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究竟變成怎樣了?
有思想的人會看出,權威是必需的。如果人類社會沒有某種形式的權威架構,整個社會很快就會陷入混亂、無秩序的狀態。有鑑於此,一部有名的法國憲法教科書說:「無論在哪一個人類群體,我們都可以見到兩種類型的人:授命的與聽命的,下令的與奉令的,作領袖的和作成員的,統治的和受統治的。……在人類社會的任何層面,我們都留意到有權威存在。」a
可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自1960年代——以來,人對權威的態度已改變了。法文的《普及百科全書》就這段時期所作的評論提及「反階級支配和反權威的危機」。研究聖經的人對這樣的危機並不感到意外。使徒保羅早已預告說:「你應當知道,末後的日子必有艱難的時期來到。那時,人會專愛自己、貪愛錢財、自誇、高傲、褻瀆、背逆父母……不肯和解……不能自律、橫蠻兇暴……傲慢自大、愛享樂過於愛上帝。」——提摩太後書3:1-4,《新譯》。
權威經歷危機
這個預言貼切地勾劃出我們這時代的情況。權威正從四面八方受到挑戰。不論在家庭、學校、大學、商業機構、地方政府、國家政府的階層,人們都公然反抗權威。性革命、露骨的吟快板音樂、學生示威、未經工會認可的罷工、非暴力反抗、恐怖主義行動等都是權威崩潰的警告信號。
法國政治學研究所與巴黎《世界報》在巴黎召開了一個研討會。伊夫·梅尼教授在會中說:「權威必須獲得合法認可,才能夠站得住腳。」今日權威經歷危機的一個原因是,許多人對掌權者的合法地位表示懷疑;意思就是,他們質疑掌權者是否有權行使權威。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1980年代初期,有百分之9的美國人、百分之10的澳大利亞人、百分之24的英國人、百分之26的法國人、百分之41的印度人,都認為自己的政府是不合法的。
人類尋求合法的權威
按聖經所載,起初人類是直接受上帝的權威管治的。(創世記1:27,28;2:16,17)可是,人類在很早時候就在道德方面脫離了創造主的管治。(創世記3:1-6)由於他們拒絕了神治管理(即上帝的統治),他們就要自行尋求其他體制去行使權威了。(傳道書8:9)有些人以武力強迫人承認他們的權威;在這些人看來,強權就是公理。因此他們只要有足夠力量去強制執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但大部分人仍覺得有必要使自己的統治權得到合法的認可。
從人類歷史的初期,不少統治者就曾以這個方式來確立自己的權威:他們有的自稱為神,有的自稱從諸神接獲權力。這就是純屬虛構的「神聖王權」的觀念。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的統治者和古埃及的法老都曾聲稱自己擁有這種神聖王權。
亞歷山大大帝、接續他作王的希臘諸王以及許多羅馬皇帝都自稱是神,他們甚至要臣民崇拜他們。這些帝王治下的制度稱為「統治者崇拜」制度,目的是要鞏固帝王對境內各地被征服之民所操的權威。那些拒絕膜拜帝王的人會被控以叛國罪。歐內斯特·巴克教授在《羅馬的遺產》一書中寫道:「奉[羅馬]皇帝為神,使之憑藉自己的神威取得人民的效忠,無形中為帝國奠下了基礎,至少能對帝國起鞏固的作用。」
甚至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公元306-337年執政)授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以及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公元379-395年執政)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後,崇拜帝王的情形依舊沒有改變。有些成為「基督徒」的皇帝仍被人當作神來膜拜。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公元第五世紀。
「兩種權力」,「兩把寶劍」
隨著教皇的權勢日漸強大,教會與國家之間的衝突也日趨嚴重。因此,到了公元第五世紀末,教皇基拉西烏斯一世發表了「兩種權力」的原則:即教皇的神權與君王的王權共存,但君王的地位是次於教皇的。這項原則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稱為「兩把寶劍」的教條:「教皇親自揮舞屬靈寶劍,並將世俗寶劍授予君王,但後者必須按照教皇的指示去運用這把世俗寶劍。」(《新大英百科全書》)根據這個教條,在中世紀期間,天主教會聲稱有權為帝王加冕,而且只有這樣帝王的權威才算是合法。藉此,古代純屬虛構的「神聖王權」的說法遂得以繼續留存。
可是,我們不應把這種觀念與所謂君權神授的見解混為一談。君權神授是較後期的發展,這項見解旨在幫助帝王擺脫教皇的轄制。君權神授的理論主張上帝直接把統治權授予帝王而沒有通過羅馬教皇。《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說:「教皇一度對國家元首行使全面的屬靈及世俗權力,君權神授的主張使國君有理由認為自己的權威跟教皇的權威同樣是神授的。」b
人民權力至上的虛構主張
隨著時間過去,人想出了其他的權力來源。其中一種是人民至高統治權。許多人相信這個觀念源自希臘。然而在古希臘,只有少數城邦實行民主政體。甚至在這些城邦裡,也惟獨男性公民才可以投票。女子、奴隸、僑居的外國人——估計約佔人口的一半至五分之四——都沒有投票權。這無疑不是人民權力至上的做法!
究竟誰首先倡導人民權力至上的主張呢?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這個主張原來是由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神學家首先倡導的。公元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斯認為,至高權力源自天主,但天主已將其授予人民。這個說法證實很受歡迎。《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說:「大多數17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都支持人民是權力來源的見解。」
既然人民在揀選教皇、主教、教士等方面全無發言權,何以教會神學家竟會推行人民權力至上的主張呢?因為歐洲有些君主在教皇權威的轄制下越來越感到焦躁不安。人民權力至上的理論使教皇有權在必要時廢黜君王。歷史家威爾及阿莉埃爾·杜蘭特寫道:「挺身維護人民權力至上主張的人包括許多耶穌會教士。他們認為這可以削弱王室與教廷抗衡的力量。樞機主教貝拉明認為,如果人民把權力授予帝王,帝王便要順從人民,顯然也要服於教皇的權威之下。……西班牙耶穌會教士路易斯·莫利納斷言,世俗權威若出於人民,人民便可以名正言順地——但以合法的程序——把不義的王廢去。」
當然,這些「合法的程序」是由教皇制訂的。法國《天主教通史》引自《萬國傳記》的話證實了這點。該書說:「國君被人民選中才有權統治,但人民惟獨在教皇支配下 才能行使權力揀選國君。樞機主教貝拉明將這項見解視作天主教教義而加以倡導。」(楷書自排。)人民權力至上的理論就這樣變成了一項工具,被教皇用來左右帝王的選立,或在有必要時把國君罷免。在較近代,這項理論使天主教教廷有能力干預天主教徒所參與的民主代表選舉。
在現代的民主政體,政府是否獲得合法認可是憑所謂「治下人民贊成」而決定的。其實這充其量只是「大多數贊成」;不但如此,由於投票者反應冷淡和政客的騙人手段,所謂的「大多數」往往只是人口中的一個細小數目。今日,「治下人民贊成」時常只意味到「治下人民默許或屈從」而已。
國家主權的虛構主張
早期教皇提倡神聖王權的虛構主張。但這項主張一旦演變成君權神授的見解,就對教皇造成了適得其反的結果。人民權力至上的理論也對天主教會產生類似的反效果。在17、18世紀期間,有些世俗哲學家,諸如英國人托馬斯·霍布斯和約翰·洛克,法國人讓·雅克·盧梭,曾對人民權力至上的見解作過一番反省。他們發展出一些理論,主張在統治者與被治的人民之間訂立所謂的「社會契約」。但所根據的是「自然法」而不是神學理論。這項主張最後導致一些使天主教會和教皇權力遭受嚴重打擊的見解。
盧梭死後不久,法國大革命爆發。這場革命摧毀了有關政權合法性的若干觀念,但卻產生了一種新的主張,就是國家主權的見解。《新大英百科全書》評論說:「法國人廢除了君權神授的主張、貴族的優越地位、羅馬天主教會的特權。」可是,這部百科全書補充說:「革命卻使一項新發明——民族國家——趨於成熟。」發動革命的人需要這項新「發明」的幫助。為什麼呢?
因為在盧梭倡導的制度之下,所有公民在揀選統治者方面都享有同等的發言權。這會導致一個基於普選權的民主政體產生。但法國大革命的領袖們並不喜歡這一套。迪韋爾熱教授解釋說:「正是為了避免這個被視為不利的後果,從1789年至1791年,制憲議會的中產階級創立了國家主權 的理論。他們認為人民就是『國家』,因此是個實體,是有別於國家的其餘部分的。國家本身,通過它的代表,有權行使主權。……從表面看來這是民主,但國家主權的見解其實一點也不民主,因為差不多任何形式的政府,尤以獨裁政體為然,都可以利用這個主張來為自己辯護。」(楷書作者自排。)
人為努力已徹底失敗
將民族國家視為權力的合法來源產生了民族主義的觀念。《新大英百科全書》說:「許多時,人以為民族主義是個古老的見解,有時則誤以為它是政治活動上的一個永久因素。其實,美國和法國的革命可說是民族主義首次顯示威力。」自這些革命以來,民族主義橫掃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世人更假民族主義之名發動了許多慘無人道的戰爭。
英國歷史家阿諾德·湯因比寫道:「民族主義的精神乃是部族主義舊瓶裡民主主義的新酒所含的酵。……部族主義和民主主義之間的這種奇怪妥協對現代西方世界實質政治所操的影響遠較民主主義的影響為大。」民族主義並沒有產生一個和平的世界。湯因比說:「短暫的休戰過後,民族主義戰爭便緊隨宗教戰爭爆發。在現代的西方世界,宗教狂熱精神與愛國狂熱精神顯然是同一的邪惡激情。」
憑藉「神聖王權」、「君權神授」、「人民權力至上」、「國家主權」等虛構主張,統治者企圖使自己統治同胞的權力獲得合法認可。然而,考慮過人為統治者的記錄之後,基督徒無法不同意所羅門的看法:「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傳道書8:9。
基督徒不會崇拜政治性的國家,相反,他們崇拜上帝,並且承認他是一切權威的合法來源。他們衷心同意詩篇執筆者大衛的話:「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王權]也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歷代志上29:11)可是,由於服從上帝,他們對權威,不論是世俗權威還是屬靈方面的權威,都表現適當的尊重。至於他們怎樣及為什麼能夠喜樂地尊重權威,我們會在接著的兩篇文章加以討論。
[腳注]
a 《憲法與政制》,莫里斯·迪韋爾熱著。
b 《天主教百科全書》說:「『君權神授』的主張(跟聲稱所有權威,不論是君王的還是共和國的,都來自天主的主張迥然不同),從沒有獲得天主教會認可。宗教改革運動期間,這項見解與天主教會的主張互相對立。當時的皇帝,諸如英王亨利八世和詹姆斯一世,都聲稱自己既是一國之君,也是教會的元首。」
[第15頁的圖片]
天主教會聲稱有權為帝王加冕
[鳴謝]
Consecration of Charlemagn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