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後的德國——青年讚美耶和華
德國,1978年,北部多風的平原布滿引人注目的石南;魯爾這龐大的工業中心在煙霧籠罩之下像以往一樣忙碌;巴伐利亞雄峻的阿爾卑斯山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初雪;國內到處是遊客,忙於搜購皮製短褲,顏色鮮豔的女裝,啤酒杯和布穀鳥自鳴鐘——這便是人所熟知的德國。看來情形和以前沒有什麼不同。
可是世界,包括德國在內,已發生了很大改變,尤其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為然。世上出現了新的危險,新的態度和新的行為標準。以前的一代渡過大戰的災劫之後能將怎樣的產業留傳給戰後的一代呢?
若要幫助新的一代成功地應付他們的難題,最好的產業莫過於對真正的上帝耶和華以及他的旨意的正確知識。在希特拉統治期間有些基督徒具有這種知識,而且他們在迫害之下的忠貞是人所熟知的事實。他們將大衛的話謹記在心:「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因此他們決心要將這項美好的產業傳給戰後的一代。(詩篇145:4)他們在這方面有成功嗎?讓我們查考一下。
父母是信徒的青年人
目前這代(自1945年以來)耶和華見證人有許多是由本身是耶和華見證人的父母和甚至祖父母教養成人的。例如一對以全時間事奉上帝的姊妹,艾琦和海蒂,在他們的家庭裡是第五代的見證人。見到整家人齊心合一地事奉耶和華是一件多麼令人欣慰的事!
請也想想在威斯科利亞一個有十五個兒女的大家庭。現今在威斯巴頓的守望台總部辦事處服務的蓋哈特還記得當所有兒女仍在家裡時,他們從父母獲得的良好訓練。他們需要舉行三個家庭聖經研究才能照料各人的靈性需要:一個研究為了較大的兒女,一個研究為了很年幼的兒女,另一個則特別為了「年齡介乎兩者之間」的兒女而設。在聚會之前和之後,父親要花一個半鐘頭的時間駕車往返接送整家人前往王國聚會所。堅強的基督徒家庭不是不費努力便可以建立起來的。
分裂家庭的難題
其他的人則沒有團結的家庭背景,因為他們來自在宗教上分裂的家庭。
弗萊罕記得他的父親曾屢次將他的聖經書籍和雜誌燒掉。雖然他是個獨子,他父親為他訂下了遠大的計劃,他卻寧願以全部時間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
類似地,威弗爾談及他和母親參加完基督徒的聚會回家時,時常不得其門而入。有一次他們甚至被迫在汽車裡過夜。另一次他父親將他從床上揪起來,用一支檯燈毆打他。但是藉著保持忠心,他不但贏得父親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贏得了耶和華的嘉許。他解釋說:「雖然當時我只有十一、二歲,弟兄們卻總是使我在小組裡感覺深受歡迎。這種愛心使我能夠支持下去。」
烏衛在成為見證人時是個青少年,他在工作地方和家裡均受到反對。
他記得有一次他利用喝咖啡的休息時間向別人傳講真理,但別人非但不願傾聽,反而將一桶水向他迎頭潑下,可是他和他的兄弟(現今在西班牙作海外傳道員)卻繼續長進至基督徒的成熟地步。
羅夫底特的母親認識聖經真理時,他年方五、六歲,他的父親大為反對,不許他和弟弟參加基督徒的聚會,雖然他們的母親每逢有機會便在家裡對他們談論真理及帶他們參加聚會。
「我記得有一次父親強迫我與他一同上教堂做禮拜」,他回憶說,「但是母親已預先將事情向我解釋清楚。我在教堂裡坐著聽牧師講道,但我的良心卻不容許我參加禮拜的儀式,因為我知道這些儀式是不符合聖經的。我旁邊的人不斷推我打我,並低聲告訴我應該做什麼。」可是羅夫對他旁邊的人保持自制,因為他知道聖經吩咐基督徒要尊敬別人。
應付大小難題
年輕的基督徒處境並不容易。在學校裡被人譏嘲取笑可以使他們的忠誠遭受嚴重考驗。畢業之後,男學生要面對中立的問題。而且他們和女性的見證人都必須應付今日青年人所時常遭遇的各種難題:麻醉劑、酒精、不道德和其他許多、許多難題。
事實上,甚至覓偶也可以成為難題。玉蒂便有這個難題。她解釋說:
「我可以在哪裡找到一個適當的配偶呢?我們小組裡的青年人都已結了婚,也許『在俗世裡找找看』也不要緊。但是我無法這樣行,因為我深知聖經吩咐我們『只與主裡的人』結婚。在這件事上我也全心信賴耶和華。後來我在特拉頻甘參加建築新大會堂的工作邂逅了我的未婚夫,我們訂於六月結婚。」
我們的小孩子和他們的「小」難題又怎樣呢?讓我們聽聽艾力克怎樣說:
「我現在十歲,讀四年班。我的父母都是見證人,所以我在入學之前只與其他的信徒來往。一切都很順利,直到後來有一天,我們這年級的學生到鄉下一間學生旅舍度假一個星期,以前我從未離開過家庭,我們的教師突然病了,於是由一位臨時教師代替他,我並不認識這個教師,星期日早上他說:『今天早上我們大家一起上教堂做禮拜』。我知道我必須向他解釋我不同意教堂的道理,所以不想上教堂。我吃早餐時想好對教師說些什麼話。早餐後,我對他解釋,但他說:『你一定要去。不要再多說了!』我回到房間裡,想起母親在我離家的早上對我所說的話:『你若遭遇麻煩,耶和華會知道你的心事。你可以將難題告訴他。』我禱告時哭起來。我不想跟偽宗教有任何關係!過了一會兒後,我回到外面,遇見另一位教師;她問我有什麼事,因為她看出我剛剛哭過。我告訴她有什麼事。她說:『我會替你辦好這件事。』不久之後她回來告訴我:『你不用上教堂了。我已對你的教師說過。』我開心極了!我感謝耶和華聽允我的禱告。他的手絕不是太短。」
一個「小」難題嗎?有些人也許認為是,但是我們戰後的一代卻發現,耶和華不會將他們的任何難題視為太細小而不屑一顧。他也不會在我們遭遇較大的難題時捨棄我們。請想想瑪利安的事例:
她是個堪作模範的基督徒青年,在宣揚王國方面十分活躍。瑪利安年僅十七,精力充沛。但是隨後她的背脊髓生瘤,使她的手臂逐漸麻痺。她必須接受手術,但由於手術性質的危險,沒有醫生肯不用輸血替她施手術。瑪利安和她的父母保持堅定立場。他們絕不願違背耶和華的命令!雖然她深感痛楚,她……保持愉快樂觀。最後他們找到一位願意尊重她的宗教信仰的外科醫生。他成功地施行了一項不用輸血的手術!可是,所帶來的舒解十分短暫;不久她需要接受第二次手術,然後第三次。隨著癱瘓的擴大,她的痛楚也日益加劇。她的舌頭癱瘓了,但是她在醫院裡的行為繼續為她的信仰作見證。她充滿愛心,她不顧艱難,織了一件毛線衣給她的護士。當最後死亡變成無可避免時,她的父母將她帶回家裡。雖然她的聲音已變成差不多無法聽見,而且她幾乎無法抬起頭來,她的父母仍儘可能用舁床帶她參加基督徒的聚會,像身染惡疾的約伯一樣,她堅信有一天上帝會使她恢復健康。她終於在1977年十二月廿八日去世,年僅十八歲。她始終對耶和華堅信不移,憑著上帝所賜的力量至死保持忠心。像其他許多忠心至死的忠貞基督徒一樣,她祈求生命的禱告會在復活時得蒙垂聽。——使徒行傳24:15。
父母不是信徒的青年人
當然,我們有許多年輕的見證人並不是由相信的父母教養成人的。他們也必須克服各種難題,有時十分嚴重的難題,才能成為耶和華的僕人。
且以22歲的克麗斯泰為例。耶和華見證人與她的兄弟建立了一個聖經研究,這引起了她的興趣。她在天主教的青年運動方面十分活躍,但也每週參加浸信會的聚會。她解釋為什麼她開始與耶和華見證人研讀聖經:
「我絕對無意成為一個見證人。反之我的目的是要使我的兄弟重返天主教的懷抱。我想盡量增加自己的聖經知識,然後將其用來對付這些『敵人』。」但是她愈研究聖經,便愈深信見證人擁有真理。正如她說:「令我大為震驚地,我被迫在自己的天主教朋友,浸信會朋友和耶和華見證人之間作一選擇。我對見證人其實所知甚少,所知的只是他們能夠回答我的一切聖經問題。」
克麗斯泰的另一個難題是音樂。她從十五歲起即作過公開演唱,而且夢想有一天成為「歌星」。她在業餘比賽中贏得好評,並在英國和德國參加過演出。她應當怎樣做呢?她接著說:
「我往英國探視我的筆友珍納,在此之後即作出決定。她告訴我她為了真理而被迫離家。這使我停下來嚴肅地想想,因為珍納是僅於四個月前當她在德國旅行期間我和我的兄弟對她作見證時才聽見真理的。現在事情開始迅速發生了。我在離開英國之前戒了煙。我一回到家裡便不再與俗世的朋友來往,並且將房間牆上的明星相片完全除掉。現在我有時間參加所有聚會了。不久我便有了許多新的真正朋友。我在1974年受了浸。4個月之後我飛往英國參觀我的好友珍納受浸,我們十分感激耶和華將我們從偽宗教的魔掌中拯救出,並且幫助我們克服許多難題。
全時間服務
由於年青力壯,而且時常沒有家庭義務,德國戰後的一代許多青年人能夠將全部時間用來向人宣揚上帝的道。一旦嘗過全時間的「先驅」服務的種種祝福之後,大部分均渴望盡量繼續享有這些權利。事實上,卡爾漢茲如此決心從事先驅服務,以致他尋得一位與他具有同一觀點的配偶。他說:
「我們一同從事先驅服務已有八年之久而獲得了很大祝福,我們的婚姻美滿,並且幫助了好幾個人接受真理,包括整個家庭在內,這個家庭的父親現時已是小組裡的長老。」
其他的人甘願在俗世工作方面作出調整以求撥出更多時間向人宣揚「好消息」。胡爾剛,一位職業裝飾家,說,「為了作先驅,我不惜做非熟練工人的工作,我並不認為這樣說有失身份。」十八歲的卡露拉作「鐘點女傭」,並認為這是「極好的職業」。亥爾末雖受過建築師的訓練,卻以部分時間作泥水匠,並在後來改在清晨送報紙以求能夠作「先驅」。
在認識真理之前,烏力克是個廚師,他曾在第一流的旅店中工作及為政要名流烹飪。但他放棄了這項職業以求有更多時間從事聖經的活動。他說:
「我的朋友和同事勸我不要放棄,他們認為我自甘墮落。我成為名廚和『發大財』的夢想已經過去了。但我絕不願以這一切代替我今日所享有的東西。作為一個『先驅』,我比以前快樂得多——無疑比我『自甘墮落』之前更快樂。」
以許多種語言讚美耶和華
戰後的一代也在德國說外語的人當中做了極好的工作。德國一共有167個說英語、希臘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土耳其語和南斯拉夫語的小組,有許多青年人特地學會一種外國語言以求在這些小組中服務。因此他們其實在本國內從事「海外傳道員」的工作。另外許多人則遷往西班牙、盧森堡、法國、意大利和其他國家服務。
當然,德國戰後的一代也有些人在見證人的海外傳道學校受過訓練之後被派往外國服務。在過去十年德國一共有124位男女被派往這間學校(設於美國)受訓,其中大部分均是青年人。其中有些雖因健康不良或其他原因返回本國,卻仍然致力於全時間的傳道服務。
事情的另一面
當然,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我們不想讀者以為德國耶和華見證人當中的所有青年都像以上所描述的人一樣。大眾的冷淡、俗世的影響、物質主義都曾對年青人產生不利影響,而且繼續如此行。有些青年人因為沒有勤於研讀聖經及祈求上帝賜予『從上而來的智慧』,結果變成靈性軟弱。一位周遊監督最近報導說,他對於有些青年人在傳道工作上多麼冷淡大感震驚:
「在我剛探訪過的三個小組中,見證人當中有百分之23是青年人,但以傳道工作而言,他們最為軟弱。令人痛心地,他們當中有些與耶和華及小組幾乎毫無關係可言。他們只是一個宗教的『成員』而已。父母發覺這種情形時大感痛心,但時常父母們本身亦難辭其咎。有時這種情形是由於父母忽視兒女的靈性福利所促成的。」
當這個邪惡的制度迅速走向毀滅之際,所有這些青年急需醒覺過來,體會到情勢的嚴重而採取行動。他們這樣行便會贏得耶和華的祝福。——羅馬書13:11;路加福音21:34-36。
願所有戰後的一代都繼續忠心地事奉耶和華,努力不懈地向人傳講上帝的偉大作為。(詩篇145:4,12)願他們所立的榜樣鼓勵其他年齡的人竭力奮鬥以免被撒但的邪惡制度擄去。他們本身既承受到一項美好的產業,便應當體會到他們有責任將其傳給新的下一代。但是他們還有更大理由要在現今忠心地事奉上帝。他們若如此行,他們便會有權利由於將臨的復活奇跡,將這項美好產業傳給他們以前的世代!這是個多麼令人興奮的希望!誰不想享有這項偉大的權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