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做的,我們已經做了
喬治·庫奇自述
那天早上,我和同伴一起從事逐戶傳道,然後停下來吃他帶來的三明治。吃過三明治後,我取出一支香煙來抽。同伴問我說:「你認識真理有多久?」我回答說:「昨晚是我第一次參加聚會。」
1917年3月3日,我在埃文莫爾小鎮附近的一個農莊出生。那兒離美國賓雪法尼亞州的匹茲堡約莫50公里。爸媽育有四子一女,全都在農莊長大。
我們小時候對宗教認識不深。爸媽曾有一段時期上教堂做禮拜,但後來就沒有去了;那時我們還年幼。雖然這樣,我們一家大小都相信有造物主存在,而且跟從聖經的基本教訓而生活。
我從爸媽學到不少教訓,最重要的是怎樣負起責任和完成任務。這是在農場生活的必需條件。但我們不是只一味工作,也會從事有益身心的消遣,例如打籃球、玩棒球、騎馬、游泳等。雖然我們收入有限,生活卻過得挺快活。我們在一所只有一個教室的學校念小學,畢業後在鎮上一所中學就讀。
一天晚上,我和朋友在鎮上閒逛;一個漂亮的女孩從家裡出來,跟我的朋友打招呼。朋友介紹女孩給我認識,她名叫弗恩·普魯。弗恩的房子跟我們的中學位於同一條街上;我經過她家,時常看見她在屋外做家務。她顯然是個勤懇的女子,我越來越喜歡她。我們漸漸成為好朋友,後來更墮入愛河。1936年4月,我們結為夫婦。
初聞聖經真理
我出生前,鎮上有一名老婦人,由於宗教信仰的緣故受人排斥。媽媽每逢週末到鎮上購物,總會去探望那個婦人,替她打掃房屋,為她做點小差事。媽媽一直這樣做,直至婦人去世為止。這個婦人是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以前的稱呼)。媽媽這麼善待老婦人,我相信耶和華必然由於這緣故而獎賞她。
不久之後,姑母的小女兒突然去世。姑母無法從教會得到安慰,反而從一個鄰居尋得慰藉。那人是個聖經研究者,她向姑母解釋人死後的情況。(約伯記14:13-15;傳道書9:5,10)她的話使姑母大感寬慰。於是,姑母把復活的希望告訴媽媽。這引起了媽媽的興趣。媽媽自小父母雙亡,一直想知道人死後的情況。這件事幫助我看出,隨時把握機會作非正式見證確實十分重要。
30年代,媽媽開始在星期日早上收聽當時守望台聖經書社社長約瑟夫·盧述福的電台廣播。當時見證人已開始在附近一帶逐戶向人傳道。他們帶來一部手提留聲機,在院子的樹下播放盧述福弟兄的演講。媽媽深受盧述福的演講、《守望台》和《黃金時代》(《儆醒!》的前身)所吸引。
幾年後,在1938年,守望台社寄給每個《守望台》訂戶一張明信片,邀請他們出席一個特別聚會,在25公里外的私人家裡舉行。媽媽很想參加這個聚會,於是我、弗恩和兩個哥哥陪她同去。當天,約翰·布夫和查爾斯·赫斯勒(兩位都是周遊監督)發表演講,大約有十二人到場聆聽。演講結束後,他們呼籲聽眾在第二天早上跟他們出去傳道,但沒有人響應。於是,赫斯勒弟兄對我說,「何不跟我們一起出去傳道呢?」雖然我不大清楚他們打算做些什麼,卻想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拒絕,於是就答應他們。
第二天,我們整個早上逐家逐戶向人傳道。大約正午時分,赫斯勒弟兄取出兩份三明治,跟我坐在教堂的石階上吃。後來我取出香煙來抽,赫斯勒弟兄才發現我只參加了一次聚會。那天晚上,他來我家吃飯,鼓勵我們邀請其他鄰居研讀聖經。晚飯後,赫斯勒弟兄跟我們開始了一個聖經討論,然後發表了一個演講,當時約有十個鄰居在場。他說我們應該每週討論聖經一次。雖然沒有任何鄰居願意研讀,但我和弗恩決定每週研讀一次。
在真理中進步
過了不久,我和弗恩開始出外傳道。一天,我們坐在汽車後排的座位上,剛燃起香煙,哥哥就轉過身來對我們說:「我剛剛發覺,原來見證人是不抽煙的。」弗恩聽見這話,連忙把手上的香煙扔出窗外,我就快快吸完那支煙。雖然我們喜歡吸煙,但自此以後我們就戒掉這惡習了。
我們在1940年受浸。受浸之後,有一天我和弗恩在聚會裡讀到一篇鼓勵人做先驅(全時傳道員)的文章。散會後一個弟兄在回家途中問我們:「既然你們現在環境許可,何不試試做先驅呢?」他說得一點不錯,我們確實沒有理由不做先驅,於是決定調整生活,成為先驅。我通知雇主一個月後離職,然後著手實現做先驅的目標。
我們首先徵詢守望台社的意見,要我們到什麼地方服務,然後遷到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那兒設立了一個先驅之家,每月的住宿和膳食費合共是10美元。當時我們認為手頭上的積蓄足以維持我們的生活,直至哈米吉多頓來到。(啟示錄16:14,16)我們一向認為哈米吉多頓已近在咫尺,所以一開始做先驅,就不惜賣掉房屋,放棄一切世俗的目標。
1942-1947年間,我們在巴爾的摩做先驅。在那段時期,耶和華見證人的工作受到猛烈反對。有時我們去聖經學生的家主持聖經研究,有時不會駕駛自己的汽車,反而請傳道員駕車接送我們,以免反對者弄穿我們的汽車輪胎。雖然受人反對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傳道工作卻為我們帶來很大的快樂。事實上,這些反對為我們的工作帶來幾分刺激。
我們不久就把積蓄用光了。我們的汽車輪胎耗損,衣服鞋子也變得殘舊,還病倒了兩三次,好久才能康復過來。對我們來說,要繼續留在先驅崗位上確實不容易,但我們從沒有想過放棄,甚至絕口不提停止先驅服務。我們設法削減開支,盡量過簡樸的生活,務求繼續留在先驅的崗位上。
接獲新任務
1947年,我們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參加大會。大會期間,我和哥哥威廉收到社方的來信,派我們從事周遊探訪的工作,探望和強化各地的會眾。我們在這方面完全沒有受過任何訓練,但仍欣然接受新任務。隨後七年,我和弗恩探訪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和紐約州的各群會眾。1954年,社方邀請我們到第24屆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受訓。基列學校的宗旨是要培訓海外傳道員。受訓期間,弗恩突然患上脊髓灰質炎,幸好終於康復過來。後來社方派我們到紐約州和康涅狄格州從事周遊探訪的工作。
有一次,我們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探訪期間,當時的守望台社社長內森·諾爾弟兄和他的妻子奧德麗,邀請我們週末到他們的房間共進晚膳。他們親自下廚,煮了美味的牛排和各種各色的配菜。我們跟諾爾弟兄早已認識。據我對他的了解,我相信這次見面不單是敘舊和吃飯那麼簡單。結果如我所料,他在飯後問我:「你喜歡加入伯特利服務嗎?」
「我不知道,其實我對伯特利的生活所知甚少。」我回答說。
我們回去考慮了幾個星期,然後告訴諾爾弟兄,如果他想我們去伯特利服務,我們願意這樣做。一星期後,我們接到社方的來信,通知我們在1957年4月27日到伯特利報到。那天剛巧是我和弗恩結婚21周年。
我們加入伯特利的第一天,諾爾弟兄就清楚表明他對我有什麼期望。他說:「你已經不再是周遊監督了。現在你的工作崗位是伯特利。這就是你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我們希望你善用伯特利提供的訓練,把精神時間集中在伯特利的工作上。還有,我們希望你留在伯特利服務。」
伯特利的生活充滿意義
我的第一份差事是在訂戶部和郵件部工作。三年後,諾爾弟兄叫我去他的辦公室。他告訴我當日邀請我加入伯特利的目的,其實是在伯特利家庭服務。他開門見山地說:「你來是要管理伯特利之家。」
這個新任務使我不禁想起自己在農場長大時,父母給我的訓練。伯特利之家跟一般家庭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需要有人洗衣服、弄飯、洗碗碟、鋪床等等。良好的管理能夠使伯特利之家成為一個舒適的家,成為伯特利成員的安樂窩。
我認為伯特利之家有很多地方值得每個家庭借鏡。例如:我們很早起床,早上一起討論當日經文,讓一天有個屬靈的開始。伯特利期望我們辛勤工作,過忙碌但平衡的生活。有些人以為伯特利像個修道院,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們的生活很有規律,所以能夠成就巨量的工作。很多曾在伯特利生活的人都說,伯特利的訓練有助他們日後負起家庭和會眾的責任。
新加入伯特利的年輕男女可能會奉派做清潔、洗熨,或在工廠工作。世上流行的觀點是,做體力勞動的工作是貶低身分、有失尊嚴的。可是,在伯特利服務的年輕人卻看出,這些工作能夠使伯特利家庭順利運作,促進家庭成員的快樂,所以十分重要。
世界也提倡另一個觀點,聲稱人必須身居要職、有權有勢,才能有真正的快樂。這個想法其實大謬不然。只要我們做妥「應當做」的工作,耶和華就會獎賞我們。(路加福音17:10)我們必須記住,工作的目的是要遵行耶和華的旨意和推廣王國的權益,我們才會感到滿足和快樂。只要我們把這件事緊記在心,無論奉派做什麼工作,都可以充滿喜樂、心滿意足。
有幸參與擴展
我們加入伯特利之前十多年(1942年),諾爾弟兄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舉行的大會上發表了一個演講,題目是:「和平——能夠持久嗎?」他清楚指出,當時正在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上帝的僕人可以把握接著的和平時期,展開大規模的傳道活動。1943年,社方設立基列學校去訓練海外傳道員,也舉辦神治傳道訓練班去提高弟兄的演講能力。此外,社方也舉行了一些規模龐大的大會,其中以50年代在紐約楊基運動場舉行的大會最引人注目。我有榮幸在1950年和1953年協助大會安排活動房屋營,為數以萬計的大會代表提供八天的住宿。
在這系列的大會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在1958年舉行。這些大會結束後,王國傳道員的數目大幅增加。這直接影響到伯特利的工作。在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早期,我們急需更多地方和房間去容納工人。為了照料人數日增的伯特利之家,我們需要有更多寢室、廚房和膳堂。
諾爾弟兄派我和麥克斯·拉爾遜弟兄(當時的工廠監督)物色合適的物業,以求擴充伯特利。我在1957年加入伯特利的時候,只需一幢宿舍大樓就足以容納大約五百個成員了。但自那時以來,社方購入了鄰近三棟大型的旅館(高台旅館、斯坦迪殊旅館和博塞特旅館),以及多棟較小型的住宅大樓,把這些物業全面翻新。1986年,社方買下了瑪格麗特旅館的舊址,在這塊地上興建了一棟美輪美奐、可容納約250人的新大樓。到90年代初,一座30層的宿舍大樓落成,能夠容納1000個工人。目前,布洛克林的伯特利能夠為3300多個家庭成員提供住宿的地方和膳食。
社方在距離紐約布洛克林伯特利160公里的華基爾也購下土地,從60年代末葉開始,陸續興建了一些住宅和一座大型的印刷廠。目前,約莫有1200個伯特利成員在華基爾工作和居住。1980年,社方著手在紐約市附近物色一塊接近公路、約250公頃的地皮。房地產經紀人知道後笑著說:「哪裡有這樣的地皮呢?根本沒有可能。」誰知第二天早上,他就打電話給我們說:「我找到你們想要的地皮了。」現在那塊地已成為紐約帕特森守望台教育中心了。教育中心除了設有學校之外,還有一個容納1300多人的伯特利之家。
學到寶貴教訓
回顧過去,我學到的一個教訓是,要做個好監督,就得敏於向人請教。身為伯特利之家的監督,我有榮幸作出若干決定,加以執行,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聽取別人的意見。
自從我加入伯特利以來,許多伯特利成員都像我一樣步入晚年,許多甚至已去世了。誰會接替年老或去世的弟兄呢?這些人往往不是最精明能幹的人,而是那些忠於職守、樂於獻出自己的人。
值得留意的另一點是,要賞識賢妻的價值。弗恩確是個賢內助,她忠貞地支持我履行各項神治任務。丈夫有責任確保妻子從她的工作崗位尋得喜樂。我盡可能為弗恩安排一些大家都喜歡的活動。這樣做不一定要花很多金錢,有時只是改變一下步調就行了。丈夫有義務要令妻子快樂。既然夫婦共敘的時間十分寶貴,而且轉瞬即逝,丈夫必須善用兩人一起的時光,增進夫妻間的感情。
我很高興能夠生活在耶穌所說的世界末期中。這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驚奇的時刻。我們憑著信心之眼,見到上帝怎樣逐步擴展他的組織,為他應許的新世界鋪路。我一生為耶和華服務,清楚看出耶和華的組織不是由人指揮的,耶和華才是它背後的指揮者。我們不過是他的僕人,必須時刻向他尋求指引。他一旦清楚指示我們該怎樣做,我們就應該敏於服從,同心合力把工作完成。
要獻出自己跟上帝的組織通力合作,這樣,你就必定能夠享有充實、快樂的生活。不管你在哪個崗位服務,不管你是先驅、周遊監督、會眾傳道員、伯特利成員還是海外傳道員,都要珍視你的工作崗位,按照組織提出的訓示做事。要盡量從接獲的每項任務和每天為耶和華所作的服務尋得喜樂。你會感到疲倦,有時甚至工作過勞或情緒低落。在這樣的時候,要回想你獻身給耶和華的目的,是要為他的旨意而活,不是為自己而活。
我為耶和華服務的每一天都覺得快樂無比。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既然完全獻出自己為耶和華服務,「應當做」的,都已經做了,就可以問心無愧、心滿意足了。
[第19頁的圖片]
雜誌部
[第19頁的圖片]
活動房屋營,攝於1950年
[第19頁的圖片]
1946年在巴爾的摩做先驅
[第19頁的圖片]
1950年,與弗恩攝於活動房屋營前
[第22頁的圖片]
與奧德麗和內森·諾爾合照
[第23頁的圖片]
紐約帕特森守望台教育中心
[第24頁的圖片]
與弗恩的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