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真理必能如願以償
在這個世界裡,生活有時似乎「單調無聊」,毫無目的。尋求真理的人問道,人生有何目的?究竟最後的歸宿又如何?我們是否有一種較快樂的生活方式——一種懷著目的的生活方式?
耶穌基督說:「[繼續]尋找,你們就會尋見。」(馬太福音7:7)使徒彼得也說:「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使徒行傳10:34,35。
無論一個人生活在那裡都沒有分別。今日許多尋找真理的人正得償所願,並且藉此將他們的人生觀完全改變過來。這種情形在遼闊的南美洲國家巴西比其他地方更為明顯。這個國家面積超過三百萬平方哩(約7,800,000平方公里),人們生活於幾乎每一種環境中——現代化的大城市,炎熱及較溫和的地帶,深入亞馬遜叢林的荒僻村落,高山上及甚至痲瘋病人聚居之地。雖是這樣,聖經的好消息仍傳到他們那裡。
目前,在巴西的一億零七百萬人口中,完全沒有接觸過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及聽聞它行將在普世施行公義統治的人數目也許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
探訪亞馬遜流域的村落
在亞馬遜河一帶人口稀疏,彼此距離又極之遙遠,但是甚至在最荒僻的村落裡也有耶和華見證人的小組或其代表。儘管缺乏道路,並要冒野獸、毒蛇及暴雨的危險,見證人在參加他們的聖經聚會方面仍然悉力以赴;他們當中有不少住在距離舉行聚會的村落相當遠的地方。
在深入亞馬遜叢林的區域中,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小船及獨木舟。這些人對他們學得的聖經真理表現真正的體會。一有機會他們便伸展到未接觸過真理的地區去。有一次,兩隻滿載這些基督徒男女的船沿著河岸探訪各村及孤立的房屋。由於當地沒有電力供應,他們借了一具手提發電機,運用幻燈片作出聖經演講。他們訪問保特富高村及加斯坦豪湖附近好幾處社區,一共向719位聽眾作出演講。在寨桃亞村,有四位耶和華見證人住在那裡,神召會教堂的牧師警告屬下的會友不要去聽那個演講。即使如此,結果有七十三人赴會,包括牧師自己的女兒在內!
以前的巫毒教徒現在事奉上帝
在赤道以北約三度的保亞維斯他的路拉馬村位於亞馬遜河一大支流上。那裡的一位見證人探訪一對奉行巫毒教達三十四年的夫婦,並與之安排了一個聖經研究。這對夫婦獲悉上帝譴責一切巫毒教的習慣及其他邪術之後立即停止巫毒教的儀式。(申命記18:10-12;以賽亞書8:19)後來他們讀到使徒行傳19:18,19,那裡論及亞細亞以弗所城中聽見使徒保羅傳道的人說:「那已經信的,多有人來承認訴說自己所行的事。平素行邪術的,也有許多人把書拿來,堆積在眾人面前焚燒。」這個誠懇的男人和他的妻子立即將他所有的巫毒教物件搜集起來付諸一炬。
結果正如在古代以弗所城所發生的一樣,聖經論及當時所發生的事說:「[耶和華]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不錯,在六個月之內,保亞維斯他的小組中宣揚好消息的活躍分子增至二十一位。——使徒行傳19:20。
青年人尋得真理
像在世上的其他地方一樣,巴西的兒童,特別是那些生活在人口較密地區的,通常都相當不守秩序和胡作胡為,很多具有反叛的傾向。他們尋求一些能帶來前途希望及令人滿足的人生目的的東西。因此,對學校教師說來,見到有些兒童尊重他們及渴望學習,無疑令他們鼓舞及舒一口氣。這些兒童往往能協助其他醒覺的兒童尋得真理,並鼓勵後者過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里約熱內盧的一位學校教師邀請一位耶和華見證人來到自己家裡,見證人是兩子之母,孩子年齡分別為六歲及七歲。教師與這位母親傾談約兩小時之久,論及她兩個孩子的良好品行與他們從父母所獲得的訓練。教師說:「他們的行為是無瑕可擊的。他們從不參與暴亂或指責同學。他們不說謊,也不參與違反他們良心的節日慶祝。」
在學期結束時,教師把她的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吩咐每組討論一個宗教。有一組請來一位神父回答教師預先準備的問題。教師問及在若干爭論上基督徒所採取的立場。這些問題是她與那位兩子之母會談時曾提及的。神父由於不能提出明確的答案而感到相當尷尬,於是那班學生大喝倒采。神父感到很不高興,他命令學生靜下來,然後說:「你們全部都頑皮,除了那兩個孩子之外;由於是好的天主教徒,他們行為端正和沒有不尊敬神父!」但教師回答說,「那兩個孩子之所以行為端正是因為他們是耶和華見證人而非天主教徒。」那班學生歡呼說,「我們想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由於這次事件,後來見證人有機會與不少兒童作聖經討論。
在離阿根廷約445公里(276哩)的古里提巴市,一位葡萄牙文教師吩咐他的學生準備一個論題在班裡口頭講述。其中一位學生是耶和華見證人。他選擇「人的起源」為講題。教師讓學生請外界的人來發表意見,於是這個年輕的見證人請了小組中一位成熟的分子來到。預定的時間是五十分鐘,但見證人所作討論如此引人入勝,以致用盡了兩堂的時間。到了小息鐘響時,所有學生都留在位上發表問題。他們想知道見證人憑什麼回答他們的問題。見證人解釋聖經本身便含有答案,同時資料也採自見證人出版的一本書,稱為《人從進化抑或創造而來?》該書本除了提出合乎邏輯及科學的論點之外還標明聖經的回答。後來他們再用另一堂的時間來討論,結果在四十六個學生中有四十三個接納上帝創造人類的事實,他們並且從見證人接受不少聖經和書刊。年輕的見證人報導說:「我建立了幾個家庭聖經研究,至少其中一位學生以前是不相信創造的,現在卻相信了,因為他已成為一位耶和華見證人。」
邁那斯葛拉斯州的衣他祖巴市有一位機械工程學生渴望知道聖經啟示錄一書中種種象徵的意義。沒有人能提出令他信服的解答,他不斷向上帝禱告懇求有人會來幫助他明白那些象徵的意義。當他返家渡假時,耶和華見證人上門探訪他。他們向他解釋若干要點,並且幫助他意識到必須對整本聖經有更多的認識。見證人採用聖經研究輔助刊物《導至永生的真理》一書與他研讀,現在他已經向別人作見證了。
真理傳到監獄中
甚至許多以前過壞生活的人也有機會聽到真理的好消息。使徒彼得寫信給基督徒說:「往日隨從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惡慾、醉酒、荒宴、群飲,並可惡拜偶像的事,時候已經夠了。」(彼得前書4:3)上帝會幫助那些捨棄以往行徑的人在聖經指引之下行走正途。
在聖謝勞明毛市里約格蘭德國家監獄中所發生的事足以表明這點。監獄長請一位耶和華見證人每週對挑選的囚犯作聖經演講,人數由二十四至三十個不等。不久之後,監獄長稱讚其中三名囚犯所作的顯著改變。其中一名曾是叛黨首領,並曾組織逃獄,但在與見證人研讀聖經之後卻贏得監獄長的完全信任。為了這理由,監獄行政官要求見證人若可能的話每週在獄中講出多次的演講。
敵人的反對反使好消息傳播更廣
使徒保羅對一些經歷嚴厲迫害的基督徒說:他們所傳關於上帝的知識對反對者說來有如『死的香氣』一般,但對那些尋求導至永生的真理的人說來則有如『活的香氣』。——哥林多後書2:14-16。
耶和華見證人中一位全時間的傳道員遷往巴拉拿的曼達瓜高市,當時在該市只有一家人是耶和華見證人。宣揚好消息的活動隨之增加,這使當地的神父極之憤怒。星期日舉行彌撒時,他在講壇上出示見證人的雜誌,並且警告他的教友不要聽那些逐戶傳道的人的話。結果卻是,很多人詢問見證人說:「神父為何要這樣行?那些雜誌說些什麼東西?」
在社區中一個有地位的家庭便是這樣,他們認真渴望知道原因。他們同意和見證人作一個聖經研究。不久之後,他們開始參加見證人的聚會,其他的人也鼓起勇氣來打算研讀。那家的男子邀請一些朋友參加聚會。其中一位是個天主教的中堅分子。他參觀過加插幻燈片的演講「仔細察看各教會」之後立即往見神父。他說,「你不要欺騙我。我要你講真話。天主是否三位一體的?耶穌真的死在十字架上嗎?」神父回答說:「你真的想知道真相嗎?那麼去與耶和華見證人研究好了。他們會將真理告訴你。」在這個小市鎮裡,由於見證人激發起市民研究的興趣,結果原本只有四個人的小組增至十六位活躍地宣揚真理的傳道員。
在痲瘋區傳道
耶穌在地上時曾醫治各種各式病人,包括患上可怖的痲瘋病的人。(馬太福音11:5)這些奇跡只是用來表明他會在將臨的千年統治期間作些什麼事而已。——啟示錄21:3,4。
這個穩確的希望已深印於很多生活在這個國家痲瘋區內的人的心裡。其中一個住在邁那斯葛拉斯州稱為帕特旦米奧的痲瘋區裡。該區位於群山環繞的郊野,具有典型小市鎮的風貌。入口處建有療養院及其他有治療設備的建築物。該區人口約有800,大部份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雖然他們居住在那裡主要是為了接受治療,但大多數都在區內從事某些工作。有些人照料一小塊田地,其他的製磚,亦有些在當地麵包店或醫院內工作。唯有症狀非常嚴重的病人才會由於面部和雙手變了形而惹人注意。
當地的耶和華見證人小組共有四十二位愉快的成員,經常與區內的人談論聖經。有相同數目的感興趣人士參加他們在王國聚會所舉行的聚會。他們感覺多麼欣幸得以獲知很快便不會再有疾病這件事了!(以賽亞書33:24;25:8)有更多的人表現興趣,例如有一個聖經演講的聽眾高達387人。
有些人在發現自己患了痲瘋病時變得痛苦絕望。聖經的好消息把一些人從這種沮喪的情況中挽救出來。其中一名女病者,遇到耶和華見證人上門探訪她,從聖經向她表明不久便會實現的一個光明希望;當時她已打算自殺。這些話在她心裡產生很大作用,以致現在她轉而告訴別人如何獲致靈性上的健康。還有個男子別名是「社區的恐怖分子」。由於缺乏希望,他過著打架,鬧事及不道德的日子。可是,他接受了真理,在生活上作出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因他現在已有一個真正的人生目的。他是當地小組的長老之一,仁愛地照顧別人靈性上的福利。
因此證據清楚表明,無論一個人生活在那裡,有何背境及目前生活情況怎樣,不錯,甚至在染上摧殘身體的惡疾的最不利環境之下,尋求真理的人並不會徒勞無功。正如我們在使徒行傳17:26,27讀到「[上帝]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
[第744頁的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巴西
保亞維斯他
赤道
亞馬遜河
曼達瓜高
古里提巴
衣他祖巴
里約熱內盧
聖謝勞明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