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7 1/1 14-15頁
  • 其實誰才逃避現實?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其實誰才逃避現實?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7年
  • 相似資料
  •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嗎?
    警醒!1978
  • 傳道書——教人認識真正的價值標準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0年
  • 傳道書經文選講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6年
  • 「人所當盡的本分」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7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7年
《守》87 1/1 14-15頁

其實誰才逃避現實?

「逃避現實。」一位青年傳道員遷往南太平洋從事海外傳道工作時,一個親戚這樣說。不少人對此懷有同感。例如,紐西蘭的一位廣播評論家在不久之前聲稱,當經濟情況惡化時,大批人轉而相信上帝,這僅是逃避主義a的一種形式而已。

可是,把一生貢獻出來致力於屬靈事務的人真的是逃避現實嗎?據耶穌基督說就絕不是。耶穌並沒有把相信上帝看作是幻想或虛構。在約翰福音7:28,耶穌說:「我來並不是由於自己,但那差我來的是真的。」

在耶穌的例子上,相信上帝並沒有對他產生任何消極的影響。他受到感動把自己的生命呈交給上帝,說:「上帝啊!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希伯來書10:7)今日真正基督徒所受的感動絕非較弱。例如,請留意保羅在寫給第一世紀教會一位傑出的長老提摩太的信中所說的話。保羅知道教會中有些人擁有不少物質資財。可是,由於他們的信仰是以現實為基礎的,因此他們會受到感動將資財善為運用。保羅說:「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上帝。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供給」或作「體貼」),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6:17-19。

因此基督教絕沒有逃避現實。它要求人勇敢地正視責任。我們所崇拜的上帝絕不是虛構;他是真實的。我們所過的事奉上帝的生活是具有意義和令人滿足的生活。我們希望在將來獲得的獎賞絕不是毫無根據的臆測,反之它是以不可能說謊的上帝的應許為根據的。——希伯來書6:18。

誠然,許多人認為人無需事奉上帝,從而把一生寄託在物質資財或自私地追求名利之上。這些人又如何?可能其實這些人才逃避現實嗎?

睿智的所羅門使用「虛空」和「捕風」等字詞去形容一般以物質東西和肉體享樂為主的人的生活。他描述此等人的結局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道書2:10,11。

不錯,甚至崇尚物質的生活方式也能帶來若干歡愉,但這種生活卻缺乏真正的滿足和恆久的快樂。這種生活純粹是「虛空」的。「虛空」一詞的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呼吸」,因此所指的是缺乏實質和永久性的東西。

既然如此,人若過著所羅門稱為「虛空」的生活,又怎有資格指控基督徒躲避在一種虛幻的滿足情緒中呢?自然沒有。事實上,使徒保羅進一步指出,「世界的場面正在改變中。」(哥林多前書7:31,《新世》)他在這裡把不敬虔的世界比作舞台上不斷改變的場面。今日看來多姿多采、可愛甚至壯觀的事情,明天可能就不再存在了。今日的「演員」終必被別人所取代。他們一切的努力無法產生任何具有永久價值的東西。他們對將來也沒有任何真正的希望。

十八世紀英國政治家兼演說家柴斯特菲爾德(Philip Chesterfield)說得不錯:「我曾經愚昧地追求享樂,以享樂為一切。我曾享受世上的種種樂事,我衡量它們的真正價值,實際上是非常之低。……當我回憶自己的所見……和所做的一切時,我很難說服自己相信世上種種浮淺、匆速和擾攘的享樂具有任何現實之處。」

可是,基督徒卻像亞伯拉罕一般;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希伯來書11:10)由於基督徒的信心是穩確的,他們根本無須逃避,反之他們的生活充滿令人滿足的活動。你的生活又如何?它只是逃避現實?還是內容充實而建在現實之上?

[腳注]

a 「逃避主義」的定義是,「繼續把思想轉移到幻想的事物之上以逃避現實,」或「全神貫注於……想像的情況或活動以求逃避現實。」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