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9 4/15 23-27頁
  • 研經派——懇切研讀聖經的獨特教派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研經派——懇切研讀聖經的獨特教派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9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反對得救預定論
  • 研經派的起源和發展
  • 研經派的信仰
  • 每週舉行聚會
  • 全國大會
  • 他們為什麼消失蹤影
  • 宗教改革——另闢蹊徑尋求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7部分:1530年以降——基督新教是名副其實的改革嗎?
    警醒!1990年
  • 上帝注定了我們的命運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 賞識基督徒的聚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8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9年
《守》99 4/15 23-27頁

研經派——懇切研讀聖經的獨特教派

你可曾聽過研經派

(Collegiants)這個名稱呢?這個人數不多的17世紀荷蘭教派,跟當時的國定教會是迥然有別的。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以向他們借鑑學習嗎?為了知道個究竟,讓我們走進時光隧道,回到17世紀的荷蘭去。

1587年,雅各布斯·阿明尼烏(又叫做雅各·哈爾門森)抵達阿姆斯特丹。他的來頭著實不小,所以不愁出路。阿明尼烏21歲就在荷蘭的萊頓大學畢業,接著花了六年時間在瑞士攻讀神學,在西奧多·貝札門下受教。貝札是基督新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繼承人。難怪阿姆斯特丹的新教徒很高興委任這個27歲的青年做他們的牧師!但過了幾年,教會有不少成員都感到後悔,他們恨自己選錯了人。為什麼呢?

反對得救預定論

阿明尼烏上任後不久,阿姆斯特丹的新教徒就為得救預定論這個道理爭執起來。得救預定論是加爾文宗的中心教義。可是,有的教會成員覺得,如果上帝早已預定某些人得救,其他人則注定遭受毀滅,上帝就不止毫無公道,甚至殘酷無情。既然阿明尼烏是貝札的弟子,加爾文宗的信徒自然認為,他會糾正異見分子的想法。阿明尼烏卻站在異見分子的一邊,令加爾文宗的信徒為之愕然。到了1593年,爭執變得白熱化,阿姆斯特丹的新教徒最後分裂成兩派——一方支持得救預定論,另一方是反對這個道理的溫和派。

在短短幾年內,這場地方性的論戰不斷升級,在全國的新教徒中造成了分裂。1618年11月,雙方攤牌的時候到了。加爾文宗的信徒有軍隊做後盾,還有民眾支持,於是召喚異見分子(當時稱為抗議派a)出席全國大會,又稱為基督新教多德雷赫特會議。會議結束的時候,抗議派的牧師只有兩個選擇:要就簽署聲明書保證以後不再傳教,要就離開國境。抗議派的牧師大多選擇流亡國外。他們留下的神職空缺由嚴守教規的加爾文宗牧師填補。加爾文宗得勝了——或者說,召開會議的加爾文宗自以為打了一次勝仗。

研經派的起源和發展

在萊頓附近的瓦爾蒙德村,抗議派的會眾失去了他們的牧師,其他地區的會眾也處於同樣的境地。但跟別處不同的是,瓦爾蒙德村的會眾拒絕接受會議所任命的接替人選做他們的牧師。1620年,抗議派的一個牧師不惜冒生命危險,返回瓦爾蒙德去照顧會眾,但會眾的一些成員也把他拒於門外。這些成員已暗暗舉行自己的宗教聚會,不用牧師主持了。他們的聚會後來稱為研經聚會,參加聚會的人叫做研經團成員。

研經派的出現起初只是為時勢所迫,並不是為了教條的爭議而自立門戶的。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就改變了。會眾成員海斯貝特·范德科德認為,沒有牧師主持聚會,研經團的成員更能切實遵行聖經的吩咐,跟從早期基督徒的做事方式,比國定教會的信徒做得還要好。他說教士階級是在眾使徒死後才創立的,目的只是為懶得習藝的男子製造就業機會。

1621年,范德科德和他的同道把研經團的聚會地點遷到鄰近的萊茵斯堡去。b多年後,宗教迫害消退了,當局寬容各種宗教信仰。這時研經派的聚會已經馳譽全國。據歷史家西格弗里德·齊爾弗伯格所載,他們的聚會吸引了「各色人等」。連抗議派、門諾派、索齊尼派的信徒,甚至神學家也參加研經聚會。出席聚會的還包括農夫、詩人、印刷工、醫生和技工。哲學家斯賓諾莎(貝內迪克圖斯·德斯賓諾莎)、教育家約翰·阿莫斯·夸美紐斯(又叫做揚·考門斯基)和名畫家倫勃朗都支持研經派的聚會。這些虔誠的信徒在聚會裡交流思想,對研經派的信仰發展產生了有力的影響。

自1640年以後,這個生氣勃勃的團體就飛快地擴展。在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呂伐登和其他城市,研經聚會相繼湧現。歷史學系教授安德魯·菲克斯指出,從1650年到1700年,「研經派……在17世紀的荷蘭成了一股有權有勢的宗教力量」。

研經派的信仰

研經派崇尚理性,主張實行寬容,講求言論自由,成員可以各持不同的信仰。即使如此,他們也憑著若干共同的信念團結起來。舉例說,研經派的成員無不重視個人研讀聖經的價值。研經團的一個成員寫道,每個團員都應該「親自查考聖經、認識上帝,不能假手於人」。他們果真這樣做。據19世紀的教會歷史家雅各布斯·范斯利所載,研經派的聖經知識比同期的宗教團體豐富得多。研經派善於運用聖經,連反對者也表示可讚可佩。

研經派越深入研究聖經,他們和主流教會在信仰上的分歧就越發擴大。關於他們的信仰,我們可以從17到20世紀的參考材料略知一二:

早期教會。1644年,研經派成員兼神學家亞當·博雷爾撰文說,在君士坦丁皇帝統治期間,早期教會捲入政治,違背了他們跟基督所立的契約,結果得不到聖靈的啟示。他接著又說,從那時起,謬誤的教義就不斷衍生,直到他的日子,仍然廣為流傳。

宗教改革。在16世紀,路德、加爾文和其他人一同發起宗教改革運動。他們提出的改革並不夠徹底。研經派的顯要成員加倫烏斯·亞伯拉罕斯醫生(1622年-1706年)指出,宗教改革弄巧成拙,各教派為此爭吵不休,甚至互相仇視。真正的改革應當激勵人去改變自己的心態,宗教改革並沒有達到這個目的。

教會和教士。國定教會貪污腐化,追名逐利,毫無神聖權威可言。凡是躬行實踐信仰的,都應該脫離這些教會,以免分擔教會的罪責。這樣做是再明智不過的。研經派認為,教士的職責跟聖經有抵觸,「對基督徒會眾的靈性福利有害無益」。

王國和樂園。丹尼爾·德布倫(1594年-1664年)是阿姆斯特丹研經聚會的創始成員。他撰文指出,基督的王國不是人民心靈裡的王國。為人師表的雅各布·奧斯滕斯是鹿特丹研經團的成員。他說古代的「族長指望上帝的應許在地上實現」。研經派也等候上帝的應許實現,到時地球將會變成樂園。

三位一體。研經派的一些顯要成員受了索齊尼派的信仰影響而擯棄三位一體的道理。c舉例說,丹尼爾·茨維克爾(1621年-1678年)寫道,不合情理的教義,例如三位一體等,通通是「難以置信、全無根據」的。1694年,研經派成員賴尼爾·羅萊烏所翻譯的聖經出版了。他把約翰福音1:1下半部譯成「道是個神」,揚棄了「道是上帝」這個傳統譯法。d

每週舉行聚會

在不同的城市,研經團的成員都不是信仰一致的;不過,他們的聚會形式卻大同小異。歷史家范斯利報導,研經團建立初期,成員很少預先準備聚會的內容。既然使徒保羅提到男子要熱心尋求「說預言」的恩賜,他們就認為,參加聚會的男子通通可以隨意對研經團講話。(哥林多前書14:1,3,26)結果,聚會往往延續到深夜,有的聽眾還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

後來,聚會漸漸變得有條有理。除了星期日以外,研經團還在平日晚上聚集起來。他們為全年的聚會編了一個節目表,列出每次聚會所討論的經文及講者姓名的首字母,好讓講者和會眾能夠預先為聚會做好準備。聚會以唱詩和禱告開始。講者首先向會眾闡述經文的意義,然後請在場的男子對剛才所討論的題目表達意見。另一個講者則說明怎樣把經文應用出來。聚會以禱告和唱詩結束。

在弗里斯蘭省的哈靈根鎮,研經團的成員想了一個新法子,使聚會能夠按原定時間進行。演講要是超過時限,講者就得繳付小額罰款。

全國大會

研經派認為,舉行大型集會是必需的。從1640年起,全國各地的研經團每年都在萊茵斯堡聚集兩次(在春天和夏天)。歷史家菲克斯寫道,在這些集會裡,研經派的成員「不但能夠互換意見、交流心得,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各地弟兄的信仰和活動」。

到訪的研經派成員,有的向村民租用客房,有的下榻研經派成員的宅第。這些大宅通常有30個房間,每天供應大鍋飯給六七十人吃。進過主餐,訪客可以到宅第的園林溜達溜達,觀賞一下「上帝的創作,細語交談,也可以獨自凝想」。

研經派的成員雖然不是全都覺得受浸是必要的,但有很多成員都受了浸。浸禮成了大型集會的特別節目。歷史家范斯利說,浸禮通常在星期六上午舉行。講者講解過基督徒為什麼要受浸以後,在場的聽眾就一同唱詩、一起禱告。講者接著請打算受浸的成人公開聲明自己的信仰,例如說:「我相信耶穌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兒子。」演講以禱告結束,全體聽眾走到浸禮池旁邊,看著男男女女跪在水池裡,水深及肩。施浸者徐徐把新信徒的頭往前推,沒入水裡。浸禮完畢,聽眾全部返回自己的座位,繼續聽大會的演講。

星期六下午5點,實際的聚會以簡短的讀經、唱詩和禱告開始。為了確保每個大會都有講者到場,鹿特丹、萊頓、阿姆斯特丹和北荷蘭省的研經團輪流派遣講者出席大會。星期日早上總是用來舉行聖餐。演講、禱告、唱詩之後,與會者就領食聖餐的餅和酒,男先女後。大會還安排了多個演講在星期日晚上發表。星期一上午,與會者齊集起來,聆聽最後的演講。范斯利指出,大會發表的演講,很多都有實用價值,講者常常強調躬行實踐比講解分析更為重要。

萊茵斯堡村很樂意做這些集會的東道主。18世紀一個觀察家寫道,來客湧進村裡參加大會,他們的高消費使村民收入大增。此外,每次大會結束後,研經派的成員都捐助萊茵斯堡的窮人。1787年,研經派停止舉行這些大型聚會,村民無疑感到惘然若失。此後,研經派就漸漸沒落了。原因是什麼?

他們為什麼消失蹤影

在17世紀末葉,研經派的成員彼此爭執起來。爭論點是:在宗教信仰上,理性發揮什麼作用。有些成員認為,人的理性比神的啟示更為重要,其他成員卻未敢苟同。這個爭論最後把研經派一分為二。直到雙方帶頭爭辯的人死後,研經派才復合為一。歷史家菲克斯評論,經過這次分裂,研經派「始終不能回復昔日的光景」。

在18世紀,基督新教對異己日趨寬容,這也是研經派沒落的一個原因。他們提倡的唯理主義和寬容立場,漸漸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以往由研經派獨自散布的一絲微光,已轉化為啟蒙運動的耀眼黎明」。到18世紀末葉,研經派的成員大多被門諾派和其他宗教團體吸收了。

研經派並不要求成員在想法上團結合一,結果可想而知:他們的主張見解就像成員數目那麼多。他們有自知之明,從沒有宣稱自己是團結一致,「想法相同」的,正如使徒保羅勸勉基督徒一樣。(哥林多前書1:10)與此同時,研經派卻指望,終有一天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例如想法一致,會在世上實現。

在研經派的日子,真知識尚未增多。(參閱但以理書12:4。)考慮到這件事實,當今有許多宗教團體都可以向他們借鑑學習。他們強調研讀聖經的必要,這點跟使徒保羅的勸告是一致的:「凡事都要驗明。」(帖撒羅尼迦前書5:21)由於親自研究聖經,雅各布斯·阿明尼烏和其他人得知,一些流傳已久的教義和習俗原來是毫無聖經根據的。他們一學到這些知識,就鼓起勇氣對國定教會提出異議。你也會採取同樣的立場嗎?

[腳注]

a 1610年,異見分子向荷蘭的統治者正式呈遞抗議書(申述反對理由的文件)。自此以後,他們就被人稱為抗議派。

b 由於聚會在萊茵斯堡舉行,研經派又稱為萊茵斯堡派。

c 見《儆醒!》1988年11月22日刊(英語版)19頁,「索齊尼派——他們為什麼擯棄三位一體的道理?」一文。

d 《主耶穌基督的新約》(Het Nieuwe Testament van onze Heer Jezus Christus),賴尼爾·羅萊烏醫生譯自希臘語。

[第24頁的圖片]

倫勃朗

[第26頁的圖片]

瓦爾蒙德村,研經派的發源地;弗利特運河,舉行浸禮的地點

[第23頁的圖片鳴謝]

Background: Courtesy of the American Bible Society Library, New York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