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家人團結地事奉耶和華
安東尼奧·聖萊里自述
爸爸在1919年離開意大利,當時他17歲。為了追求較好的生活,他遷到巴西去。後來,爸爸在聖保羅州中部一個小鎮經營理髮店。
1938年某天,一個男子來理髮店,留下了一本《巴西利拉譯本聖經》給爸爸,當時我七歲。兩年後,媽媽患了重病,一直纏綿病榻。媽媽染病之後,爸爸也病倒了。於是爸爸帶著媽媽,姊姊安娜和我,舉家遷到聖保羅市,住在一個親戚家裡。
我在聖保羅市念書。求學時期,我很喜歡看書,特別是以歷史為題材的書籍。歷史題材的作品有時會提及聖經,這引起了我對聖經的興趣。有一次,我在聖保羅市公共圖書館借了一部小說,書裡好幾次提到登山寶訓,於是我決定直接從聖經讀讀耶穌的這個演講。我記得爸爸以前有一本聖經,於是翻箱倒篋、四處尋找,終於在一個大皮箱底找到那本擱了七年的聖經。
我們整家人都是天主教徒,所以從來沒有人鼓勵我閱讀聖經。我只好自己學習查閱章節。我不但喜歡閱讀登山寶訓,連馬太福音和聖經的其他小書也愛不釋手。耶穌的教訓和他所施行的奇跡令我印象難忘。
我漸漸發覺,天主教的信仰跟我在聖經裡讀到的教訓大為不同,於是我轉而加入長老會,安娜也跟我共同進退。可是我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空虛。17年來,我一直熱切地尋求上帝。(使徒行傳17:27)一天晚上,我望見繁星密布的天空,心裡悶悶不樂,反覆地想:「為什麼我會活在世上?人生到底有什麼目的?」我在後院一個清靜的地方跪下禱告,說:「主上帝!你是誰呢?我怎麼能夠認識你呢?」我的問題不久就得到解答了。
認識真理
1949年某天,爸爸剛下車,一個年輕女子迎面而來,向他介紹《守望台》和《儆醒!》雜誌。爸爸訂閱了《守望台》,還請她來我家探訪。他告訴這位女子,家裡的兩個孩子正參加長老會的聚會。後來,這位女子來探訪我們,留下了《兒童》這本書給安娜,並開始跟她研讀聖經。後來我也加入她們的討論。
1950年11月,我們首次出席耶和華見證人的大會。大會發行了《「以上帝為真實」》這本書,於是我們用這本書作為研究聖經的課本。不久我們就看出自己所學到的確是真理。1951年4月,我們以水浸禮表明自己獻身給耶和華。爸爸在幾年後也獻身事奉耶和華。爸爸在1982年去世,至死保持忠心。
喜樂的全時服務
1954年1月,社方接納我的申請,派我到耶和華見證人的分社辦事處(稱為伯特利)服務,當時我只有22歲。我抵達分社辦事處,發覺分社監督查理德·馬查不過比我大兩歲,令我大感意外。1955年,巴西需要更多環務僕人(當時周遊監督的稱呼),我跟另外四個弟兄應邀從事環務工作。
我奉派前往南里奧格蘭德州,當時那裡只有8群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可是,僅18個月內,就有兩群新會眾和20個孤立的小組建立起來。目前耶和華見證人在當地已有15個環,每個環大約有20群會眾!1956年尾,社方建議把我負責探訪的環分為四個較小的環,分別由另外四位環務僕人負責探訪。然後,社方指示我返回伯特利接受新的委派。
令我喜出望外的是,社方派我到巴西北部擔任區務僕人。區務僕人的工作是周遊探訪若干個環。當時巴西有1萬2000個耶和華見證人,全國有兩個區。查理德·伍特克負責探訪巴西南部,我就負責探訪巴西北部的地區。我們在伯特利接受訓練,學會怎樣用放映機播放耶和華見證人製作的兩部影片:《新世界社會的活動》和《新世界社會的快樂》。
在以往,我們乘搭的交通工具跟現在的大為不同。當時沒有見證人有汽車,我得利用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包括划獨木舟、划艇、騎牛車、騎馬、乘篷車或貨車。有一次我要乘飛機,飛越亞馬遜森林前往聖塔倫,這次旅程相當刺激。聖塔倫位於亞馬遜河口的貝倫和亞馬遜州的首府馬瑙斯之間。區務僕人需要統籌區務大會的工作,但由於區務大會的數目不多,我花了不少時間放映社方的影片。在大城市裡,前來觀看影片的人數目多達幾百人。
在巴西北部,最令我難忘的經驗是探訪亞馬遜河沿岸的地區。1957年4月,亞馬遜河的主流和支流泛濫,堤壩給淹沒了。該年我正探訪亞馬遜河一帶,有榮幸在森林裡放映社方的影片。我在兩棵樹之間架起一幅臨時銀幕,放映機的電力來自一艘泊在附近河上的摩托艇。對當時大部分觀眾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看電影。
不久之後,我返回伯特利服務。次年,即1958年,我有榮幸出席耶和華見證人在紐約市舉行的「上帝的旨意」國際大會。這個大會深具歷史意義。大會為期八天,來自123個國家的代表雲集楊基運動場和附近的馬球場。大會最後一天的出席人數高達25萬3922人。
環境改變,依然喜樂
返回伯特利之後不久,我結識了克拉拉·伯恩洪,我們在1959年3月結為夫婦。社方派我們到巴伊亞州從事環務工作,我們在那裡服務了一年左右。當地的弟兄謙虛好客、熱心為善,充滿弟兄溫情,我和克拉拉一想起他們就十分欣慰。他們雖然在物質上很貧乏,在王國工作上卻果實累累。後來社方調我們到聖保羅州工作。1960年,我們正在聖保羅州服務,克拉拉懷了孕,於是我們不得不停止全時服務。
我們決定遷往克拉拉的家鄉聖卡塔琳娜州定居。我們總共生了五個兒女。大兒子名叫格爾松。次子在1962年出生,名叫吉爾松。三女塔妮泰在1965年出生。四子塔爾喬在1969年出生。五女賈尼絲在1974年出生。憑著耶和華和他所提供的優良勸告,我們得以排除萬難,「用耶和華的管教和思想規正」把孩子撫養成人。——以弗所書6:4。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心肝寶貝。詩篇執筆者的話正是我們的心聲:「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篇127:3)不管我們遇到什麼難題,我們都把兒女視為『耶和華的產業』,把上帝話語的訓示銘記於心。這為我們帶來了豐盛的酬報。我們五個兒女全部都自願獻身事奉耶和華。見到孩子一個接一個表示要受浸,我們所感到的喜樂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傳道書12:1。
孩子的決定
格爾松完成了一項電腦課程之後,告訴我們他打算加入伯特利服務。他決定投身全時服事職務而不是追求世俗的事業,我們高興極了!可是起初格爾松不大適應伯特利的生活。他到伯特利服務四個月之後,我們前往探望他。告別的時候,他滿面愁容,令我心如刀割。我從車上的後視鏡看到他一直依依不捨地望著我們,直至我們駛過第一個拐彎為止。我淚如泉湧,不得不把車子停在路旁,待情緒平復下來後才繼續上路,走700公里回家。
可是,格爾松終於學會喜歡伯特利的生活。他在伯特利服務了差不多六年後,跟海迪·貝塞爾結為夫婦。婚後兩人繼續留在伯特利服務。兩年後,由於海迪懷了孕,他們離開伯特利。他們的女兒名叫欽蒂亞,現在已六歲了。欽蒂亞經常跟父母一起參加王國工作。
我們往伯特利探訪格爾松之後不久,吉爾松告訴我們他也想到伯特利服務。當時他剛完成第一年的企業管理課程。他打算在伯特利服務一年,然後才繼續攻讀餘下的課程。可是,一年後他的計劃改變了,他決定繼續留在伯特利。1988年,吉爾松跟慧維安·貢薩爾維斯結婚。慧維安是個先驅,即全時的傳道員。婚後,他們一直在伯特利服務。
不過,我們的喜樂並非到此為止。1986年,三女塔妮泰完成繪圖課程,決定加入先驅的行列。這令我們大感欣慰。三年後,塔妮泰應邀前往伯特利服務。1991年,塔妮泰跟在伯特利服務了十年的若澤·科齊結為夫婦。婚後兩人繼續在伯特利服務。
一天,塔爾喬對我說:「爸爸,我想到伯特利服務。」雖然這句話我和克拉拉已聽過三次,我們仍然大感興奮。社方接受了塔爾喬的申請,他在1991至1995年在伯特利服務。我們很高興塔爾喬運用超過三年的時間參與伯特利服務。他以這個方式在年輕的日子把全副精力用來推廣耶和華的王國。
幼女賈尼絲立志要事奉耶和華,她在13歲那年受了浸。有一年的時間,賈尼絲一面求學,一面做輔助先驅。後來,她在1993年9月1日成為我們加斯帕市會眾的正規先驅。
成功的祕訣
有什麼祕訣使整家人團結一致地敬拜耶和華呢?我認為並沒有什麼萬靈的良方。耶和華在他的話語裡提出健全的訓示,讓基督徒父母應用在家庭生活上。所以,我們所享的一切美好福分,功勞都該歸給上帝。我們不過是盡量跟從他的指示罷了。(箴言22:6)我們的兒女都從我繼承了拉丁民族感情豐富的特色,同時從母親遺傳了德國人實事求是的性格。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從我們獲得一份豐富的產業。
王國事務是我們家庭生活的重心,但這樣做有時並不容易。例如,在保持一個經常的家人研讀方面,我們曾遇到不少困難。可是我們永不罷休。從孩子的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帶他們參加聚會,也參加大會。除非患病或有緊急事故,否則我們絕不會錯過聚會。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們就帶他們跟我們一起從事傳道工作。
我們的兒女十歲左右就開始在神治傳道訓練班發表演講。我們會協助他們準備第一次演講,鼓勵他們運用大綱而不是講稿。第一次演講之後,他們要自行準備。此外,每個孩子在10至12歲左右就開始經常參與服事職務。他們深知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妻子克拉拉在撫養孩子方面功不可沒。年幼的孩子腦袋像海綿一樣,最易吸收新事物。因此,克拉拉在這段期間,每晚給孩子讀聖經故事,然後逐個跟他們禱告。她善用社方的刊物,例如《從樂園的失落到樂園的復得》、《聆聽偉大的導師》,以及《我的聖經故事書》。a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也運用耶和華見證人提供的錄音帶和錄像帶。
為人父母,我們從經驗看出,要天天 留意自己的兒女。兒女需要父母的愛和關懷,也需要父母撥出時間跟他們一起。我們盡力滿足兒女在這幾方面的需要。我們覺得教養兒女責無旁貸,但也為我們帶來很大的喜樂。
不錯,父母要是親身體驗到詩篇127:3-5的話,就必然會感到心滿意足:「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整家人團結一致地事奉耶和華的確令我們心滿意足,其樂陶陶!
[腳注]
a 全部都是由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26頁的圖片]
安東尼奧·聖萊里與他的直系親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