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僅是人的話語嗎?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窮其一生努力使人人都可以讀到聖經。馬丁·路德則費了許多精神把聖經譯成德文。在喀爾文(John Calvin)的跟從者看來,聖經是「一切真理的規範和經典」。不錯,有一段時期很少人對聖經是否上帝的道一事產生懷疑。這也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信條之一。
然而,今日的情形卻截然不同了。很少人研讀聖經——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跟從它的教訓的人更是少而又少。作家巴爾(James Barr)表達出許多人的感覺說:「我認為聖經傳統的形成乃是一部人的作品。這是人的一項信仰聲明。……聖經的適當名稱應當是以色列的話語,是某些早期基督徒領導人的話語。」——《聖經在現代世界中》,詹姆斯·巴爾著。
何以會有這種改變?聖經究竟是上帝的道抑或是某些人的話語?在這個世俗化的20世紀,這件事是否已無關重要?
這件事關係重大嗎?
讓我們首先考慮最後的問題。不錯,這件事的確關係重大。為什麼?因為聖經將本身描述為『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篇119:105)今日,我們的確亟需這樣的光。我們這顆美麗的行星正受到破壞。千百萬人正捱飢抵餓、食不果腹。很少人對未來懷有信心。甚至人類的繼續生存也受到威脅。然而,聖經卻提出一項穩確的指南,可以引領我們渡過目前險惡的時代,進入一個安全、快樂的未來。聖經若真的是上帝的道,這無疑正是我們所亟需的。
既然如此,人何以對這本書產生懷疑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決定聖經究竟是否上帝的道。
信仰變成怎樣了?
在第17和18世紀期間,以前人們對聖經差不多普遍懷有的信仰隨著時代思潮的轉變而淪為犧牲品。一股懷疑和世俗化的精神開始在歐洲形成。人們對政府、經濟、自然和宗教制度——對任何一種事物——均表示懷疑。聖經也難逃劫運。
在第17世紀,前天主教徒貝爾(Pierre Bayle)公開表示對聖經存有懷疑。他懷疑聖經在歷史和年代方面的正確性。其他的人也步他的後塵。到第19世紀,懷疑主義達到全盛時期而產生了許多聖經批評家。這些批評家堅稱聖經其實名不副實。據他們說,摩西並沒有寫《摩西五經》。反之,這部書是有人在猶太歷史相當後期的時候把若干部在摩西死後多個世紀才寫下來的記載輯集而成的。任何獲得應驗的預言均必然是在事情發生後才寫下來的。因此,他們認為以賽亞書是由好幾個人經過數百年的時間寫成的。但以理書則大約在公元前165年才寫成。
我們可以從德國聖經學者斯特勞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身上見到聖經批評所生的影響:「我們仍然是基督徒嗎?斯特勞斯說『不!』最低限度我們當中那些接受了聖經批評的人已不再是基督徒了,因為我們已無法再承認聖經是上帝的道。」——《宗教與懷疑主義的興起》,鮑默(Franklin L. Baumer)著。
這個新的世俗化時代也產生了科學上的許多新發現。其中有些支持聖經,其他的則看來與聖經互相衝突。因此許多人相信聖經已經過時了。在第19世紀中期開始流行的進化論更加強了人們的這種感覺,因為進化的理論是與聖經中創世記一書的創造記載直接衝突的。大部分科學家和聖經批評家均熱切地接受這個理論。今日,許多教士也接受了這個理論;在學校裡,進化論則被人當作事實來鼓吹。
這一切意味到科學已把聖經推翻了嗎?或者聖經批評已證明聖經並非上帝的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