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徒行傳第8章注釋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
埃塞俄比亞 又譯「衣索比亞」,古埃及以南的一個國家。譯作「埃塞俄比亞」的希臘語詞(Ai·thi·o·piʹa,意思是「面部焦黑的人居住的地區」)是古希臘人對非洲一個地區(位於古埃及以南)的稱呼,相當於希伯來語地名「古實」,而古實的範圍主要包括現代埃及的最南部和現代的蘇丹。《七十子譯本》的譯者差不多總是用希臘語詞「埃塞俄比亞」來翻譯希伯來語詞「古實」。一個例子是以賽亞書11:11,經文列出了猶大國民被巴比倫征服後流放到的一些地方,其中就包括「古實」(《七十子譯本》譯作「埃塞俄比亞」)。因此,這個埃塞俄比亞內臣也許是在本國接觸到猶太人的,又或者他在埃及有機會跟猶太人來往,因為那裡也住著不少猶太人。
內臣 直譯「宦官」,希臘語是eu·nouʹkhos,其字面意思是「閹人」,也就是被閹割而失去生殖能力的男人。在古代中東和北非的宮廷,常有被閹割的男人奉派做不同的工作,特別是服侍王后和妃嬪。不過,這個詞不總是指閹人,後來也泛指在宮廷擔任各種官職的男人。跟這個希臘語詞類似,字面意思為「閹人」的希伯來語詞(sa·risʹ)也可以指宮廷裡的官員。例如,波提乏這個已婚的男人就被稱為「法老的內臣[直譯『宦官』]」。(創39:1)在使徒行傳的記載裡,經文用eu·nouʹkhos一詞來稱呼這個掌管女王財寶的埃塞俄比亞人時,看來用的就是「宮廷官員」這層意思。既然這個外族人剛「去過耶路撒冷崇拜上帝」,他顯然是個受過割禮並歸信了猶太教的人。此外,摩西法典規定閹人不得加入以色列的會眾(申23:1),可見他不可能是個被閹割的人。由於這個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歸信者顯然不算是外族人,所以第一個歸信基督教的外族人並不是他,而是沒有受過割禮的哥尼流。(徒10:1,44-48;關於「閹人」一詞的比喻意義,另見太19:12的注釋)
甘大基 「甘大基」不是人名,而是頭銜,就像「法老」「凱撒」一樣。古代作家,例如斯特拉博、老普林尼、優西比烏斯,都用這個頭銜稱呼在埃塞俄比亞擔任女王的人。老普林尼(約公元23~79年)曾經寫道:「城[麥羅埃,古代埃塞俄比亞的都城]裡的建築物寥寥可數。他們說這座城由一個稱為甘大基的女人統治,而許多年來每個繼承王位的女王都稱為甘大基。」(《博物誌》,第6卷,35章[186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