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青年人「作信徒的榜樣」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12。
1-3.(甲)為什麼有許多父母為自己的兒女感覺自豪?(乙)試舉出一些青年人緊守基督教原則的例證,包括當地的經驗在內。(丙)在這些事例上,聖經怎樣證明說得不錯?
今日世界的眼光正集中在青年人身上,達到有史以來前所未見的地步,他們成為注意力的中心。許多父母為自己的兒女感覺十分自豪。以一個群體而言,耶和華見證人特別以他們的青年人為榮。這是有很好理由的。以大部份而言,他們的兒女都證明是行為良好的傑出榜樣,雖然今日世界的道德水準正一落千丈。
2 例如一個名叫理察的年輕見證人說:「我的老師要我在班上支持進化論。我告訴他我是個基督徒,我的良心不容許我這樣行。」由於採取堅定立場支持自己對創造的信仰,他結果不及格。可是,這個青年感覺自己已得到了酬報,因為他緊守住他自知正確的信仰。另一個見證人,倫第,在高中的法文考試中拒絕作弊。他說,「我是班中唯一不及格的人。」老師問他,「你為什麼不看書呢?」其他學生都明目張膽地如此行。倫第簡單地回答說,「我不能作弊。」雖然教師和其他兒童對他的誠實並不賞識,倫第仍然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對的。對他來說,忠於原則比考試及格更重要。一個名叫狄貝的十餘歲見證人在冰室工作,她的領班要她穿短些的裙上工,不然就要解僱她。狄貝於是去見經理,解釋她是個耶和華見證人,所以在衣著方面要保持端莊。經理並沒有辭退她,因她是個好工人。可是,對狄貝說來這是一場精神上的勝利。她能夠繼續忠於自己和忠於上帝所賜的原則。
3 將這些表現信心、忠實、貞潔、忠於原則和良心的例證增加一千倍,你便可以看出為什麼耶和華見證人當中的父母們有理由為他們的青年人感覺自豪。論到這樣的青年人,箴言說:「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言23:25;彼得前書2:12。
父母所立的榜樣
4.(甲)父母必須怎樣行才能幫助兒女養成良好的道德?(乙)父母過堪作模範的生活會為兒女帶來什麼裨益?
4 可是,在一個不道德的世界裡,年輕人並非僅是碰巧品性良善而已——正如我們無法『從荊棘上摘得葡萄,從蒺藜裡摘得無花果』一般。(馬太福音7:16-18)父母若想兒女「在言語、行為、愛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他們自己就必須立下可供兒女效法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12)僅是想兒女道德良好並不夠。父母必須作一番努力才行,兒童不是生來就道德正直的。反之,他們必須憑著直接的教導和觀察才能學得善良的品質和良好的道德。父親若按照聖經的道德標準而生活,妻子亦立下道德正直的榜樣,他們便可以藉著自己的言行施行教導。(申命記6:4-9)這種教導方法是來自最高權威的,因為耶和華上帝自己亦加以採用。耶穌論及天父說:「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麼。唯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樣作。父愛子,將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給他看。」(約翰福音5:19,20)藉著自己「在言語、行為、愛心、清潔上」過著堪作模範的生活,仁愛的父母可以向兒子表明他們想兒女過怎樣的生活。
5,6.(甲)父母若言行不一致便可能有什麼事發生?試學例說明。(乙)為什麼以正當的方式行使權威十分重要?
5 不久之前,十歲大的麗莎在關於還書給圖書館的事上對母親和校長說謊。她的母親感覺大惑不解:「麗莎為什麼要說謊呢?」也許甚至更重要的是:「她怎會學到以這麼老練的方式說謊,而且這麼固執?」母親將女兒抱在懷裡,說:「麗莎,你豈不知道你永不應當說謊嗎?」麗莎感覺困窘,便反唇相譏說:「你和爸爸都說謊,你們時常說謊。為什麼我不可以說謊呢?」麗莎的母親本可以很容易對她說:「你知道你對誰說話嗎?我是你的媽媽!」這也許可以使麗莎啞口無言,但是否能夠解決難題呢?麗莎所說的話並非存心對母親不敬。於是麗莎的母親平心靜氣地與女兒談談;她承認麗莎指出的弱點,加以糾正而贏得了麗莎的信任。
6 父母和兒女之間的爭執時常集中於行使父母的權柄之上,誠然,父母操有上帝所賦予的權柄,但是使徒保羅告誡父母們不要濫用權威,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耶和華]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權威可以阻止人犯法和懲罰犯過者,但是僅憑權威並不能教導青年人怎樣甘心向善。
7.父母可以怎樣鼓勵兒女趨向公義和善良?
7 除此之外,父母更需要打動兒女的心,幫助兒女更新頭腦而非僅是改變行為。(羅馬書12:1,2)兒童若要真有改善、行善的願望必須來自孩子的內心才行。兒童必須衷心意識到他們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父母若以耶和華為良善的偉大榜樣,兒女便可以效法他們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彼得前書1:15,16)這樣孩子也會養成取悅耶和華的衷誠願望。憑著父母在道德方面立下良好榜樣,兒女會相信上帝看見他們的所作所為,而且對此十分關注。(彼得前書3:12;5:7)既受到聖經的教訓和成人的榜樣所強化,青年人的頭腦和心靈便會趨向「仁義、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箴言2:9。
抵抗物質主義
8.為什麼物質主義成為對青年人的一項威脅?聖經怎樣警告人提防這種危險?
8 在基督徒家庭裡長大的青年人應當知道,對他們的靈性威脅最大的不良影響之一便是物質主義。為什麼呢?由於一般人將擁有許多物質資財,諸如洋房、汽車、遊艇、電視機之類,視為成功的象徵,而青年人卻亟望成功。雖然物質資財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聖經卻警告人提防「貪財」之心和「想要發財」的慾望。(提摩太前書6:9,10,17;路加福音12:15-21)聖經表明財富是欺人的,因為它並不能救人脫離死亡,也不能予人健康和生命。反之財富可以引誘人偏離真道,甚至使人忘記耶和華。(申命記8:10-14;箴言11:4)因此聖經很明智地勸告人:「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上帝]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13:5;提摩太前書6:8)青年人必須對上帝這項應許養成體會和信賴,堅信上帝必定不會丟棄他們。這樣他們便會深知「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言10:22。
9.(甲)父母可以怎樣幫助青年人提防物質主義的引誘?(乙)在這方面我們有些什麼優良的聖經榜樣和勸告?
9 基督徒青年怎樣才能避免物質主義的奸狡陷阱呢?首先,父母可以給予很大幫助,留意在自己的生活上避免『貪財之心』;反之他們應以自己所有的為足,並在家庭裡保持一種濃厚的屬靈氣氛。父母也可以將兒女的注意力引到耶穌和使徒在聖經裡所立的良好榜樣之上。耶穌說:「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8:20;腓立比書2:7,8)彼得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馬太福音19:27)保羅寫道:「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立比書3:8)這並不是說基督徒青年會被迫過一種清苦的生活。絕不然!耶穌應許門徒他們若將上帝的事務置於生活上的首位,上帝便會將必需的物質東西賜給他們。但是為了抵抗物質主義,我們必須捐棄不必要的奢侈享受才行。(馬太福音16:24)所強調的必須是屬靈的事。(馬太福音5:3;加拉太書5:16)使徒保羅勸告說:「[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提摩太前書6:11,12)這樣物質主義便不致成為嚴重難題了。
活動消除厭倦
10.什麼可以引起厭倦的感覺?青年人可以怎樣抵抗這種感覺?
10 青年人有時埋怨生活沉悶。通常當一個人的頭腦和雙手沒有什麼有價值的事可做時,他便會感覺厭煩了。在以往,農村生活要求人人都工作。甚至小孩也參加餵雞、擠牛乳和收割的工作。兒童知道自己受到需要。青年人仍然想有這種為人所需的感覺和歸屬感。他們心裡想實行、施予而非僅是旁觀和接受。這種願望是好的,因為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保羅則寫道:「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7)對今日感覺厭倦的青年人來說,所需的時常是作更大的自己施予。但是他們怎可以這樣行呢?例如年輕的基督徒可以為小組裡的老年人購物,探視有病的人或幫助體弱的人,作家務。為視力衰退的人誦讀可以帶來多大的喜樂!
11.兒女和父母可以怎樣行以幫助青年人克服厭倦之感?
11 有時體力活動可以有助於消除精神上的厭倦。年輕的女孩可以試學裁剪或烹飪。年輕的男孩可以學習怎樣修理家中的各物,也可以學習簡單的機械或木工。學一種新語言,甚至「手語」,也是解悶的好方法。父母可以教導兒女成為料理家務的能手——怎樣將床鋪得整齊美觀,怎樣將衣服摺得好和洗掃、打臘,甚至有時替父親的襯衣縫鈕。樂於施予和保持活躍的青年人會發現自己大受歡迎而絕無厭倦之虞,除此之外,他們為其他信徒立下多麼優良的榜樣。——哥林多前書15:58;13:5;傳道書5:18-20。
約會可能造成損害
12.(甲)什麼表明俗世對約會所懷的看法是不健全的?(乙)不明智的男女關係帶有什麼危險?
12 隨著兒女逐漸長大,遲早必定會有約會的難題發生。父母可以怎樣在這方面幫助兒女呢?不受聖經原則指引的父母很容易提出錯誤的勸告。一個名叫卡西的女孩將自己的父母稱為『不錯的基督新教徒』。她說:「我讀九年班時開始與男孩子約會,當時我十四歲。」她承認她的父親表示不贊成,但母親卻很快便克服了父親的反對,聲稱卡西已「夠大」了。「夠大」做什麼事呢?卡西自己承認她到十七歲時還未感覺有資格結婚,十四歲時更不用說了。在她的年齡,大部份女孩子在身體、感情和精神方面均未有能力負起婚姻所帶來的各種難題和責任。既然如此,又何必要與異性約會呢?像卡西一類的女孩將約會視為好玩或娛樂。她們說,『接吻愛撫是很自然的,只要你不越過最後關頭便行了。』但卡西承認有些與她同年紀的女孩的確「惹上麻煩」,意即她們「越過最後關頭」有了孕而墮胎或成為母親。與此相反地,基督徒父母應當教導兒女認識聖經的標準,幫助他們看出像卡西所懷的見解是不對的,並且確知上帝譴責一切放蕩的行為。行為不貞潔的年輕基督徒可能招致被小組開除的處分。——加拉太書5:19,21;彼得前書4:3。
13.(甲)耶和華想青年人過怎樣的生活和怎樣行事為人?(乙)為什麼與異性約會是一件嚴重的事?
13 耶和華是個快樂的上帝,他希望見到青年也在生活上尋得樂趣——但藉著不是過一種墮落、腐化的生活而是藉著緊守崇高的道德標準。(提摩太前書1:11)因此他說:「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上帝必審問你。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傳道書11:9,10)上帝想青年人以一種負責任的方式享有快樂。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行動對上帝負責。由於這緣故,與異性約會或經常同遊乃是一件嚴重的事。約會可以達成一個正當目的,不是愛撫調情而是讓雙方有機會在婚前藉社交的接觸彼此熟悉。在婚姻的安排之外,挑逗性慾只會導致煩惱和感情的痛苦,甚至帶來墮胎和自殺一類的禍患。甚至訂了婚的男女也無權享受性的歡愉。獨身的人若參與性的活動——這是唯獨已婚的人才能享有的權利——就會招致上帝的不悅而自食其果。——哥林多前書6:9,10。
14.(甲)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兒女對約會和婚姻養成健全的態度?(乙)兒女可以怎樣善用他們發育長成的日子使自己得益?
14 父母可以幫助兒女體會上帝的律法,與他們坦白討論約會和婚姻的問題。這樣兒女便可以獲得正確的知識,並且體會到上帝和父母對他們所懷的愛心與關注。(箴言15:3;彼得前書3:12)父母可以提醒兒女,他們在年輕的日子有大好機會養成真正的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這樣,後來他們若想負起婚姻的責任,他們便可以勝任愉快了。除此之外,藉著積極參加基督徒小組的活動,他們可以「作信徒的榜樣」而在靈性上進至成熟的地步。
尋得忠實的朋友
15.培養友誼需要我們怎樣行?我們怎樣才能尋得真正的朋友?
15 在青年時期有些忠實的朋友可以幫助年輕人克服許多障礙。但真正的朋友並不易得,友誼本身是一條「雙程路」,雙方都必須伸出友誼之手去親近對方才行。友誼需要人表現忠誠,彼此關懷及以對方的福利為念。友誼的基礎在於愛人過於為人所愛。古代的智者寫道,「朋友乃時常親愛。」(箴言17:17)我們若想有真正的朋友,就必須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思想。我們必須讓別人看見我們的真正面目,開誠布公地將自己所學得的知識與別人分享。——約翰福音15:15。
16.為什麼在交友方面有所選擇是明智之舉?
16 可是,在交友方面有所選擇才是明智之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與別人相交日久,便自然會與之相似。我們若不小心,不良的交往就會將我們的有用習慣破壞無遺。(哥林多前書15:33,《新世》)與具有基督徒的美好品質的人為友會對我們有很大益處。(加拉太書5:22,23)青年人應當揀選一些在每一方面都健全的人為友。
為什麼要上學?
17.(甲)兒女若對學校道德風氣的低落感覺苦惱,父母可以怎樣予以幫助?(乙)兒童可以怎樣保護自己不受不守原則的人所傷害?
17 許多基督徒青年對學校道德風氣的低落深感苦惱。父母們可以怎樣保護兒女免受這種不良風氣所影響呢?父母可以藉著諄諄訓誨使孩子深深體會到,身為耶和華的見證人,他們有權利採取堅定立場,在擁護真理和公義方面立下榜樣。兒童也像成年人一樣有耶穌的禱告對他們發揮作用,上帝會「保守他們」。(約翰福音17:15)雖然兒童無法完全避免與不良分子發生接觸,但這種接觸通常僅限於與學校功課有關的場合而已。青年人若用心讀書,勤奮好學,他們與不守原則的人來往的機會自然十分有限。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的青年人最好儘快讓別人知道他們是真正的基督徒,而且他們決心在學校裡用功讀書。他們「在言語、行為、愛心、清潔上」所立的榜樣必定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18.(甲)教育是什麼?為什麼教育對人生十分重要?(乙)我們向在學的兒童提出什麼忠告?
18 雖然學校裡有許多難題,求學對人生仍然十分重要。學校的主要作用是要訓練青年人的頭腦去思想、創新和探究,教育的一個定義是:「使人能夠過有意義的生活的生長過程。」教育可以訓練人的頭腦,培養人的品格以及幫助人為生活作切合實際的準備。學校應當裝備青年負起成年人的種種責任。你在學校裡所作的事可以對你長大之後成為怎樣的人有很大影響,所以要努力求學。(加拉太書6:7)在你的求學時代,你可以養成一些在你長大之後及在上帝的新規制裡對你十分有用的才幹和技能。(以賽亞書65:22)要養成良好的寫讀能力。留意字的正確寫法,基本的文法律則和重要的歷史事件和年代會對你很有益。要學會運用你的頭腦,因為你愈多用頭腦,它便會在現今和永遠為你發揮更大效用。——箴言2:10-13;3:21-23。
19.(甲)父母可以怎樣懷著愛心養育兒女?(乙)為什麼謹守原則、道德正直的兒女可以為父母增光?
19 道德正直的兒女的確是父母的一項獎賞。他們也是其他信徒的好榜樣。要對他們表現愛心,每日花點時間與他們一起探研和學習,激發新的思想,觀看圖畫或僅是談論聖經或其他有造就性的事,父母對兒女表現的這種直接關懷可以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重大影響。對他們來說,你們所表達的愛心和感激可以比來自其他任何人的稱讚更重要。至頗大程度,他們會反映出你的愛心、信心、品行、貞潔而成為「信徒的榜樣」。——彼得前書1:22。
[第136頁的圖片]
基督徒青年可以從事許多有需要的良好活動,例如料理家務,為小組裡的老年人購物,為視力衰退的人誦讀等。——哥林多前書13:4,5。
[第137頁的圖片]
藉著積極參加小組的活動。努力將好消息與別人分享——而非得過且過,敷衍了事——青年人可以「作信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