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之爭
公元1099年7月15日,獲羅馬教宗授命的第一支十字軍終於進佔耶路撒冷城。一場觸目驚心的大屠殺隨即展開!總督及其侍衛付出巨額賄款,惟獨他們才得以保全性命。教士安東尼·布里奇在《十字軍》一書中描繪城內伊斯蘭教徒及猶太教徒的遭遇,他寫道:「十字軍一進城,即如脫韁野馬般見人就殺,……城中男女老少無一幸免。……等到可殺的都給殺盡了,他們就在街上列隊遊行,……往聖墓大教堂去答謝神恩。」
經此一役,基督教國的勢力就在耶路撒冷確立起來。可是,羅馬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其他基督教教派之間的衝突卻沒完沒了。1850年,耶路撒冷及鄰近各「聖地」究竟誰屬的問題,在各宗教領袖間引起了爭議,後來更成為克里米亞戰爭的主要導火線。在是次戰爭中,英國、法國及奧斯曼聯手對付俄羅斯,50萬人無辜戰死沙場。
然而,這場戰爭並未能解決耶路撒冷及其中聖地誰屬的分歧。當時這個地區受奧斯曼人所控制;為求大家能和平共存,奧斯曼人決定把聖地分給各大宗教。據梅納什·阿雷爾博士在《這就是耶路撒冷》一書指出:「1947年11月,分割協議訂立,是項安排獲得聯合國認可,……協議就成為國際法。」這樣,羅馬天主教會、希臘正教會、亞美尼亞教會、敘利亞教會以及科普特教會在聖墓大教堂內各據一方。後來,埃塞俄比亞教會也不甘後人,派僧侶入住教堂房頂的茅屋,以此作為宣示業權的方法。由於不少人把聖墓大教堂視為基督教國內最神聖的殿堂,教堂內充塞著各式各樣的神龕、偶像和聖像。此外,另一個「聖地」,被某些基督新教徒視為耶穌被處死及埋葬的地方,即所謂「戈登的髑髏地」,也常有信徒特地前來朝拜。
很久以前,耶穌曾向一個尊崇「聖地」的女子說:「時辰要到,你們崇拜父親,既不在這座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真正崇拜的人會用靈和真理來崇拜父親。」(約翰福音4:21-24)因此,真正的基督徒並不會尊崇任何「聖地」。公元70年,羅馬大軍把不忠的耶路撒冷徹底摧毀;對基督教國來說,這件事是個有力的警告。基督教國境內充斥著偶像崇拜,教會內部四分五裂,流血殺人的罪證如山,跟他們自稱是基督徒的身分大相逕庭。上帝預告,由所有偽宗教共同構成的大巴比倫快要遭遇末日了;屆時,基督教國也將難逃厄運。——啟示錄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