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尼色弗——見義勇為、雪中送炭
「你們要記住帶著繫索被囚的人,好像跟他們同囚一樣;又要記住受虐待的人。」(希伯來書13:3)使徒保羅寫這番話的時候大概是公元61年。當時他已經屢次入獄,飽嘗鐵窗之苦。後來,他再次被囚,以身殉道。(使徒行傳16:23,24;22:24;23:35;24:27;哥林多後書6:5;提摩太後書2:9;腓利門書1)今天有些基督徒同工也面對類似的考驗,他們急需會眾的鼓勵和安慰。
奧尼色弗是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他特別留意安慰獄中的同工。保羅第二次在羅馬被囚的時候,奧尼色弗特地前去探望他。提到奧尼色弗,保羅寫道:「願主對奧尼色弗一家發慈悲,因為他常常使我感到安舒,不以我的鎖鏈為恥。當時他適逢在羅馬,就用心找我,而且找到了。」(提摩太後書1:16,17)你曾停下來想想保羅的話是什麼意思嗎?想想這番話可以增加你對奧尼色弗的賞識。你會看出他的確見義勇為、雪中送炭。
保羅第二次入獄
保羅第一次獲釋後,又再給關進羅馬的監牢裡,但這次處境跟上一次大不相同。保羅第一次被囚的時候,看來知道自己不久就會獲釋,那時他的朋友也可以到他所租的房子探望他。可是這回情勢不同了。大部分人都不敢跟保羅聯絡,看來這次他的性命危在旦夕了。——使徒行傳28:30;提摩太後書4:6-8,16;腓利門書22。
保羅這次下獄是在公元65年左右。約莫一年前,在公元64年7月,羅馬城發生了一場大火,市內14區中有10個嚴重焚毀。據羅馬歷史家塔西佗報導,尼祿王無法「禁絕人民傳說他下令放火,於是把心一橫,將罪名推到一群稱為基督徒的人身上,對他們施以各種酷刑。當時人民都憎惡基督徒。……尼祿用盡各種殘忍手段,把基督徒虐待至死。他們被迫披上獸皮,慘遭惡犬撕裂,被釘在木架上,或在晚間給綁在柱上,活活燒死當作照明燈」。
當時迫害基督徒的浪潮席捲全國,保羅在這個時候再次下獄,前景自然十分黯淡。難怪保羅很感激奧尼色弗去探望他!可是,現在讓我們從奧尼色弗的觀點去看看當時的情勢。
到獄中探望保羅
看來奧尼色弗和家人住在以弗所。(提摩太後書1:18;4:19)聖經沒有說奧尼色弗來羅馬是為了辦私事,還是專誠探望保羅。但使徒保羅說,奧尼色弗來羅馬,「常常使我感到安舒」。(提摩太後書1:16,17)奧尼色弗怎樣叫保羅感到安舒呢?雖然保羅很可能從奧尼色弗手上得到接濟,但奧尼色弗的探訪無疑像補劑一樣叫保羅大受鼓勵、重新得力。難怪有些聖經譯本把這節經文譯做:「他常常使我精神振奮」,或「他常常安慰我」。
在那些日子,要在羅馬探望一個在獄中服刑的基督徒談何容易。跟保羅第一次被囚時不同,當時羅馬的基督徒顯然跟保羅失去聯絡。像羅馬這樣的大城市,要在芸芸的囚犯當中找一個普通犯人,簡直就像大海撈針。所以奧尼色弗要找著保羅,就得費很多氣力去尋找才行。學者喬瓦尼·羅斯塔尼奧形容這種情況說:「[他]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最重要的是,查探保羅的下落時必須十分審慎。要是到處打聽消息,別人看出你急於找尋一個跟多宗案件有關的激進宗教罪犯,就可能引起別人的懷疑了。」
作家哈里松生動地描述奧尼色弗當時的處境:「我們彷彿在人群中看見一張陌生的面孔,是從愛琴海遠道而來的。我們興致勃勃地跟著他走。他走過一條條迂迴曲折的陌生街道,敲了無數道門,追查每一個線索。他步步為營,但決不半途而廢。終於,在某個昏暗的牢房裡,他聽見一把熟悉的聲音呼喚他,接著看見保羅和一個羅馬士兵鎖在一起。」要是那兒像羅馬一般的監牢一樣,就大概是個寒冷、陰暗、骯髒的地方了。囚犯都給鐵鏈鎖上,受盡各種各色的折磨。
既然保羅是個囚犯,給人看出是他的朋友已夠危險了,時常到獄中探視他,風險無疑更大。當時的人如果公開表明自己是基督徒,就有可能被逮捕和處死。但奧尼色弗不願只探望保羅一兩次就了事。他絕沒有以「常常」到監獄探望保羅為恥,也毫不害怕這樣做。奧尼色弗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帶來好處的人」;他不顧危險,勇敢地向獄中的同工施予援手,確實人如其名。
為什麼奧尼色弗甘願冒這麼大的危險呢?布雷恩·拉普斯克指出:「在監獄裡,囚犯不但在身體上受到虐待,精神上也飽受煎熬。探訪和口頭鼓勵 對處身於這種環境的人有莫大的激勵作用。」奧尼色弗顯然看出這點,難怪他不惜冒險給朋友所需的支持。保羅必然十分感激他的幫助!
奧尼色弗的遭遇
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第二封信中問候奧尼色弗一家。提起奧尼色弗,保羅說:「願主在那日使他尋得耶和華的慈悲。」(提摩太後書1:18;4:19)許多人認為,「在那日」是指上帝的審判日,因此推斷奧尼色弗那時已不在人世了。要是奧尼色弗當時真的已死去,原因也許像哈里松所說,「奧尼色弗在一次探望保羅時被捕,結果賠上了……自己的性命」。當然,保羅沒有指名問候奧尼色弗,可能只是因為當時奧尼色弗不在家,或者保羅向奧尼色弗全家問好,把奧尼色弗也包括在內。
有些人認為,「願主在那日使他尋得耶和華的慈悲」這句話含有特別意義。他們認為這句話表明我們可以為死者的魂代禱,後者也許在靈界受苦。可是,這樣的觀點並不符合聖經的主張,因為聖經透露死者是毫無知覺的。(傳道書9:5,10)即使奧尼色弗當時真的已死去,保羅的話也可能純粹是對朋友的祝願,希望他得到上帝的慈悲。正如霍頓說:「我們人人都可以這樣祝福別人。可是[使徒保羅]絕沒有意思為死者代求,或為他們舉行彌撒。」
要忠於同工,援之以手
不管奧尼色弗是否在協助保羅期間付出生命,他確曾冒著危險尋找保羅;為了到獄中探望保羅,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保羅必定衷心感激奧尼色弗對他的支持和鼓勵。
要是基督徒同工經歷考驗,遭受迫害,或無辜下獄,我們也許有能力予以安慰和鼓勵。要為他們代禱,盡力向他們提出仁愛的幫助。(約翰福音13:35;帖撒羅尼迦前書5:25)要像奧尼色弗一樣見義勇為、雪中送炭。
[第31頁的圖片]
奧尼色弗勇敢地安慰囚在獄中的使徒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