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亂時期實踐基督教的精神
所有災禍好像突然在1994年4月某天臨到。布隆迪和盧旺達兩國總統先在一場空難中喪生。事隔幾小時,可怖的暴亂已經席捲盧旺達全國。不過三個月,就有五十多萬盧旺達人喪生,死者有男、有女,也有孩童。有些人把這個時期所發生的屠殺稱為「種族滅絕」。
盧旺達的人口有750萬,半數在暴亂期間被逼逃亡,其中240萬人逃到鄰國避難。這是現代人數最多、流動最快的難民潮。為了收留這大批難民,扎伊爾(現稱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布隆迪等國迅速設立多個難民營;其中一些難民營可算是世上最大的了——足以容納20萬人。
難民當中有不少是耶和華見證人。他們愛好和平,努力在生活上實踐聖經的原則。無論住在哪裡,他們都嚴守中立,實踐以賽亞書2:4的話所包含的原則:「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世上許多人都知道,耶和華見證人是惟一沒有參與盧旺達種族屠殺的宗教團體。
耶穌基督說他的跟從者「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可是,既然他們「在世界上」,就難免受到世上的衝突和動亂所影響了。(約翰福音17:11,14)在盧旺達發生種族滅絕期間,大約有四百個見證人喪生。另外約有二千個見證人和對王國信息感興趣的人淪為難民。
耶和華見證人不是世界的一部分,這是否意味著,不管有什麼災難發生,他們都坐視不理呢?不是。上帝的話語說:「要是有弟兄或姊妹赤著身子,連當天需用的食物也不夠,你們中間有人只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要穿得暖、吃得飽啊』,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又有什麼好處呢?同樣,如果信心沒有作為,這種信心就是死的。」(雅各書2:15-17)此外,愛鄰人的心也推使見證人幫助那些信仰跟他們不同的人。——馬太福音22:37-40。
普世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都渴望伸出援手,幫助盧旺達遭逢災劫的信徒同工。社方委派了西歐的見證人統籌救援工作。1994年夏天,耶和華見證人一隊志願工作人員從歐洲趕來非洲,協助當地的基督徒弟兄姊妹。他們為盧旺達難民設立了管理完善的營和臨時醫院。此外,他們用飛機、船隻和其他運輸工具,運來大批衣物、毛毯、糧食和聖經書刊。受惠的難民達七千多人,這個數目差不多是當時盧旺達耶和華見證人數目的三倍。到1994年12月,成千上萬的難民返回盧旺達,重建新生;大部分耶和華見證人難民都返回盧旺達。
剛果的戰爭
1996年,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爆發內戰。戰區接壤盧旺達和布隆迪的邊境。許多人遭到殺害,婦女被人蹂躪。居民經常從槍林彈雨、烈火焚燒的村落逃命。在戰亂中,大約有五十個耶和華見證人喪生。有的被流彈擊中,有的則由於屬於另一個族群,或被誤認為敵人而慘遭毒手。一條村子住了150個見證人,最後也被人付之一炬。在其他村落,許多房屋和一些王國聚會所都被燒毀。喪失家園和財物的見證人逃到別的地方去,當地信徒同工樂於向他們伸出援手。
農作物在戰火中大受摧毀,貯存下來的糧食又給劫掠一空,供應來源斷絕,饑荒就接踵而來。市面發售的糧食十分昂貴。以基桑加尼為例,從1997年5月起,一公斤馬鈴薯就要三美元,大部分人都買不起。大部分人每天只吃一餐。當然,隨著糧食短缺而來的就是疾病。營養不良大大削弱人體的抵抗力,使人容易染上瘧疾、腹瀉和胃病。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兒童,許多兒童染病,有些甚至夭折。
評估各項急需
歐洲的耶和華見證人再次迅速作出回應。1997年4月,一隊包括兩名醫生的見證人救援小組帶備了藥物和金錢起程飛往災區。在戈馬,當地見證人已經組成救援委員會,評估當地的災情,以便立即提出援助。救援小組視察戈馬市內和周圍的地區。他們派出信使收取較遠地區的報告。他們也接獲了在戈馬以西一千多公里外的基桑加尼的消息。戈馬大約有七百個見證人,他們協助各項賑災工作。
戈馬一位基督徒長老說:「看見弟兄從老遠前來幫助我們,叫我們大受感動。他們來到這裡之前,我們彼此同舟共濟。許多弟兄從鄉下逃到戈馬來,有些喪失家園,有些失去田地。我們招待他們住在家裡,給衣服他們穿,大家有粥吃粥,有飯吃飯。我們能夠做的事十分有限。我們當中有些人更飽受營養不良所苦。
「這裡食物稀少,價格昂貴。來自歐洲的弟兄帶備金錢,給我們購買食物。這些糧食應付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因為許多人家裡已經斷了糧。我們把糧食分給見證人和非見證人。如果沒有這些援助,死去的人就更多了,特別是小孩子。耶和華救了他的人民。非見證人對這些援助行動印象深刻。許多人讚賞我們的團結和愛心。有些人承認,我們所信的才是純真的宗教。」
雖然弟兄給他們買了食物,同時帶來藥物;但供應品仍然不夠。當地弟兄急需衣服和毛毯,還需要大量糧食和藥物。他們也需要人幫助他們重建損毀了的家園。
眾人慷慨捐助
歐洲的弟兄也熱烈提出幫助。耶和華見證人設於法國盧維耶的分社辦事處向諾曼底的羅納谷各群會眾和巴黎一些會眾發出呼籲。在這個時候,以下聖經原則很適用:「吝嗇撒種的,必得吝嗇的收穫;慷慨撒種的,必得慷慨的收穫。各人都該照著心裡所決定的去做,不是勉勉強強,不是迫於無奈,因為上帝喜愛歡歡喜喜地施予的人。」——哥林多後書9:6,7。
數以千計的人把握這個機會,表現慷慨施予的精神。一箱箱、一袋袋的衣服、鞋子和其他物品,源源不絕地送到王國聚會所,然後運到法國耶和華見證人的分社辦事處。在這裡,400個志願工作人員準備參與「援助扎伊爾」計劃第二階段的工作。弟兄把獻出的物品送到分社之後,志願工作人員把衣物分類、摺好,裝進箱子裡。每個置物架可以容納30個箱子。兒童也想及他們在非洲的年輕弟兄姊妹,捐出了自己的玩具,包括閃亮的玩具汽車、陀螺、洋娃娃和玩具熊。弟兄把這些玩具連同其他生活必需品放進9個12米長的貨櫃裡,用船運到剛果去。
比利時、法國、瑞士數以千計見證人究竟向中非提供了多少援助呢?到1997年6月,運到中非的物資總共有:500公斤藥物,10噸含高蛋白餅乾,20噸其他食品,90噸衣物,1萬8500雙鞋子,1000張毛毯,還有聖經書刊。收到這些物資的人對此感激不已;這些援助使難民大得安慰,幫助他們繼續忍受種種苦難。這些救濟品的總值差不多達一百萬美元。這筆捐贈證明了事奉耶和華的人的確充滿了弟兄之情和愛心。
在剛果分發救濟品
物資抵達剛果之後,來自法國的兩個弟兄和一個姊妹跟當地救援委員會一起工作。論到剛果見證人所表現的感恩之心,約瑟蘭說:「我們收到許多致謝信。一個家境貧困的姊妹送了一個孔雀石飾物給我。有些人把自己的照片送給我留念。我們離去時,姊妹吻別我、擁抱我,她們哭了,我也哭了起來。不少人這樣說,『耶和華確是美善的。耶和華顧念我們。』他們都為這次施予把功勞歸給上帝。我們分發食物時,弟兄姊妹一起唱王國詩歌,情景十分感人。」
救援小組裡有個醫生名叫盧瓦克,許多人都到王國聚會所輪候看病。有個剛果姊妹也想為弟兄姊妹做點事,於是做了40個炸圈餅分給候診的病人。那裡大約有八十人在等候,所以每人分得半個炸圈餅。
援助非見證人
耶和華見證人援助的對象不僅限於信徒同工,像在1994年一樣,許多非見證人也從他們的幫助得益。見證人的善舉跟加拉太書6:10的吩咐一致,這節經文說:「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該對所有人行善,對信仰上有如親屬的人,更該這樣。」
見證人把一些藥物和衣服送給幾間小學和鄰近戈馬的一家孤兒院。這家孤兒院住了85個兒童。較早之前,救援小組探視了這家孤兒院,評估過情況後,答應供應50箱含高蛋白餅乾、多箱衣物、100張毛毯、藥物和玩具給他們。當時孩子們在院子裡列隊為客人唱歌,接著他們向弟兄提出一個特別的請求:可以送給他們一個足球嗎?
幾個星期之後,救援小組履行諾言,把供應品帶來。院長目睹見證人所表現的慷慨精神,又讀了他們給他的聖經書刊,對見證人非常欽佩,並且表示自己也要成為耶和華見證人。見證人有沒有給孩子一個足球呢?來自法國的救援小組統籌者克洛德說:「沒有,因為我們送了兩個 足球給他們。」
難民營
見證人不僅在剛果執行救援工作。成千上萬的難民從戰區逃到鄰近的國家,這些國家於是很快就設立了三個難民營。見證人也來到這些難民營探視,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我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營裡仍有21萬1000個難民,大部分來自剛果。營中的見證人、他們的兒女,以及對王國好消息感興趣的人總共約有八百人。難民營的當前問題是缺乏糧食。有一個營只有僅夠供應三天的糧食,其中還包括一些存放了三年的豆。
然而,見證人的心境卻非常開朗。他們沒有什麼聖經書刊,但為了強化自己的靈性,經常在露天地方舉行聚會。他們也忙於向營裡的人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24:14;希伯來書10:24,25。
見證人的探視小組裡有個醫生。雖然當局只准他們在每個營逗留幾天,他們仍替難民診病。他們離去前更留下金錢和藥物給營裡的基督徒長老。這樣,難民營裡的弟兄才得以渡過這段困苦的日子。探視小組盼望營裡的見證人能早日重返家園。
未來會怎樣?耶穌基督曾預告,動亂和糧食短缺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馬太福音24:7)耶和華見證人深知只有上帝的王國才能終止目前世上的種種苦難。在王國統治下,我們的地球家園會成為一個地上樂園,服從上帝的人類可以享有無窮的快樂。(詩篇72:1,3,16)在目前這段時間,見證人不但努力宣揚天上王國的好消息,同時也繼續援助信徒同工和其他急需幫助的人。
[第4頁的精選語句]
自1994年以來,僅是歐洲的耶和華見證人已經送出190多噸糧食、衣物、藥物和其他救援物資到非洲大湖區一帶
[第6頁的附欄]
實踐基督徒的愛心
呂特·達納熱心參與法國的「援助扎伊爾」計劃。由於緊守基督教信仰,她被關在納粹黨的集中營裡,當時她還是個孩子。她評論說:「我們很高興能夠為非洲的弟兄姊妹做點事!還有另一個原因使我倍感快樂。1945年,我們一家從德國回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連身上所穿的衣服也是人家的。但不久,我們獲得了美國的屬靈弟兄姊妹的物質援助。因此,這次我有機會回報很久以前別人向我們所施的恩惠。我能夠成為這個實踐基督徒愛心的大家庭的成員,感到十分榮幸!」——約翰福音13:34,35。
[第7頁的圖片]
不久,在地上的樂園裡,人人都會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