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1 10/15 4-8頁
  • 千禧年希望的起源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千禧年希望的起源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寄望於彌賽亞
  • 一個屬地的希望
  • 復活而非生來便具有不死性
  • 原本的彌賽亞希望變了質
  • 基督徒與千禧年的希望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 猶太教——通過聖經與傳統尋求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 各事怎樣復興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1年
  • 千禧年的希望獲得勝利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守》81 10/15 4-8頁

千禧年希望的起源

今日,普通天主教徒、基督新教徒或猶太人在所懷的希望和恐懼之間並沒有很多選擇餘地。他們差不多全都相信人生來便有個不死的靈魂,並且連帶相信人若非在天上的世界裡享福便是在「地獄」裡永遠受苦。

既然基督教國的各教派聲稱他們與猶太人的一神主義有關,並且承認猶太的經文是上帝所感示的,我們可以看看目前猶太人和「基督徒」所懷的希望是否與希伯來文聖經所提出的希望及猶太人的早期信仰一致。

寄望於彌賽亞

古代猶太的會堂認為有456節希伯來文聖經的經文與彌賽亞有關。我們若根據僅是其中的四節經文去看,創世記3:15;22:15-18;49:10和申命記18:18,猶太人究竟期望什麼呢?他們所懷的是怎樣的希望?

一般權威性的猶太參考書提供以下的資料:「……舊約自始至終均主張有一位個人的彌賽亞。這乃是聖經預言的未來希望所導致的自然結果。對未來理想的君王提出一項詳細描述的第一位先知是以賽亞(9:1-6[在非猶太教的聖經中2-7節],11:1-10,32:1-5)。……以賽亞所期待的理想君王是出自耶西家系的一位後裔,上帝的靈會在他身上使他具備智慧、勇敢和敬虔,這位君王會懷著對上帝的敬畏施行統治,他會以公義和信實作腰帶(11:1-3甲,5)。他不會從事戰爭或征服列國;戰爭的工具會被鏟除(9:4[5]);他唯一的關注是要在百姓中伸張正義,(9:6乙[7乙];11:3乙,4)。他的公義統治所結出的果實會是遍境的和平與秩序。羔羊不會恐懼豺狼,豹子也不會傷害小羊(11:8[6]);正如以下一節經文解釋,在上帝的聖山上不會有虐政和暴力,因為全地會充滿上帝的知識,像水充滿海洋一般(可參閱32:1,2,16)。人們不會渴望位高權重,反之會過著田園的生活(32:18,20)。在這種理想的情況之下,國家必定會繁榮富強,而且無需恐懼別國的攻擊(9:6甲[7甲],32:15)。耶西新興的後裔會成為其他國家的旗幟一般,他們會向他尋求指引和請他作仲裁(11:10)。他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奇妙的策士』、『與神相若的英雄』、『永在的父』、『和平之君』(9:5[6])。

「這個未來的希望與以賽亞的看法完全一致,彌賽亞的統治會促成靈性上的復興,並且使人在道德和宗教上達致完美的境界。」——《猶太百科全書》,第八卷,506頁。

這便是聖經向猶太人提出的彌賽亞希望。這個希望無疑並不帶有「屬天」的色彩!但是聖經之外的猶太著作又如何呢?同一本參考書在稍後說:「猶太律法師論及未來的著作大部份均主張有一位屬地的彌賽亞;從公元第一世紀的末了開始,這也是猶太教官方所接納的觀念。」——510頁。

一個屬地的希望

由此看來,猶太人原本所懷的希望是屬地的。沒有任何聖經證據表明他們的忠心祖先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希望到天上去。上帝通過摩西賜下的律法也沒有向人提出這樣的希望。希伯來文聖經的詩歌和各先知書亦然。

關於這點,具有權威性的《天主教神學辭典》(Dictionnaire de Théologie Catholique)說:「請在舊約中留意虔信宗教的人根據上帝對他、對他的家人和國家所作的應許而希望享有一切物質的繁榮。除此之外,他有希望獲得靈性和道德上的恩賜,也有希望見到彌賽亞及其王國來臨。」(楷書本刊自排)

基督新教的《聖經百科辭典》(Dictionnaire Encyclopédique de la Bible)證實了這點。我們讀到:「舊約所提出的希望是逐漸形成的。這些希望開始於屬地的裨益、政治的復興和人民的安居。……這個希望逐漸發展而成為普遍性。耶和華是世界的主宰。『永恆的僕人』會來臨;他會藉著所受的苦難和屈辱拯救他的百姓。以賽亞書42:1-4表明世界由於他的教訓而懷有希望。然後這位永恆的僕人會獲得榮耀,帶來彌賽亞的時代和更新的人類。」(楷書本刊自排)

《猶太百科全書》將猶太人所懷的這個屬地希望總括起來說:「……眾先知提出了一個理想的彌賽亞未來希望,藉著大衛家一個後裔的統治而得以實現——這是個樂園幸福的黃金時代……這會帶來一個天下眾生均完全和平協調的世界,恢復在人未犯罪之前的理想情況(以賽亞書11:1-10,65:17-25;一個『新天新地』)。……『使眾生均齊心合一地遵行上帝的旨意』乃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希望的主要目標;在上帝的王國建立之前必須先鏟除『暴力的國』。……可是,猶太的末世學[對人類和世界最後歸宿所作的研究]卻將波斯-巴比倫那包括一萬二千年的世界年改變為一個包括七千年的世界週而與創造的七日相應;『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詩篇90:5[4])暗示一個安息的千年,『未來的世界』,會在目前這個充滿辛勞的世界過去之後接踵而來。」——第五卷,209-211頁。(楷書本刊自排)

復活而非生來便具有不死性

在許多世紀的期間,猶太人並不懷有認為人有個不死靈魂的異教信仰。猶太人是個著重教育的民族,任何識字的猶太人均可以在希伯來文聖經裡讀到許多經文肯確地表明「魂」(希伯來文ne’phesh,尼發希)是可以死的。以下僅是其中幾節經文而已:創世記19:19,20;民數記23:10;約書亞記2:13,14;詩篇22:29(在猶太教的聖經中第30節);以西結書18:4,20。

由此看來,早期的猶太人希望在彌賽亞所恢復的地上樂園裡生活;這個希望是基於復活的信仰而非由於他們相信人生來便具有不死性的緣故。《猶太百科全書》證實了這點,說:「復活乃是彌賽亞希望的一部份(以賽亞書26:19;但以理書12:2)。起初復活被人視為僅賜給義人的神奇獎賞……,但後來則被人視為是普遍性的,並且與最後的審判有關……。至於身體在復活時形成的過程是否與出生時一樣,這成了希勒派和森瑪派之間一個爭論的題目。」——第五卷,216頁。

同一本權威性的猶太參考書論及「磯漢那」(基督教國的「地獄」)說:「相信魂在死後受苦是沒有聖經根據的;這個信仰來自巴比倫人和波斯人,並且從『磯欣嫩』(欣嫩谷)一詞而染上猶太色彩;這個地方由於瑪拿西用烈火獻祭給摩洛而成為可憎(列王紀下23:10)。」——同上,217頁。

但是為什麼今日一般猶太教的神學家均主張人生來便具有不死性以及惡人會遭受永遠的苦刑呢?《聖經辭典補編》(Supplément au Dictionnaire de la Bible)提出以下的資料:「[猶太人]起初認為救恩是在地上享有的……;無論彌賽亞希望多麼光明以及未來的統治多麼悠久——有些人甚至看來相信這會是永遠的——這段宗教時期具有國家性和屬地的性質乃是個基本的觀念。後來卻有一個新的希望呈現:『發現』人在死後也可以快樂地生存。」(楷書本刊自排)

猶太人怎樣「發現」人有個在死後仍然生存的「靈魂」呢?再次地,具有權威性的參考書提出肯確的資料。《猶太百科全書》承認說:「唯獨由於猶太人與波斯和希臘的思想發生接觸,認為一個有個性而能夠脫離身體獨立的魂的觀念才在猶太教中生根。」《聖經百科全書辭典》也證實這點說:「靈魂不死的觀念是希臘思想的產品,復活的希望則是屬於猶太人的思想。……在亞歷山大征服猶大之後,猶太教逐漸吸收了希臘的主張。」

若有任何人對猶太人原本並不相信靈魂不死一事表示懷疑,我們只需指出一件事實便夠了:遲至公元第一世紀,靈魂不死的問題在猶太人當中尚未獲得定論;由於這緣故,法利賽人相信靈魂不死,撒都該人則不相信。——可參閱約西佛斯,《猶太古史》(Antiquities),第十八冊,第一章,三、四段;《戰史》(Wars),第二冊,第八章,十四段;可與使徒行傳23:8比較。

原本的彌賽亞希望變了質

正如猶太人逐漸捨棄了未來藉著復活而再生的希望,轉而採納了人生來便有個不死的「靈魂」的信仰,他們原本所懷的彌賽亞希望也變了質。到公元第一世紀,猶太人的彌賽亞希望已變成了一個充滿國家主義色彩的政治性希望。

《猶太百科全書》證實這點說:「麥額比王朝[公元前第二世紀]傾倒之後,希律大帝和他家族的專制政府以及羅馬帝國日益苛酷的暴政使猶太人的境遇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於是猶太人開始試圖從一個個人的彌賽亞希望尋得慰藉。他們渴望大衛家應許的救主來到將他們從他們所痛恨的外族篡位者的奴役下解放出來。」

亞爾佛·艾得琛(Alfred Edersheim)在他所著的《耶穌彌賽亞的生平與時代》(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一書中寫道:「以色列所期望的乃是國家的復興和光榮。其他任何事均成為達成這些目標的手段;彌賽亞自己只是用來達成這些目標的偉大工具。……猶太律法師對彌賽亞所懷的理想並不是這位救主會成為『啟迪外邦人的光和他的百姓以色列的榮耀』——滿足人類的需要。」

艾得琛進一步指出,到公元第一世紀,猶太的宗教領袖不再寄望於一位彌賽亞——救贖者了。他說:「從古代猶太律法師在他們的著作中所表達的意見看來,關於原罪和人生來的罪性的重要道理已不再受他們接納了。……既然他們不再感覺需要從罪得救,我們可以了解猶太律法師的傳統何以並沒有提及彌賽亞所持有的祭司職位,甚至他作為百姓的先知的聲稱也差不多完全被他以君王和拯救者的身份呈現一事所掩蓋。這的確是一項無時不在的需要,並且由於以色列國家所受的苦難看來差不多是無法解釋的而成為更迫切。」

這樣,猶太人原本所懷的希望遂逐漸變了質。他們原本希望有一位彌賽亞君王來到不但統治猶太人,同時也成為『其他國家的旗幟』,但後來這卻被一種狂熱的希望取而代之。他們渴望有一位國家領袖興起,率領他們戰勝他們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敵人。原本他們懷有一個屬地的希望,期待見到「安息的千禧年」來臨,當其時彌賽亞會帶來一段「樂園的黃金時代」,「眾生均完全和平協調一致的世界」;但後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模糊的屬天希望,這希望所根據的乃是來自巴比倫人、波斯人和希臘人的靈魂不死的觀念。

許多年過去了。沒有任何政治性的彌賽亞來到拯救猶太人,或在耶路撒冷於公元70年遭受毀滅之後將猶太人再次召集起來得以安居。因此甚至這個變了質的彌賽亞希望也在猶太人的心裡逐漸消逝。正如艾得琛說:「為什麼以色列的得救和彌賽亞的來臨如此不可解地遲遲未至呢?在這方面,猶太的會堂面對一個無法解決的奧祕。他們承認,所提出的解釋只是猜測或僅是試圖躲避問題的癥結而已。唯一可行的途徑便是運用權威對這一切探詢保持緘默——正如他們指出,這種緘默意味到對無法解釋的現象表示沉默、憂傷的順服,……這是不斷遭遇失望和感覺絕望而導致的沉默。因此,會堂所懷的偉大希望彷彿寫在一塊殘缺的碑石上的墓誌銘一般,被過去許多悠長的世紀中灑淚於聖所廢墟之上的千千萬萬猶太人所反覆誦念。」

值得慶幸地,今日誠懇的猶太人仍然可以享有他們祖先原本懷有的屬地希望,見到樂園在彌賽亞的治下恢復過來;有些猶太人已接受這個希望而抹乾他們的眼淚。但對我們的其他許多讀者來說,仍待解決的問題是:彌賽亞耶穌基督的來臨對於『地上眾生享有和平協調』的「安息千禧年」的希望有什麼影響呢?基督若證實了這個希望,為什麼差不多所有以「基督徒」自居的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均不再寄望於千禧年呢?

[第5頁的圖片]

共產主義「快樂的明天」?印度教或佛教的涅槃?天主教或基督新教的「天堂福樂」?聖經提出什麼希望?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