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剖析
回教的巴林節與聖誕節
● 回教的主要齋月聖期以稱為巴林的三日節期作為結束。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節日與基督教國的聖誕節相似之處:饋贈禮物,宴飲,尋歡作樂。但亦有痛苦的相似之處。紐約《時報》一項來自埃及開羅的報導談及「搶購貨物和揮霍無度的瘋狂日子」,並且指出,「像聖誕節一般,巴林節可以……是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使許多父母大感頭痛。」開羅的報章刊載數以百計的信件埋怨「物價,貪圖暴利的商人和黑市。」
主教被教皇所峻拒
● 最近在羅馬舉行為期一月的天主教主教會議提出了若干建議——大部分為教皇保祿六世所拒絕。一個重要提議是讓主教在教會的管理方面做更大的參與,並賦予主教們可與教皇的最高權力抗衡的「同等權利」。教皇在會議的最後一天致詞時再三堅持他「被派」主持「照料羊群」的工作。主教們的任何決議只能被視為對教皇的「建議」而已,而教皇仍然是普世教會的最高管理者。一位來自羅德西亞的主教評論這番話說:「教皇說:『我奉派作主的首要牧者並不是要主持清理羅馬帝國的工作。』教皇像大老闆一般說:『我是負責管理的,我很感激你們的幫助,可是我會做自己的決定。』」
正如聖經的使徒行傳一書清楚表明,在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當中沒有人代替基督耶穌作上帝的「首要牧者」,不論是彼得或任何其他使徒。反之,基督徒的教會是受一群人,使徒和長老,所指引,而他們彼此均以弟兄相待。——使徒行傳6:1-6;8:14;15:4-22;21:18-25;也可參閱加拉太書1:1,2,6-9。
早期的基督徒也避免讓他們的純潔崇拜受異教的習俗和行為所玷污。(哥林多後書6:14-18)教皇在回答非洲主教們要求使羅馬天主教的崇拜適應當地文化時所說的話看來與此相符。他論及基督徒的信仰說:「彼得和保羅並沒有改變它以適應猶太,希臘和羅馬世界。」然而這段話卻與以往和現今的天主教歷史事實大相逕庭。十九世紀著名的紅衣主教紐曼為文論及天主教會的歷史說:「早期的教會統治者做好準備,在有必要時採納、仿效或認可民眾現有的儀式和習俗。」他舉出教會的許多習俗和節日,說他們「都源自異教,並由於受教會所採納而成聖。」(《基督徒教義發展史》第355,371,373頁)任何在拉丁美洲和亞洲遊歷的人均可以看見當地異教的儀式和習俗與天主教打成一片。
檳榔與癌症
● 大約有三億人——或幾乎地球上每十二個人便有一個——嚼檳榔。檳榔樹的這種產物是南亞洲和附近各島嶼市場上出售的一項主要物品。它被用作興奮劑,通常會加少許石灰一起咀嚼。咀嚼的人一般來說均不難辨認,他們有大量暗紅色的唾液流出,暫時染污了嘴唇和牙齒。
耶和華見證人將嚼檳榔列為耶穌基督的跟從者所不應有的不潔習慣之一,基本來說像吸煙一般無法接納。頗有趣地,最近一個來自新幾內亞巴布亞的報導透露該地的健康當局計劃發動一項反嚼檳榔運動。何以故呢?由於當地口癌的流行。可是,像煙草一般,官方並沒有打算實際禁止人嚼檳榔,因為正如該報導說:「這種新土產對種植者和零售商的經濟均十分重要。」這足以表明聖經中箴言一書所說的話多麼真實。箴言說上帝所賜的智慧比金銀更有價值,因為它所含的公義原則可以使「得著他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箴言3:13-1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