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執行耶和華的旨意
耶穌抽空跟小孩子一起
耶穌快要結束為期三年半的服事職務了。他不久就要前往耶路撒冷,經歷痛苦的死亡。耶穌清楚知道前頭會有什麼事發生,他對門徒說:「人的兒子要交在人的手裡,被人殺死。」——馬可福音9:31。
既然時候無多,耶穌必定想盡量善用餘下的一分一秒。事實上,他的門徒仍然需要幫助。耶穌深知門徒仍然需要受到強有力的勸戒,好使他們看出謙卑的重要,以及留意提防跌倒的危險。(馬可福音9:35-37,42-48)他也得就婚姻、離婚和獨身的問題向門徒提出指導。(馬太福音19:3-12)耶穌知道自己已不久人世,所以無疑懷著緊急的心情,向門徒提出明確扼要的訓示。既然時間對耶穌這麼寶貴,他接著所做的事就更令人感到意外。
耶穌接待小孩子
聖經報導說:「有人開始把小孩子帶到耶穌那裡,要耶穌摸他們。」門徒看見這事,就馬上訓斥那些人。也許他們認為耶穌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關心小孩子。但耶穌竟然向門徒 生氣,試想想他們感到多麼意外!耶穌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制止他們,因為上帝的王國正屬於這樣的人。」然後,他強調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誰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上帝的王國,就決不能進去。」——馬可福音10:13-15。
耶穌知道小孩子有很多優點。小孩子求知慾強,不會諸多猜疑。他們服從父母,甚至敢在其他孩童面前為父母辯護。他們虛心學習、樂於受教。所有渴望進入上帝王國的人都應該培養孩子的這種特質。正如耶穌說:「上帝的王國正屬於這樣的人。」——可參閱馬太福音18:1-5。
耶穌並不是只為了要用孩童為喻,才跟他們有接觸。聖經的記載清楚表明,耶穌很喜歡跟小孩子在一起。馬可報導耶穌「把孩子摟進臂膀裡,開始祝福他們,按手在他們身上」。(馬可福音10:16)在四福音裡,只有馬可提及這個感人的細節,說耶穌「把孩子摟進臂膀裡」。a人們帶孩子來見耶穌,只不過希望耶穌「摸」他們,但耶穌卻超乎他們的期望,把孩子摟在懷裡。
耶穌「按手」在孩子身上是什麼意思呢?這絕不是個宗教儀式(例如浸禮)。按手有時表示授予任務,有時只是指祝福的意思。(創世記48:14;使徒行傳6:6)看來這裡所指的是耶穌祝福那些小孩子。
無論如何,馬可在這裡用了一個含意較強烈的「祝福」措詞——(卡秋洛格奧)——去加強語氣。這暗示耶穌熱誠、親切、溫柔地祝福小孩。顯然耶穌並不認為跟孩子在一起是浪費時間。
我們可以學到的教訓
耶穌對待兒童和成年人都和藹可親,既不咄咄逼人,也不會令人自慚形穢。一本參考書說:「他臉上必定時常掛著笑容,有時甚至開懷大笑。」難怪無論什麼年齡的人,在耶穌面前都感到自在。既然耶穌為我們立下了榜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別人覺得我平易近人嗎?」「我看來太忙於處理事務,以致無暇關心別人嗎?」要對人培養真摯的關懷,這樣,我們就會像耶穌一樣樂於獻出自己。別人也會感受到我們真正關心他們,於是樂於親近我們。——箴言11:25。
正如馬可的記載顯示,耶穌很喜歡跟小孩子在一起。他曾用兒童的遊戲作為喻例,可見他必然細心觀察過兒童玩耍。(馬太福音11:16-19)耶穌所祝福的孩子,有些可能年紀很輕,根本不知道他是誰,也不明白他的教訓,但耶穌並不覺得跟孩童一起是浪費時間。他樂於花時間跟小孩子一起,因為他深愛他們。許多接觸過耶穌的孩子,很可能後來受到感動,回應耶穌的愛而成為他的門徒。
既然耶穌在死前一週尚且抽空跟孩童在一起,我們無疑也能夠在百忙中抽時間這樣做。要留意關心那些特別需要人鼓勵的兒童,例如沒有父親的孩子。真的,小孩子感覺受人愛護,就會茁壯成長。耶和華希望我們人人都盡力愛護和幫助孩子。——詩篇10:14。
[腳注]
a 一部譯本把這句話翻做耶穌「擁抱他們」。另一部譯本則說耶穌「把他們摟進臂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