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往富裕地區,要先計算代價
在一般發展中國家的領事館裡都有這個常見的現象:等候室裡擠滿了人,他們急欲獲得接見。作過一項簡短而重要的討論後,領事館便憑此決定他們能否獲得前往西方某個工業化國家的入境簽證。許多人相信這便是他們獲致富裕繁榮的許可證。一位西非青年埋怨說:「我辛苦地工作了四年,連一架收音機也買不起。要是我在英國或美國,現在我已擁有一輛汽車和一幢私人住宅了。」
我們不難了解何以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裡許多人懷有這樣的感覺。對他們來說,不但工作難找,而且薪酬又低。通貨膨脹把他們的儲蓄漸漸侵蝕。國內房屋短缺,十分擠迫。人所穿的是富裕國家裡的人所棄掉的舊衣。許多人感到自己正陷於經濟困境中。
富裕的西方多麼吸引人!塞拉利昂的一個青年男子說:「有些出國後回來的人告訴我們國外的情形,鼓勵我們出外走走,親自看看那些工業化的國家。他們說你要辛勤工作,但卻可以賺大錢。你不但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甚至可以擁有若干奢侈品,例如一輛汽車。如果你帶著二千美元左右回到本國,就可以創業興家了。」
不足為奇的是,上帝手下有些僕人也懷有這樣的想法。非洲的一位姊妹說:「我們在上帝組織裡的青年人有時聽聞別人去了外國後生活得多麼好。有時我也不禁問問自己,『我又怎樣?為什麼我留在這裡受苦?我應當到外國去還是留下來?』」
如果你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國家裡,你也許會有類似的想法——出國走走是否會改善你的生活質素。然而,遷居外地是一件大事,一個昂貴而嚴肅的步驟。這樣行也許牽涉到要學習新的語言、養成新的工作技能、適應新的文化、忍受許多人對外國人所存的偏見、甚至要學習完全新的生活方式。不錯,有許多基督徒曾成功地如此行,他們對當地的會眾大有貢獻,在他們的新家鄉裡以堪作模範的傳道員、先驅、長老和服事僕人的身分服務。
可是,移民的生活並非人人都適應得來。移居外地的壓力曾毀去一些人的靈性。因此,人顯然應當經過嚴肅禱告,深思熟慮才作出此舉。聖經在箴言3:5,6勸告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不錯,你必須肯定你正行事與耶和華的旨意一致。(雅各書4:13-15)耶穌曾籲請他的聽眾要『計算代價』,他也提供一些切合實際的勸告去幫助你這樣行。(路加福音14:28)事情所牽涉到的不僅是經濟問題,也要計算一下移居外地可能要你在靈性上付出的代價。
在國外的現實生活
在移居任何地方之前,你應當對當地的情況具有合乎現實的清楚了解。若是可能,要先往當地作一番視察,親自看看當地的情況如何。否則,你便只好倚靠第二手的資料了。聖經警告說:「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箴言14:15。
有些人從電影和電視節目獲得有關西方國家生活的資料。他們以為在西方人人都生活富裕,駕駛著新的汽車,住在豪華的住宅裡。可是,現實卻大相逕庭。在許多富裕的國家裡,無家可歸和失業率達到驚人的水平。許多最貧窮的居民便是那些新移民。在一個貧窮的國家,美國大使館的一位官員解釋說:「一般人完全不曉得在美國立足是多麼困難的一回事。有些人寫信回家說他們多麼風光——他們如何買了兩部汽車,一幢樓房——但其實卻在胼手胝足地掙扎謀生。」
其他地方的情況也不相伯仲。曾在倫敦居住及求學的西非教育家薩赫拉·索里評論說:「從西非遷往英國定居絕不容易。許多移民生活得非常困苦。你可以看見他們滿面風霜。有些人很艱難才湊得20便士來打個電話。時常他們要跟許多其他人分用一間單人房,而且僅靠一具細小的散熱器取暖。他們僅能找到卑微的工作,薪酬甚至不夠支付各項開銷。那些為了逃避貧窮而離開非洲的人,往往發現他們在歐洲的貧民區環境更糟。」
在新環境裡謀生的經濟壓力可以很容易把人的靈性扼殺了。(馬太福音13:22)誠然,勤奮工作是聖經所嘉許的。(箴言10:4;13:4)但許多前往外國謀生的人被迫要找兩三份工作以求達到他們的經濟目標——或僅是使收支相抵。結果他們只剩下很少時間,或甚至完全沒有時間用來崇拜上帝。他們忽略了基督徒的聚會、聖經研讀、以及與別人分享聖經真理的機會。可悲的是,耶穌基督的話證明全然真實:「你們不能服事上帝,又服事金錢。」——馬太福音6:24,《新譯》。
道德壓力
此外,你也應當考慮一下外國的道德環境。聖經告訴我們,羅得揀選居住在約旦平原一帶。從物質的觀點來說,他這項決定看來頗明智,因為那地「都是滋潤的,……如同耶和華的園子」。(創世記13:10)可是,羅得的新鄰居卻「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是耽於性變態的人!(創世記13:13)結果,「那義人住在他們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彼得後書2:8。
照樣,今日移居西方也許會使你和你的家人暴露在道德壓力和引誘之下,情況比你家鄉的還要惡劣。還有,較年長的人也許不再像他們在家鄉一般受人尊重。人也許沒有受到鼓勵要尊敬父母。鄰舍也許彼此漠不關心。這樣的壓力對你和你的家人會有什麼影響呢?這都是你必須嚴肅考慮的事。
身在外地的父母
有些父母選擇離開家庭,隻身前往外國謀生。他們的計劃是一安定下來就把家人接到他們那裡去,或者將來帶著巨款回鄉。這樣的安排是明智之舉嗎?
聖經表明,父母有義務要供應家人的物質所需。在若干極端的事例上,作父親或母親的可能沒有選擇的餘地,被迫要到外地工作以求維持家人的生活。(提摩太前書5:8)即使如此,父母也有義務要照顧家人的靈性需要。上帝的話語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
作父親的若要離家數月甚或數年之久,他能夠以有效的方式照料家人的靈性需要嗎?很少可能。因此,你必須考慮清楚,物質的利益是否足以抵消你不在家對兒女所生的不利影響。除此之外,移居外地的人時常發覺,「發財」絕非他們所想的那麼容易。移民若無法籌得家人的旅費,家人便得兩地分隔,也許一拖便數年。接踵而來的也許是嚴重的道德危險。(可參閱哥林多前書7:1-5。)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之下向性不道德屈膝。
要對上帝的供應懷具信心
隨著世界的經濟情況日趨惡化,我們最好記得,上帝的僕人絕不應當恐懼他們會被撇棄。耶穌說:「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1-33。
今日,耶和華見證人正熱心宣揚好消息,竭力為上帝的王國服務。(馬太福音24:14;28:19,20)許多貧窮的國家正需要大量的王國宣揚者。這些國家尤其需要成熟的長老和服事僕人。與其到一個經濟富裕但卻沒有太大需要的國家去,許多人寧可選擇留在自己本國。在這些人當中,有些的景況如何?
西非的柯莉蒂雅在自己本國從事全時服務已30年,她這樣說:「我本有機會到外國居住。我沒有去的原因是,我愛跟自己的同胞和親屬在一起。我喜歡幫助他們認識真理,好使我們能夠一起事奉耶和華。留下來並沒有使我錯過任何東西,我也沒有半點後悔。」
韋妮弗蕾德同樣住在一個非洲國家裡。該國的物質生活是世上水準最低的國家之一。韋妮弗蕾德從事了42年的全時先驅服務之後說:「我並不是時常都能夠在經濟上應付得來。撒但試圖與我為難,但耶和華卻總是照顧我,供給我所需。」
在古代的日子,亞伯拉罕「滿心相信上帝所應許的必能做成」。(羅馬書4:21)照樣,你會衷心相信,你若把王國事務置於生活上的首位,耶和華必定會實現他的應許照顧你嗎?你同意詩篇的執筆者在以下所寫的話嗎?他說:「[上帝]口中的訓言與我有益,勝於千萬的金銀。」(詩篇119:72)抑或你需要更徹底地把使徒保羅的勸告付諸實行?保羅在提摩太前書6:8寫道:「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其實,明智之舉可能不是要尋求新的環境,而是要充分利用目前的環境嗎?
許多國家的經濟情況可能為基督徒帶來嚴重的艱辛。因此,一個家庭考慮過事情所涉及的一切因素之後,若決定移居外地,別人絕沒有理由要加以批評。(加拉太書6:5)留下來的人則可以繼續祈求耶和華幫助他們去忍受這個事物制度所帶來的種種艱辛,與此同時,他們卻因耶和華所賜的屬靈祝福而歡欣鼓舞。要記住,很快這個世界一切不公正、不平等的事都會在上帝王國的治下給糾正過來。屆時情形便會像詩篇執筆者所寫的一般:「你[耶和華]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詩篇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