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變成怎樣了?
你要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呢?如果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許多人都寧願先聽壞消息,因為他們希望好消息所留下的印象會深一點。
我們觀察年輕人,也不妨先看看他們目前的情況。一般來說,較年長的人認為,時下的年輕人跟往日的年輕人有天淵之別。在另一方面,年輕人也對一切批評他們一蟹不如一蟹的話感到惱怒。可是,所有留意世事、善察人性的人都一致同意,目前的年輕人的確跟往日的年輕人有很大分別。
有什麼分別?
一般人認為,年輕人應該彬彬有禮、富於責任感、尊重別人;但實際情形卻與他們的期望相去甚遠。據倫敦《獨立報》刊登的調查報導,年輕人「對這個世界大失所望,於是養成了一種『新的反叛精神』」。調查結果透露,現代很多年輕人寧可被視為「狂野、易變」,也不想被看作「理智、負責」;這種態度無疑把「新的反叛精神」表露無遺。
舉個例,在1950年至1993年間,英國警方記錄的罪案增加了十倍,其中犯案的大部分是年輕人。吸毒和醉酒的個案大增,正好跟罪案的激增亦步亦趨。同時,倫敦《泰晤士報》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幾乎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患上心理與社會失調的年輕人數目顯著上升」。據犯罪學教授戴維·史密斯說,這種失調的成因跟「窮困或物質富裕並沒有直接關係」。研究顯示,目前年輕人跟較年長者的距離越來越顯著。
目前,兒童和青少年都面對與日俱增的壓力。青少年自殺,不管成功與否,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格拉斯哥先驅報》報導,不及十年,12歲以下孩子的自殺數目增加了一倍。較年長的孩子感到絕望,也用同樣方法解決——自尋短見。該報說:「年輕人患上精神病是個日益高漲的浪潮,社會提供的幫助幾乎無法趕得上;這個浪潮最後導致自殺的極端結果。」
誰之過?
成年人時常埋怨年輕人行為「怪誕」。但說句老實話,對於時下年輕人的所作所為,成年人豈不是要負頗大責任嗎?許多人認為,年輕人行為怪誕的背後原因包括:受同輩欺負、遭父母忽略、缺乏可以信任和效法的人。英國醫學研究所兒童心理科主任教授邁克爾·拉特爵士說:「在一般人當中,患抑鬱症的情況跟30年前差不多,但青少年和年輕人患抑鬱症的個案卻顯著大增。……無可置疑,家庭崩潰——不僅是離婚,也包括父母的不和和紛爭——是難題的成因之一。」
一個研究員聲稱,年輕人「反抗傳統的行為準則」。為什麼呢?「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準則已經不合時宜了。」就以男女角色的轉變為例。許多年輕女子刻意模仿男子,態度放肆、粗暴,男子卻變得女性化。這種情形跟以往的行為準則多麼不同!
但為什麼我們在現今看見這種極端的改變呢?關於目前的年輕人,有任何好消息嗎?他們怎樣才能享有安全穩確的前途?下一篇文章會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