一個稱為《拿布尼德斯(拿本尼德)編年史》的石刻文獻為根據的。這件重要的文獻在1879年被人在巴格達附近的廢墟中發現,現在保存於大英博物院中。悉尼·史斯夫在1924年於倫敦出版的《與巴比倫的陷落及衰亡有關的巴比倫歷史文獻》一書中將這碑文的翻譯發表出來,碑文的一部分如下:
14 「在提斯利都月(提斯利,希伯來的七月),當古列攻擊底格里斯河岸的奧皮斯亞卡德的軍隊時,亞卡德的居民起來反叛,但他(拿布尼德斯)將陷入混亂的居民大量加以屠殺。到第十四天,西帕不戰而陷。拿布尼德斯棄城而逃。第十六日(公元前539年,該撒曆十月十一至十二日,格里高里曆十月五至六日) ,居提安的總督高布雅斯(烏巴魯)和古列的軍隊不用一戰即進入巴比倫。後來拿布尼德斯在返回巴比倫時被捕。……亞拉閃奴月(希殊文,希伯來的八月)三日(該撒曆十月廿八至廿九日),古列進入巴比倫,在他面前以青綠樹枝鋪路——並將該城置於『和平』(蘇爾茂)狀況之下。」——《與舊約有關的近東古文獻》(普林斯頓;1955),詹姆士·畢列查特著,第306頁。
15,16.什麼可以解釋為什麼《拿布尼德斯編年史》在敘述巴比倫的傾倒時沒有提及伯沙撒?
15 請留意《拿布尼德斯編年史》精確詳細地提及這些事件發生的時期。這使現代的學者能夠憑著他們的天文學知識將這些日期轉為該撒曆和格里高里曆的日期。至於為什麼這部編年史在論及古列攻陷巴比倫時沒有特別提及伯沙撒同時也證實了539這個年代,請留意傑克·勞尼根教授在《來自遠古的光》(1959)一書第227-229頁怎樣說:
16 「拿本尼德(拿布尼德斯)與他自己的長子伯沙撒一同執政作王。巴比倫的碑銘將伯沙撒稱為太子。……所以,既然伯沙撒曾實際在巴比倫分掌王權,而且很可能一直掌權至末了,但以理書(5:30)將他描述為巴比倫最後的國王並不是錯的。在拿本尼德統治的第十七年,巴比倫陷入波斯人古列之手。拿本尼德的編年史舉出確實的日期。公元前539年提斯利都月第十四日,十月十日,波斯軍隊攻下了西帕;第十六日,十月十二日,『古列的軍隊不用一戰即進入巴比倫;』亞拉閃奴月第三日,十月廿九日,古列本人進入城中。」
17.其他什麼權威也證實了巴比倫陷落的年、月、日?
17 其他的調查者則說:「《拿本尼德編年史》……宣稱西帕在 VII/14/17a(539年十月)b陷入波斯大軍之手,巴比倫於 VII/16/17(十月十二日)陷落,古列在 VIII/3/17c(十月廿九日)進入巴比倫。憑此我們可以決定拿本尼德統治的結束和古列開始統治的日期。頗有趣地,拿本尼德在烏勞克錄下的最後一塊字版所注明的日期是古列攻陷巴比倫之後一日。當時關於這個城陷落的消息尚未傳到125哩之外的南部城市。」——《布朗大學叢書》第19卷,《巴比倫年代表,公元前626年——公元後75年》,派克與杜伯斯坦合著,1956年版第13頁。
18.(甲)有二十多個歷史家和評論家對什麼年代均一致同意?(乙)他們在最近才獲致這項同意嗎?
18 今日人們所公認的權威均毫無疑問地接受公元前539年為古列大帝推翻巴比倫的年代。除了以上所引的權威之外,以下是摘自歷史書的一小部分例證,而這些書將各種不同的通用參考書和基本教科書均包括在內。d我們所引用的這些簡短例證也表明這個年代並不是最近才被人提出的,反之這乃是在過去六十年來經過徹底調查和受人普通接受的一個日期。
「古列在公元前539年進入巴比倫。」(《大英百科全書》,1946年版,第二卷852頁)「古列擊敗拿布尼德斯的軍隊之後,巴比倫本身在539年十月向波斯的大將高布雅斯投降。」——同上,第六卷930頁。
「在公元前539年,巴比倫毫無反抗地陷入亞該美尼波斯人古列大帝之手。」——《美國百科全書》,1956年版,第三卷9頁。
「巴比倫在公元前539年被古列所攻陷」。《耶魯東方叢書》……研究……第十五卷,1929年版,《拿布尼德斯與伯沙撒》,杜亥提著,第46頁。
「波斯人在公元前539年攻下這城。」(《世界書本百科全書》,1966年版,第二卷10頁)「波斯人在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倫。」(同上,第13頁)「拿布尼德斯,迦勒底巴比倫的最後一個國王,從公元前555年統治到539年。」——同上,第193頁。
「里底亞的陷落為波斯人準備了進攻巴比倫的通道。征服這個國家容易得出乎意料之外。在公元前539年,偉大的巴比倫城對波斯大軍打開了它的城門。」——《古代歷史》,赫頓·韋斯特著,1913年版,第64頁。
「在公元前539年巴比倫也被古列所攻陷。」——《古代列國的故事》,韋士特曼著,1912年版,第73頁。
「在公元前539年,古列進而征服巴比倫,……西帕不戰而降,兩日之後,古列大軍的先鋒進入了巴比倫。」——《希伯來人歷史》,山得士著,1914年版,第230頁。
「在他[尼布甲尼撒]的死亡和迦勒底帝國於539年被古列所推翻之間所經歷的時間看來不會很長。」——《聖經時期》,亞爾伯萊著,摘自路易士·芬高斯坦所編的《猶太人:他們的歷史、文化及宗教》,1955年版,第49頁。
「古列在公元前539年十月廿九日進入巴比倫而以人民的解放者自詡。」——《桑得文圖書聖經辭典》,1965年版,第193頁;也可參看第93,104,198,569頁。
「尼布甲尼撒在巴比倫的四周築了巨大的城牆,但在伯沙撒的軍隊戰敗之後,這城卻在公元前539年稍作抵抗便投降了。」——《世界歷史一覽》,萊特著,1942年版第28,29頁。
「當新巴比倫帝國落於波斯人之手時,巴比倫在公元前539年毫無抵抗地對古列打開城門。」——《注釋者聖經辭典》,1962年版,第335頁。
「拿布尼德斯統治第十七年(公元前539年)古列攻下巴比倫。」——《通俗及評論性聖經百科全書及辭典》,法勞士編,1913年版,第一卷207頁。
「在公元前539年,古列大帝將巴比倫加進他以魔術般的輕易和快速所獲得的其他帝國中。」——《新標準聖經辭典》,1926年版,第91頁。
「這城[巴比倫]在公元前539年出乎意料地被攻陷。」——《萬國聖經辭典》,貝魯伯特編,1912年版,第69頁。
「公元前539年標明了閃族在古代東方的領導權的崩潰和印歐語族領導權的開始,後者延續了至少一千年之久。巴比倫之被古列征服為後來在希臘和羅馬統治下的各種發展奠下了基礎。」——《瑪代人大流士》,韋特孔著,1959年版,序言,第2頁。
「古列也在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倫而成為米索不達美亞和敘利亞的霸主。」——《遠古和中古歷史》,希斯與滿因合著,1930年版,第92頁。
「拿布尼德斯(拿本尼德)……是巴比倫的最後一位國王(公元前535-539年)。」——《天主教百科全書》,1907年版,第二卷184頁。
「巴比倫的王國在539年陷入古列之手。」——《新馮克與華格勞斯百科全書》,1952年版,第十卷3397頁。
「以巴比倫為國都的迦勒底帝國(第二個巴比倫帝國)延續至……公元前539年,在那一年它被古列所擊潰。」——《歷史綱要》,韋爾斯著,1921年版,第140頁。
「古列在公元前539年征服了巴比倫。」——《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1960年版,第一卷,367頁。
「古列在539年征服巴比倫城,巴比倫遂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譯自德文的《聖經辭典》,赫爾拱·夏格及同人合編,1951年在瑞士出版。見第150頁「巴比倫」之下。
19.因此,巴比倫在多久之前被波斯人所攻陷?
19 既然這麼多學者均一致確定和同意公元前539年這個年代,我們便可以確知我們今日距離巴比倫在二十五個世紀之前的傾倒有多遠了。公元1968年的十月六日會是第三個世界霸權傾倒的第2,506周年。e在539年之前發生的其他重要事件的年代現在均可以很準確地加以決定了。一個人若肯接受聖經所揭示的年代,作這種推算便會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同時他也可以避免基督教國傳統的年代學者所犯的一些錯誤。
耶路撒冷在公元前607年被毀滅
20.(甲)「大利烏」這個名字曾在楔形文字的碑銘中出現嗎?(乙)但是我們對什麼可以很確定?
20 對但以理的上帝耶和華具有信心的人知道聖經的歷史正確性並不有賴於尚未發現、殘缺不全和並非受上帝感示的世俗文獻。因此雖然在至今所發現的異教楔形文字碑銘中「大利烏」(或作大流士)這個名字尚未出現過,這並沒有在任何方面影響到聖經記錄的真確性。聖經在上帝感示之下記錄下來的歷史事實是很明確的:「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但以理書5:30,31)有些研究者相信(並提出相當有力的論據去支持他們的主張)大利烏就是古列的總督烏巴魯,即與他一同進入巴比倫及在城中設立總督的人。f可是但以理卻屢次將瑪代人大利烏稱為國王而非總督,而且甚至親自用王的頭銜稱呼他。——但以理書6:1,6-9,12-25。
21.在大利烏統治的第一年但以理作了什麼令人興奮的發現?
21 在大利烏作王的幾個月期間,但以理作了一項令人驚訝的年代學發現:「瑪代族亞哈隨魯的兒子大利烏立為迦勒底國的王元年,就是他在位第一年,我但以理從書上得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但以理書9:1,2)無疑但以理很渴望知道這七十年究竟在什麼時候期滿。可慶幸地,他並不需要等待很久便獲得答案了。
22.大利烏一世統治了多久?誰繼他成為巴比倫王?
22 大利烏一世的統治為期很短;聖經提及他在位的「元年」暗示他至少作了王一整年。(但以理書9:1;11:1)古列在538年的年尾接續他作王,耶和華的先知但以理亦繼續保持他的高位。「但以理當大利烏王在位的時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時期,大享亨通。」(但以理6:2,28)這兩位王和他們的王國顯然有很密切的關係,這由聖經之屢次提及「瑪代和波斯人有例」一詞可以見之。——但以理書6:8,12,15。
23.(甲)當時什麼偉大的預言行將應驗了?(乙)到什麼日期猶太人已返抵故土?這是由於什麼迅速的發展所致?
23 在兩個世紀之前,耶和華通過他的先知以賽亞之口宣布說:「[我]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以賽亞書44:28)兩個有兩百年歷史的預言已行將獲得應驗了。古列登位之後,在他統治的第一年,至少在537年的春季之前,「耶和華激動古列的心。」於是他頒布了他那著名的詔書,准許猶太人返回故土重建耶和華的聖殿,同時他命人將詔書抄錄多份傳遍全境。這容許猶太人有充分時間再度在他們的故土定居下來,「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於是他們「從七月初一日起」開始將燔祭獻給耶和華。根據現有最佳的天文學圖表,g「七月初一」這個日子相當於公元前537年十月五日(該撒曆)或九月廿九日(格里高里曆)。——以斯拉記1:1-4;3:1-6。
24.因此七十年的荒涼從那一年開始?在那一年結束?
24 由此另一個里程碑也獲得了非常確定的證實——猶大地區的七十年荒涼結束的時候——大約是537年十月一日左右。(耶利米書25:11,12;29:10)於是決定這十年從什麼時候開始便很簡單了。我們只須將70和537加起來便得到607。因此大約在公元前607年十月一日左右,猶大地區完全淪為荒涼而空無人居。
25.什麼問題的答案與公元前607年有關?
25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會更清楚地看出公元前607年這個年代在聖經年代學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同時我們會設法找出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的答案,那便是,亞當究竟在什麼時候被造的呢?
[腳注]
a 「VII/14/17」:希伯來的七月提斯利月第14日,拿布尼德斯統治第十七年。
b 凱撒曆。
c 希伯來的八月希殊文月。
d 我們可以很容易提出更多的權威,但這只是進一步證實一個已無疑問的日期而已。
e 在將539與1968相加時須要減去1,因為在公元前和公元後之間沒有零年。
f 見小韋特孔所著的《瑪代人大流士》(1959年美國版)第7章;及連因所著的《巴比倫的難題》(1923年版)第201頁。
g 《布朗大學叢書》第十九卷,《巴比倫年代表,公元前626年——公元後75年》(1965)派克與杜伯斯坦合著,第29頁。
[第111頁的圖片]
看來強大到無法攻克的巴比倫城在公元前539年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