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8 6/15 3-5頁
  • 地球是否注定遭受毀滅?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地球是否注定遭受毀滅?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末日」的逼真描述
  • 扭轉殘局
  • 絕非紙上談兵
  • 小行星或彗星會跟地球相撞嗎?
    警醒!1999年
  • 一江流水寄繁華,泰晤士河——英格蘭的血脈
    警醒!2006年
  • 地球會被人類徹底摧毀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4年
  • 上帝保證地球會永遠長存
    警醒!2023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8年
《守》98 6/15 3-5頁

地球是否注定遭受毀滅?

20世紀的末了日漸迫近,21世紀快要來到。面對這個情勢,許多人雖然一向對末日預言不屑一顧,現在卻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想知道,是否將有震撼世界的大事發生。

你也許留意到,報章雜誌不時提及這件事,甚至有些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的書面世。21世紀會在什麼情勢之下展開,我們還要拭目以待。有些人指出,從公元1999年的末了到公元2000年的末了,相差不過是一年。(或者說,從公元2000年的結束到公元2001年的開始,分別只是一分鐘。)這樣微小的差別實在無關宏旨。在許多人看來,地球的未來前途才是較值得關注的事。

今天,一個更常有人提起的預言是,地球本身是否會很快或在遙遠的未來遭受徹底毀滅。讓我們看看幾個悲觀的預測。

作家兼哲學家約翰·萊斯利的著作《世界末日——從科學和倫理角度探討人類的滅絕》於1996年初次出版。他在書中提及有三件事可能使人類生命在地球上滅絕。首先他問:「大規模的核子戰爭可以將人類毀滅嗎?」然後他說:「較可能發生的是……人類因輻射的影響而滅亡,例如導致癌症流行,免疫能力減弱,傳染病極其猖獗,造成許多生來的缺陷等。另一個可能導致人類滅亡的原因是,對人的環境和健康舉足輕重的微生物死去。」萊斯利提出的第三個可能性是,地球跟彗星或小行星相撞:「看來宇宙約有二千顆、直徑從1公里到10公里不等的彗星和小行星。它們的軌道跟地球十分接近,恐怕終有一天會跟地球相撞。除了這些之外,宇宙還有少量體積較大和更多體積較小的彗星和小行星。」

「末日」的逼真描述

請也想想另一位科學家保羅·戴維斯的評論。他是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的教授,《華盛頓時報》把他譽為「大西洋兩岸最佳的科學作家」。1994年,他寫了《最後三分鐘》一書,這部書被人稱為「末日書籍的經典之作」。這部書第一章的題目是「末日」,內容描述有朝一日彗星擊中地球,會有什麼事發生。請讀讀以下叫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整個行星受到相當於上萬場地震的威力所撞擊,竟然抖動起來。掀起的強大氣流橫掃全球,將所有的建築物都鏟平;所到之處一切物體全被搗碎。被擊中的地面,升起一圈高達數公里高的液體狀態的山,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個直徑達150公里的碗狀巨坑,把地心暴露出來。……一股龐大的塵狀殘骸潑撒向空中,整個行星上的陽光都給遮蔽掉了。隨著地面噴起的物質從太空跌回大氣層,昔日溫和的陽光被數十億像流星般閃爍不定的駭人火焰所取代,火燙的高熱烘烤著下面的地表。」

接著,戴維斯教授把這個想像出來的景象跟認為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會與地球相撞的預測連接起來。他說,雖然有人認為這樣的事大概不會在不久的將來發生,他卻認為「斯威夫特-塔特爾或跟它相若的物體是遲早必定會 跟地球相撞的」。他的結論基於一個估計;這個估計顯示,目前宇宙約有一萬個直徑0.5公里或以上的物體,正在與地球相交的軌道上移動。

你認為這麼駭人的前景真的會成為事實嗎?令人驚訝的是,相信的人可不少。不過,他們並沒有為此感到憂慮,因為他們認為這件事根本不會在他們有生之日發生。但不管是不久就發生,還是幾千年後的事,為什麼地球要遭受毀滅呢?為地上人類和動物造成難題的無疑不是地球本身;相反,20世紀大多數的難題,包括徹底「敗壞大地」的潛在危險,豈不都是人自己一手造成的嗎?——啟示錄11:18。

扭轉殘局

其實,較大的可能性是,人類由於管理不當、貪得無厭而徹底毀壞地球,對嗎?人類過度砍伐森林,肆意污染大氣層,弄髒水道,以致地球部分地區遭受嚴重破壞,這是確鑿不移的事實。大約二十五年前,芭芭拉·沃德和勒內·迪博在他們合著的書《地球只有一個》說:「我們必須檢討污染的三大範圍:空氣、水、土壤。這三件東西構成地上生物賴以生存的三大要素。」但自那時以來,地球的情況一直沒有好轉,豈不是嗎?

我們考慮人會不會由於自己的愚昧毀壞地球之際,不妨也考慮一下地球所具有的奇妙復原能力。這件事的確令我們感到欣慰。勒內·迪博在《生態系統的復原能力》一書中表達以下的樂觀想法:

「許多人恐怕,人類現在才意識到環境日趨敗壞,實在太遲了,因為人對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害,大部分是無法還原的。在我看來,我們無須這樣悲觀,因為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在遭受重創之後復原過來。

「生態系統具有幾個能夠自我治療的機制。……它們只需重新逐步恢復原本的生態平衡,就能抵消所受的種種干擾。」

絕非紙上談兵

在這方面,近年來有一個傑出的例子,就是倫敦有名的泰晤士河逐漸恢復潔淨。杰弗里·哈里森和彼得·格蘭特合著的《泰晤士河新貌》把這項傑出成就詳細記錄下來。這項記錄充分表明,假如人類同心協力謀求共同的福利,就可以有多大的成就。英國愛丁堡公爵為這部書所寫的前言說:「我們終於有了一個規模這麼巨大的成功例子;即使把這個例子著書出版可能使一些人以為,環保問題其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那麼嚴重,這部書仍是值得出版的。……人人都可以從泰晤士河的成就感到欣慰。目前的好消息是,使生態還原是可行的。如果有人想這樣做,他們的計劃同樣會獲致成功。」

在「大淨化」一章,哈里森和格蘭特興高采烈地報導過去50年來的成就:「人類把一條遭受嚴重污染和工業化的河流,淨化到可以給大量水鳥和魚類重新在這裡棲息,可說是世上的第一次。雖然情勢起初看來毫無希望,但轉變發生得那麼快,甚至連最悲觀的野生生物保護者都受到鼓舞。」

然後他們描述泰晤士河的改變:「有多年之久,這條河的污染持續惡化。最重大的打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來到。大戰進行期間,所有主要的污水處理廠和下水道都遭受破壞。40年代和50年代是泰晤士河情況最差的時候。河水只比污水溝好一點點而已;河水是墨黑的,一點氧氣也沒有。在夏季的月份,河水的惡臭直傳到很遠的地方。……以往成群結隊在泰晤士河游來游去的魚,現在已無法在這裡立足。剩下來的只有幾條鰻魚,而這些鰻魚可以活下去,全因為牠們能夠直接從水面呼吸空氣的緣故。沿泰晤士河而上,在較內部、建築物林立的地區,即從倫敦到伍利奇一帶,殘留的野生雀鳥只有幾隻綠頭鴨和疣鼻天鵝;牠們靠碼頭上散落的穀碎作食物,而不是靠大自然的食物維持生命。……那時誰敢相信,情況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僅十年之內,同一片沿河土地,竟從幾乎雀鳥絕跡之地變成許多品種的水鳥棲息的地方。每逢冬天,更有多至1萬隻野生禽鳥和1萬2000隻涉水鳥來這裡過冬。」

當然,泰晤士河的改觀只是地球上一個小角落的改善而已。不管怎樣,我們仍然可以從這個事例學得教訓。這件事表明,即使人類管理不善、貪得無厭、粗心大意,我們仍然無須認為地球已劫數難逃。只要人類獲得適當教育,同心協力謀求共同的福利,即使地球的生態、環境和土地受到廣泛破壞,情況仍然是可以逆轉過來的。可是,假如毀滅來自外來的因素,例如浮游的彗星或小行星,那又怎樣呢?

下一篇文章會就這個叫人困惑的問題提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第5頁的精選語句]

即使地球本身受到廣泛破壞,只要人類獲得適當教育,同心協力,就能夠使地球的情況逆轉過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