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7 4/1 20-25頁
  • 在羅馬尼亞認識聖經真理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在羅馬尼亞認識聖經真理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動盪不安的時期
  • 渴慕聖經真理
  • 聖經真理在羅馬尼亞傳開去
  • 移居美國
  • 早期在美國的服事職務
  • 接受所需的糾正
  • 熬過經濟不景
  • 持守信仰
  • 在羅馬尼亞的忠信親人
  • 真理寶貴如昔
  • 嬰兒、血與愛滋病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1年
  • 欣然「多走一里路」
    警醒!2005年
  • 無與倫比的福樂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3年
  • 羅馬尼亞境內的屬靈饑荒
    警醒!1997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7年
《守》97 4/1 20-25頁

在羅馬尼亞認識聖經真理

戈爾迪·羅莫塞安自述

1970年,我50年來首次重回羅馬尼亞探親。當時人民正處於共產黨的獨裁統治下,我屢次受到提醒要言行小心。後來有一天,我站在村內的政府辦事處,當值的官員催促我盡快離境。在我解釋事情始末之前,且讓我先講述一下我在羅馬尼亞認識聖經真理的經過吧。

1903年3月3日,我在羅馬尼亞西北部扎勒烏市附近的奧特萊克村出生。那裡風光如畫,空氣清新,水源潔淨。我們自供自給,衣食無缺。在我童年時代,國內一片昇平。

羅馬尼亞人篤信宗教。事實上,我們一家人分屬三個不同的教會。祖母是正統天主教徒,婆婆隸屬安息日會,我的雙親則是浸信會教友。由於我不同意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說我準會是個無神論者。我心裡想:「如果真神只有一位,宗教也該只得一個——一家人總不應該分屬三個宗教吧。」

此外,宗教人士的所作所為令我深感不安。例如,教士經常上門募捐。如果戶主沒有錢,教士就乾脆拿走屋內最好的毛毯。我看見祖母跪在教堂內,向著聖母馬利亞的圖像祈禱,不禁心裡納罕:「為什麼要向一幅圖像祈禱呢?」

動盪不安的時期

為了清還債務,家父在1912年離鄉背井到美國謀生。不久,戰事爆發,男丁全被徵召入伍——村內只剩下婦孺和老人。我們的村落曾被匈牙利人攻佔,可是不久又再次被羅馬尼亞軍隊奪回。軍隊命令村民立即撤離。大家慌忙把細軟和幼小的弟妹放上牛車,匆匆離去,卻竟然遺漏了我,因為我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是老大。

我立即跑往隔鄰,向沒有離開的一個老公公求助。他囑咐我說:「趕快回家。把窗門鎖好,誰也不可讓他進來。」我遵囑而行。吃過家裡剩餘的雞湯和捲心菜包後,我跪在床邊禱告,不久之後就呼呼入睡了。

我睜開眼睛時,天已亮了,我於是禱告說:「上帝啊,感謝你,我竟然還活著!」我留意到屋內牆壁彈痕纍纍,才知整夜炮火不絕。母親在鄰村發覺我沒有跟弟妹在一起,於是派一個名叫喬治·羅莫塞安的年輕人來找我,帶我離開。不久,我們得以重返家園,生活如常。

渴慕聖經真理

母親本想我在浸信會裡受浸。可是,我無法相信慈悲為懷的上帝會把人投進火獄裡,讓他們永遠受折磨,所以我遲遲不願受浸。家母試圖說服我,說:「可是上帝懲罰的是作惡多端的人啊。」我反駁說:「即使這些人作惡多端,把他們殺掉好了,為什麼要折磨他們呢?就算是貓狗,我也不會虐待。」

我還記得14歲那年,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家母叫我去放牛。我躺在河邊的青草地上,遠處是一片茂密的樹林;我仰望晴空,說:「上帝啊,我知道你是存在的;可是這裡的宗教我都不喜歡。世上總有個宗教是好的吧!」

我真心相信上帝聽允了我的祈求,因為在1917年,即同一年的夏天,兩位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當時的名稱)來到我們村莊裡傳道。他們是派書者,即全時的傳道員。他們來到浸信會的教堂時,適逢禮拜正在進行。

聖經真理在羅馬尼亞傳開去

事實上,幾年之前,在1911年,卡羅爾·紹博和喬西夫·基斯在美國成為聖經研究者後,返回羅馬尼亞,打算向同胞傳講聖經真理。他們在距離我們鄉村東南不及160公里以外的特爾古穆列什定居。僅僅幾年間,有數以百計的人響應王國信息,成為基督的服事者。——馬太福音24:14。

話說回來,當兩位年輕的聖經研究者來到我們家鄉的浸信會教堂時,當時年僅18歲的喬治·羅莫塞安正在主持禮拜,試圖解釋羅馬書12:1的含義。後來,其中一位派書者站起來,對眾人說:「各位弟兄,各位朋友,你們認為使徒保羅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聽見他這樣說,心裡好不興奮!我自忖,「這兩個人必定曉得怎樣解釋聖經。」可是,在場的信眾卻大聲喊叫,說:「假先知!你們都是假先知!」教堂內頓時秩序大亂。這時,喬治的父親站起來說:「你們都住嘴!這算是怎麼樣的精神!只有醉漢才會這麼亂叫亂嚷的。你們如果不願意聽這兩個人說話,我打算請他們到我家裡來。誰喜歡來都可以來。」

我跑回家去,迫不及待地告訴母親剛才在教堂裡發生的事。稍後,我到羅莫塞安的家去。那天晚上,我從聖經獲知根本沒有地獄永火這回事,並且從自己手上的羅馬尼亞語聖經讀到上帝的名字——耶和華,我簡直興奮莫名!這些派書者更安排在每週的星期日,派一位聖經研究者來羅莫塞安的家教導我們學習聖經。次年夏天,亦即我15歲那年,我以水浸禮象徵自己獻了身給耶和華。

隨著時間過去,兩個家族——普羅丹和羅莫塞安——差不多全都接受了聖經真理,並且獻身事奉耶和華。此外,不少同鄉也成為我們的屬靈弟兄,其中包括一對年輕夫婦。他們以往曾把自己的家開放作為浸信會的禮拜堂;受浸以後,他們把住所改為供聖經研究者聚集的地方。在鄰近各村落,真理的信息不脛而走,廣傳開去。到了1920年,羅馬尼亞全國已大約有1800個王國傳道員!

移居美國

我們切望把學得的真理告訴家父——彼得·普羅丹。令我們喜出望外的是,我們還來不及寫信給他,他已先來信告訴我們,他已獻身受浸成為耶和華手下的僕人。原來,他在俄亥俄州的阿克倫市遇到聖經研究者,跟他們討論聖經;信中更表示希望我們一家人能到美國團聚。然而,家母卻不願離開羅馬尼亞。結果,我在1921年用家父寄來的路費啟程前往阿克倫市。至於喬治·羅莫塞安和他的哥哥,他們早在一年之前已移居美國了。

客船終於抵達紐約的埃利斯島;移民局人員不知該怎樣把我的名字——奧里利亞——翻為英語,於是對我說:「你就叫戈爾迪好了。」這就是我名字的由來。不久,在1921年5月1日,喬治·羅莫塞安和我結為夫婦。約一年後,家父在1925年回國,把我的妹妹瑪莉也帶回阿克倫市。然後家父重返羅馬尼亞,跟家母和其餘家人一起。

早期在美國的服事職務

喬治對於事奉耶和華極為認真,忠貞不二。在1922至1932年間,我們先後生了四個可愛的女兒——愛斯特、安妮、戈爾迪·伊麗莎白和艾琳。在阿克倫市成立的第一群羅馬尼亞語會眾,最初就是在我們家裡舉行聚會的。後來,聖經研究者每半年就派代表從紐約布洛克林總部前來探訪我們的會眾,我們有幸接待他們。

差不多每個星期日,我們把整天用來從事外勤服務。我們帶備需用的書刊和午餐,把女兒們安置在福特T型汽車裡,整家人就一起到郊區傳道。晚上我們去參加《守望台》研究班。女兒們都十分喜愛傳道工作。1931年,我有幸出席在俄亥俄州哥倫布斯舉行的大會,親自聽見聖經研究者宣布採納一個不同凡響的名字——耶和華見證人。

接受所需的糾正

數年後,我對守望台聖經書社社長約瑟夫·盧述福弟兄大感不悅。當時有一位新受浸的見證人認為盧述福弟兄沒有聽他申訴,處事不公,而我也有同感。一個星期日,妹妹瑪莉和妹夫丹·佩斯特魯,來探望我們。飯後,丹說:「是動身去聚會所的時候了。」

「我們不再參加聚會了,」我說,「因為我們對盧述福弟兄很不滿意。」

丹緊握雙手放在背後,來回踱步,然後問我說:「你受浸時認識盧述福弟兄嗎?」

「當然不認識,」我回答說,「你也知道我是在羅馬尼亞受浸的。」

「那麼,你是為了什麼原因受浸的呢?」他問道。

「因為我知道耶和華是真神,我想獻身事奉他,就是這麼簡單。」我理直氣壯地說。

「對,可永不要忘記你受浸的原因!」他說,「假如盧述福弟兄捨棄真理,你也會因此離棄上帝嗎?」

「當然不會!」我說。我頓時恍然大悟,於是立即吩咐女兒們說:「大家趕快準備好,我們要去參加聚會。」自此以後,我們從沒有停止過聚會。我衷心感激耶和華,通過我的妹夫給我仁愛的糾正。

熬過經濟不景

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一般人生活都相當艱苦。一天,喬治下班回家時滿臉愁容,說他給橡膠廠解雇了。「別擔心,」我說,「我們在天上有位富有的父親,他不會撇下我們的。」

當天,喬治在街上看見一位朋友,手裡拿著一籃鮮蘑菇。他探知蘑菇是哪裡採來的,於是自己也摘了一籃子回家。然後他用家裡最後的三塊錢買了一堆小籃子回來。「你怎麼了,」我一臉不解地問,「我們還得買牛奶來餵飽幾個孩子哩!」

「別擔心,」他說,「照我的吩咐去做好了。」隨後數週裡,我們的家成了個臨時工場,專門清潔和包裝蘑菇。我們把蘑菇賣給一些高級餐館,每天可賺三四十美元,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數目了。准許我們在田間摘蘑菇的農民說,他在那裡住了25年,從沒有見過田裡有這麼多蘑菇。過了不多時候,喬治已能重返橡膠廠工作了。

持守信仰

1943年,我們遷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四年後在埃爾西諾市定居下來。我們開了一間雜貨店,整家人輪流在那裡工作。那時,埃爾西諾市的人口只有3000人,我們要到30公里以外的鄰近市鎮參加聚會。1950年,埃爾西諾市成立了第一群人數不多的會眾,我高興極了!現今在同一個地區已有13群會眾。

1950年,三女兒戈爾迪·伊麗莎白(暱稱貝思)在紐約南蘭星守望台聖經書社的基列學校畢業,被派往委內瑞拉作海外傳道員。1955年,幼女艾琳的丈夫應邀從事環務探訪工作。1961年,他們在紐約南蘭星的王國服事職務訓練班受訓完畢,被派往泰國服務。有時我想念女兒心切,不禁流下淚來,可是我問自己:「她們現在做著的事,不正是我要她們做的嗎?」想到這裡,我就拿起傳道袋出去傳道。回家時,我總是開開心心的。

1966年,我親愛的丈夫喬治不幸中風。那個時候,貝思因為健康不良,已從委內瑞拉回來,剛好可以幫忙照顧父親。喬治在次年就去世了。想到他一生對上帝保持忠貞,現在更已獲得屬天賞賜,令我稍覺安慰。後來貝思移居西班牙,到有較大需要的地區服務。1977年,我的大女兒愛斯特患癌病逝;1984年,血癌也奪去安妮的性命。她們兩人都對耶和華保持忠貞到底。

安妮病重時,貝思和艾琳都從外國回來,幫助照顧她們的姊妹。安妮不治去世時,我們一家人悲痛欲絕。後來,我痛定思痛,對女兒說:「夠了,夠了!我們一直忙於以聖經的應許安慰人,現在該是我們接受安慰的時候了。撒但想把我們事奉耶和華的喜樂奪去,我們絕不能讓他得逞。」

在羅馬尼亞的忠信親人

1970年,我和妹妹瑪莉踏上回鄉的難忘旅程。我們的一個妹妹已經去世,但我們探望了仍然住在故鄉奧特萊克的弟弟約翰和妹妹洛多維卡。那時,我們的雙親都已去世,他們一生都對耶和華緊守忠誠。許多人告訴我們,家父是會眾的中流砥柱。他甚至有些曾孫也在羅馬尼亞成為見證人。我們探望了夫家的不少親友,他們都在真理中屹立不移。

1970年,羅馬尼亞陷入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共產暴虐政權下,耶和華見證人受到殘酷的迫害。弟弟約翰的兒子弗洛爾和另一位親屬,因為緊守基督徒信仰而被囚禁在集中營裡多年。我丈夫的姪兒加博爾·羅莫塞安也有同樣的遭遇。當地的弟兄請我們把一些信件轉交給紐約的耶和華見證人總部;難怪他們表示,要等到確知我們安全離境,才能放下心頭大石。

由於簽證逾期,我們需要到家鄉的政府辦事處辦理延期手續。那是星期五的下午,只有一個官員當值。他知道我們探望的親人包括曾被囚在集中營的姪兒後,焦急地對我們說:「兩位女士,我勸你們最好盡快離境。」

「可是,今天火車似乎沒有班次哩。」我的妹妹說。

「你乘搭什麼都不打緊,」他催促我們說,「不論是公共汽車、火車,還是計程車,甚至徒步也好。總而言之,馬上離境就是上策!」

我們正打算離開,隨即又被喚回。那個官員說有一班非定期的軍用火車將於下午六時抵達。一切彷彿是上天的巧妙安排似的!假如我們坐的是普通客車,證件準會被再三檢查;可是,由於這列火車是軍事人員專用的,我們是車上惟一的平民,結果沒有人查看我們的證件。他們大概以為我們是某些軍官的祖母吧。

次日早上,我們抵達蒂米什瓦拉,藉賴一點人事關係,我們取得簽證,次日就得以離開羅馬尼亞。我們告別故鄉,心中卻留下了不少難忘的美好回憶。羅馬尼亞的許多忠貞弟兄姊妹都長留在我們心頭。

回美之後,有多年時間我們對於鐵幕後的地下傳道活動鮮有所聞。然而我們深信,無論情勢多麼惡劣,當地的基督徒弟兄姊妹仍然會對上帝持守忠誠。事實的確是這樣!1990年4月,我們聽聞羅馬尼亞政府已認可耶和華見證人是合法的宗教組織,不禁大喜過望。次年夏天,羅馬尼亞境內舉行多個大會,傳來的報告令我們欣喜不已。該年羅馬尼亞有八個城市舉行大會,共有超過3萬4000人出席,同時有2260人獻身受浸!現在,全國傳道員數目已超過3萬5000人,去年出席耶穌受難紀念的人數更高達8萬6034人。

真理寶貴如昔

有數年時間,我停止在受難紀念聚會中領食象徵物。原因是,我看見一些資深的弟兄沒有領食,就心裡自忖:「這裡人才濟濟,耶和華又怎會選中我,讓我有殊榮跟他的愛子在天上一同承受王國呢?」可是,每次我沒有領食,心裡就忐忑不安,彷彿自己在推辭什麼似的。後來,經過深入的研讀和懇切的祈求,我終於恢復領食象徵物。這樣,我才恢復內心的安寧。

雖然我視力很差,無法閱讀,我每天總會聆聽聖經、《守望台》及《儆醒!》的錄音帶。此外,我也經常參與外勤傳道工作。一般而言,我每月分發60至100本雜誌,可是去年4月,在分發《儆醒!》特刊的月份,我竟然分發了323本雜誌。藉賴女兒的協助,我也有分在神治傳道訓練班中擔任學生演講。我能夠對別人有所鼓勵,令我大感欣慰。在王國聚會所裡,人人都對我愛護有加,叫我做「婆婆」。

我獻身事奉耶和華已差不多有79年。回想自己的一生,我天天都感激上帝讓我認識寶貴的真理,任用我為他作神聖的服務。我能夠親眼目睹許多奇妙的聖經預言獲得應驗,見到上帝在末世把大群綿羊般的人召集起來,實在令我感激不已。——以賽亞書60:22;撒迦利亞書8:23。

[第23頁的圖片]

站在後面的是我妹妹瑪莉和家父,前面是我、喬治、女兒愛斯特和安妮

[第24頁的圖片]

我和女兒貝思、艾琳,以及艾琳的丈夫和他們兩個兒子合照。他們都是耶和華手下忠貞的僕人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