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具有無比影響力的書
有一本具有東方背境,由東方人所執筆的書,無疑比較任何其他的書更對人類有過深長的影響。它曾全部或局部地被譯成超過1,600種文字。此外還有一件最不尋常的事實:由於這本書,很多人及甚至整個國家才學會閱讀!以往僅用口傳的語言,現在之有書寫字母皆因這本書被譯成這些方言的緣故。這本獨特的書就是聖經。
聖經之受到各國各族中盈千累萬的人所接納的確是一件令人驚異的事。我們目前正生活在二十世紀,與聖經所敘述的事件相隔了許多百年。對大部份讀者說來,聖經的地理背境也相當遙遠。然而聖經卻以一種為其他寫作所不能的方式打動人們的心。
查理士·D·艾特力治在《基督教對文明的貢獻》一書中就這點作出以下的評論:「在一處地方所寫的書鮮有在其他地方十分流行的;它們宛如樹木一般無法抵受移植的損傷。即使在一個國家內有利的情況下出版而大受歡迎,它們卻甚少能經歷得起在別國中不同的社會、教育、政治及宗教生活環境的改變。聖經卻不然;它在日光之下被移植到每個國土之中,但其活力與優美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害。」
聖經之能夠吸引各國、各族、各民的一個基本原因是它以現實的方式描述人生,其中的喜樂與哀愁,成功與失敗,進步與挫折,愛與恨。T.H.達盧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書》的序言中作了以下的評論:「有一本書,並且是獨一無二的,包含人性的一切高度與深度。聖經屬於人生基本的事物,——像天空,風和海,像麵包與酒,像小孩的親吻和在墓傍所灑的淚——這些東西是永不會變成陳舊或不合時的,因為它們乃是人類共有的天賦產業。」
聖經對於學術與文學所生的影響是難以想像的。以說英語的世界為例,其範圍包括約有三億五千八百萬人。約翰·R·格連在《英國人小史》一書寫道:「英國的全部散文著作,除了偉克理夫被人遺忘的宗教論文外,自聖經由丁道爾和高華道爾翻譯後才開始形成。以一個國家整體而論,當政府規定在教堂內將聖經讀出時,英文仍未有歷史、傳奇故事,也絕無詩詞,除了喬塞那罕為人知的詩句外」英國劇作家及詩人威廉·莎士比亞自聖經獲得大量靈感,他的著作亦深受其影響。曾有人說,「沒有作者能像莎士比亞那樣詳盡了解聖經的思想及套用其中的詞句。」類似地,對英國詩人雪萊來說,在他那藏書不多的書室內,聖經乃是最重要的書本。
較近代的英國小說家賀爾·克思承認說:「在我的作品中,任何特別優良的布局都不是我的創作而是取材於聖經的。『裁判官』乃是浪子的故事,『奴隸』是以掃和雅各的故事,『代罪羔羊』是以利及他兒子的故事……『曼島人』則是大衛和烏利亞的故事。」
美國幽默作家及編輯湯馬士L.美臣論到聖經對文學的影響說:「它是我們一切文學的根基,因此,你若想知道任何事的話,聖經便是你必須閱讀的書。……它包羅萬有,深深了解人本身及他的一切思想。實際上,它是一部極為精彩唯妙唯肖的素描集。」
因此,十分貼切地,1971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將聖經描述為「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叢書。」我們進一步讀到:「無論人對聖經的內容有何觀點,鑑於它在西方文化發展及不少東方文化演進方面所擔任的角色,對其文學及歷史有起碼認識乃是英語世界中有識之士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標誌。」
不獨英文的主要文學著作曾受聖經所影響,大多數西方國家的重要寫作亦然。在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德國文學。德國抒情詩人與文學批評家海涅受到感動說:「在《路德聖經》內讀到的一切字眼及成語均為德文。作者必須繼續採用它們。由於這本書甚至最窮的人也擁有,他們毋需格外博學多聞才能以文雅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很多德國諺語是取自聖經的,而路德的聖經譯本則成為德國文學的基礎。
兩位著名的德國文人,哥德和海涅,論及聖經對他們作品的影響的意見尤其值得注意。哥德論到他的事業說:「對聖經的信仰和沉思默念,成為我的道德及文學生活的指南。我發覺它是可靠的投資,並且利潤豐厚。」海涅以類似口吻評論說:「我所獲得的啟迪只不過是由於閱讀一本書之故而已。——一本書?不錯,而且它是一本古老單純的書,像大自然那麼純樸,並且同樣的自然;一本看來像那使我們溫暖的太陽,像滋養我們的麵包一般有益和樸實無華的書;一本像老祖母那般憂愁和憐愛地凝視我們的書,她自己則每天以懷著愛心以顫動的嘴唇,鼻梁架著眼鏡來閱讀這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就是聖經。」
在一段大約1,600年的時期內,為數約四十個的人怎可能產生一本在完成後能繼續發揮重大影響達許多世紀之久的著作呢?它的執筆者當中,誰也沒有將功勞歸於自己。反之他們的目的是要傳達,並非他們自己訊息,而是感示他們的耶和華上帝的訊息。詩篇的執筆者大衛說:「耶和華的靈藉著我說,他的話在我口中。」(撒母耳記下23:2)聖經的出類拔萃,無與倫比豈不支持這番話嗎?這本書豈不值得我們細加留意嗎?
[第675頁的附欄]
聖經
吸引各國各族的人
現今譯成1,600種文字以上
由於它,整國的人才學會閱讀
由於這本書,很多語言才有書寫文字
「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叢書」
「我們一切文學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