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家」的故事——事實還是虛構?
在聖經裡,大衛是個十分顯著的人物。他從牧羊少年,變成樂師、詩人、戰士、預言者和君王。聖經提及他的名字達1138次,「大衛家」這個語詞也使用了25次。「大衛家」通常是指大衛王朝而言。(撒母耳記上20:16)大衛王和他的王朝僅是虛構的故事嗎?考古學的發現透露什麼?最近考古學家在加利利北部一個發掘地點泰勒丹有了重大發現。據報這次發現,證實了大衛和他王朝歷史的真確性。
1993年夏天,一隊考古隊在亞伯拉罕·比蘭教授率領下抵達古代的但城,在外城門的外圍進行清理。他們在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個鋪築的廣場。他們沒有多花氣力就把一塊突出地面的黑色玄武岩拿走。這塊石頭在下午陽光照耀下,清楚現出一些字來。比蘭教授大聲喊叫:「天呀,上面竟然有些銘刻!」
比蘭教授和他的同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約瑟夫·納拿,即時就這些銘刻寫了一份科學報告。《聖經考古學評論》雜誌根據這個報告,在1994年3/4月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寫道:「考古學發現成為《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是很罕有的事(《時代》雜誌更不用說)。但去年夏天在泰勒丹的發現就成了該報的頭條新聞。泰勒丹位於加利利北部,黑門山麓,約旦河上游的旁邊,是個景色優美的小山岡。
「在那裡,亞伯拉罕·比蘭和他的考古隊伍找到一塊公元前第九世紀的不尋常銘刻,上面提到『大衛家』和『以色列王』。大衛的名字在聖經以外的古代銘刻出現,這還是第一次。這些銘刻所指的不是某個『大衛』,而且指明大衛家,即以色列偉大君王的王朝,這就是它最不尋常的地方。
「在聖經裡,特別是在列王紀上下的記載,『以色列王』是個經常讀到的名稱。然而這個發現也許是聖經以外提到以色列的最古老閃族語銘刻。此外,跟一些貶低聖經的學術聲稱大異其趣的是,這些銘刻證實以色列和猶大都是當時舉足輕重的國家。」
考古學家根據字體的形狀,這塊石附近所找到的瓷片分析,以及銘刻的內容去斷定它的年代。三個方法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段時期,即公元前第九世紀,大衛王之後大約一百年。學者相信,這是「以色列王」和「大衛家[的王]」的仇敵,阿拉米人在但豎立的勝利紀念碑。阿拉米人住在以色列人的東面,他們崇拜流行的風暴神哈達德。
1994年夏季期間,考古學家再發現這塊石碑的另外兩塊碎片。比蘭教授報導說:「兩塊碎片上都刻了阿拉米人的神哈達德的名字,也提到以色列人和阿拉米人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
1993年發現的主要石塊碎片共有13行部分可見的古希伯來字。在那個時代,希伯來語是用點號來分隔的。然而,「大衛家」卻由幾個希伯來字母併成一個字「bytdwd」(譯成羅馬字母)去代表,而不是寫成「byt」(家),點號,然後「dwd」(大衛)。當然,如果有人對「bytdwd」的解釋提出疑問,這也是合乎情理的。
語言學專家安森·雷尼教授解釋說:「約瑟夫·納韋和亞伯拉罕·比蘭沒有詳細解釋這些銘刻的內容。他們大概相信讀者知道在這樣的結構裡,兩部分中間的點號通常會被省去,如果這個組合是個早已確立的專有名詞,情形就更是這樣。在公元前第九世紀中葉,『大衛家』這個語詞的確是個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專有名詞。」
考古學的另一證據
有了這個發現之後,一位研究米沙石(又稱摩押石)的專家安德烈·勒邁爾教授報導,摩押石同樣提及「大衛家」。a考古學家在1868年發現米沙石,這塊石跟在泰勒丹發現的銘刻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兩塊石都是源自公元前第九世紀。它們屬同樣石質,同樣大小,也寫上差不多一樣的閃族文字。
至於在米沙石上重新刻上的一行字,勒邁爾教授寫道:「在發現泰勒丹碎片之前差不多兩年,我曾認為米沙石有提及『大衛家』。……大家一直沒有留意這件事,因為米沙石上的銘刻從來沒有一份正式的譯文。現在,即米沙石被人發現125年之後,我才著手寫這份譯文。」
這些考古資料的確叫人深感興趣,原因是一位天使、耶穌自己、他的門徒,還有一般人都一致公認大衛是個真確的歷史人物。(馬太福音1:1;12:3;21:9;路加福音1:32;使徒行傳2:29)考古學的發現不約而同地證實,大衛和他的王朝「大衛家」都是事實,不是虛構的故事。
[腳注]
a 守望台社書刊的讀者不會對摩押石感到陌生。(可參看英語版《守望台》1990年4月15日刊第30-31頁。)摩押石現時陳列在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第31頁的圖片]
1993年,在加利利北部的城市但發現的泰勒丹碎片*
* 圖片是根據《以色列勘探雜誌》的一幅照片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