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處是吾家警醒!2002年 | 2月8日
-
-
何處是吾家
「20世紀已經結束,但流血事件、殘酷迫害仍然不絕,迫使許多人倉皇逃命。幾千萬人擠在難民營和臨時庇護所裡迎接千禧,深恐一旦回國,就有生命危險。」——比爾·弗雷利克,美國難民事務委員會成員。
雅各一直夢想,能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寧的地方,自己能上學念書,家裡的山羊又不會給炸彈炸死。
鎮上的人說,這樣的地方確實存在,但路途遙遠。雅各的父親也說,路途危險,有些人在半路上就餓死或渴死了。不過,後來鄰居中有人被殺,他的遺孀帶著兩個孩子離開,雅各也決定告別親友,孤身上路。
雅各沒有帶食物,也沒有帶衣服。離家頭一天,他什麼都不理,只管跑呀跑。一路上屍橫遍野。第二天,雅各碰見來自同一個鎮的人。她說,雅各可以跟她和其他朋友一起走,路上就有伴兒了。他們走了許多天,經過若干杳無人煙的村莊。有一次,他們不得不走過布雷區,結果同行中有人給炸死。路上要充飢,就吃樹葉。
十天後,同行的人當中有的餓死,也有的因精力枯竭而死。沒多久,他們又遇上空襲。不過,雅各到底越過了邊境,到達難民營。現在,他上學念書,就算聽到飛機的聲音也不再害怕,因為這些飛機載的都是糧食,不是炸彈。話雖如此,雅各仍然想家,也渴望回家跟親人團聚。
世上千千萬萬人有著跟雅各類似的經歷。他們不少都因為遭逢戰亂,身心受創,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過日子。正常的家庭生活,在他們看來遙不可及,終生流離漂泊、回不了家的人更多的是。世上可憐人多,而他們則是最可憐的一群。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把這些身無長物、流離失所的人分為兩類。第一類難民是,因害怕遭遇迫害或暴力威脅而逃離本國的人;他們的憂慮是有充分理據,絕非杞人憂天的。第二類難民是,因逃避戰火或其他致命危險而放棄家園,卻仍留在本國的人。a
沒有人能確定,到底有多少難民在臨時庇護所裡艱苦度日,或者有多少正無助地到處流浪,尋找安身之所。一些資料來源透露,世上可能有4000萬這樣的人,當中一半是兒童。這些人怎麼成為難民的呢?
大時代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難民問題變得又複雜又嚴重。戰後,若干大國瓦解,少數民族遭受迫害,結果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向其他國家尋求庇護。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禍更深,迫使更多人離開家園,遠走他方。1945年後,戰爭多發生於局部地區,但被戰禍波及、生活在槍林彈雨中的平民百姓,景況依然悲涼。
吉爾·勒舍爾於1993年出版了一本書,叫做《各國通力合作,化解難民危機》。他在書中說:「一般來說,有戰爭就有難民。可是,在20世紀發生的國際衝突,卻影響到受牽連國家內每一個人。」他也說:「敵友不再分明。一旦打起仗來,人人都要遭殃。於是,人人都急著逃亡,以免無辜送命。」
再者,許多現代衝突都是內戰,壯年男子和婦孺往往首當其衝。一些由根深蒂固的種族仇恨或宗教分歧引起的衝突,也看來沒完沒了。在非洲某個國家,一場內戰持續了18年,至今還沒結束,結果有400萬人逃到國內其他地方去,而逃到國外去的也不下數十萬人。
戰禍連年,生靈塗炭,要擺脫困境,惟一辦法就是遠走他方。《1997-1998年全球難民狀況》(英語)說:「難民離鄉背井,希望到其他國家去,不是出於個人選擇,或貪圖舒適方便,而是迫不得已。」不過,要獲准進入別的國家,可不是那麼容易。
在20世紀90年代,世上難民的總數從大約1700萬下降到1400萬。數目明顯下降,情況看來好轉了,事實卻不然。據估計,從1991年到2000年這十年間,被迫移居到本國其他地方去的人高達2500萬到3000萬。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基於種種原因,人逃亡到其他國家後,要獲得當地正式承認其難民身份,比以前困難了。例如,鄰近國家可能擔心難民大量湧入,應付不來,或害怕收容大量難民,會衝擊國內的經濟政治,因而不願意收容更多難民。終日活在恐懼之中的人,也可能沒足夠體力、糧食或金錢,長途跋涉地跨境求援,在別無選擇之下,只好逃到國內較安全的地方去。
經濟難民與日俱增
除了上述為逃命而流離失所的人,世上還有許多人因為家鄉貧困,渴望改善生活環境,於是鋌而走險。
2001年2月17日,一艘生了鏽的殘舊貨船在法國海岸擱淺了。船上有差不多一千人,當中有男有女,也有兒童。這些人空著肚子在海上接近一星期,每人付了2000美元船費,卻連目的地是哪裡也不知道。船一靠岸,船長船員就不知所終。幸好,這群人雖然飽受驚嚇,卻終於獲救,而法國政府也答應考慮給他們提供庇護。像他們一樣坐船偷渡的人,每年都多得不計其數。
這類經濟難民要面對諸多艱險,前頭又盡是未知之數,卻往往甘願忍受。他們千方百計要籌措旅費,只因為家鄉貧窮,暴力猖獗,或歧視和苛政等問題嚴重,叫生活毫無前景可言。
可是,這些一心要往外闖、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不少還沒如願以償,就已賠上性命。過去十年,大約3500人因為想從非洲偷渡到西班牙去,在橫渡直布羅陀海峽時遇溺或失蹤。約兩年前,58個中國人蛇(偷渡者)匿藏在貨車內從比利時進入英國,在貨車內窒息死去。坐著搖搖晃晃、盛載過重物品的貨車,要越過撒哈拉荒漠,因車子中途壞掉,結果死於缺水的人,更數不勝數。
話雖如此,經濟難民仍然有增無已。每年,有大約五十萬人偷渡到歐洲去,非法進入美國的也約有三十萬。早在1993年,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已估計,世上非法入境者的數目多達一億,當中超過三分之一在美國和歐洲住了下去。自那時以來,數目自然又大大增加了。
為了逃生也好,為了改善生活也好,許多難民最終都漂泊流離,找不著恆久的安身之所。離鄉背井換來的,往往是另一個殘酷現實。在下一篇文章,我們會仔細探討一些問題,以及問題成因。
[腳注]
a 這幾篇文章提到被迫捨棄家園的人,並不包括那些因為政府的農業計劃或發展計劃,例如建造水壩、採礦、伐木等,而被迫離家的人。這樣的人大約有九千萬到一億。
-
-
尋找容身之所警醒!2002年 | 2月8日
-
-
尋找容身之所
「家雖徒四壁,何處及吾家。」——約翰·霍華德·佩恩。
先是一場仗,一場打不完的仗。然後是旱災,一場狠狠的旱災。饑荒接踵而至。人們迫於無奈,只好放棄家園,往外尋找食物、水和工作。
成千上萬人來到邊防站。但近年來,鄰國已收容了一百萬個難民,不會再收容額外的了。邊防警察手持警棍把守著,絕不容任何人偷渡入境。
為什麼要遏止難民湧入呢?當地一位移民官直言不諱地說:「他們不交稅,又破壞道路,亂砍樹木,把水用光。不,我們再不會收容難民的了。」a
難民被拒諸門外,這樣的悲劇屢見不鮮。這些人離鄉背井,想找地方安頓下來,越來越困難了。最近,國際特赦組織一份報告說:「尋求庇護的人增加了,而各國則越發抗拒向人提供庇護。」
僥倖逃到難民營的,多少會感到好過一點。但難民營可不像家,情況更可能跟理想相去甚遠。
難民營的生活
一個非洲難民抱怨說:「不走的話,可能死於槍下。但在這裡[難民營],孩子就可能要餓死了。」這個絕望父親的話一點不假。許多難民營長期缺水缺糧,生活空間狹窄,衛生環境欠佳。一些發展中國家可能自顧不暇,難民忽然蜂擁而至,他們的支援自然有限。至於富裕國家,也有自身問題要應付面對,不一定願意扶助別國的難民。
1994年,兩百多萬人逃離非洲某個國家。若干地方草草建成難民營,供水有限,衛生不佳。結果,幾千人感染霍亂死去,疫病才受到控制。但這還不止。有些持械軍人竟混入難民當中,迅速操縱了救援物資,叫難民的景況雪上加霜。這種事情不止發生一次。聯合國一份報告說:「武裝分子混進難民當中,恐嚇、折磨難民,或強迫難民成為他們一分子,令難民的處境越發艱險。」
大量飢腸轆轆的難民湧入,本地人也難免受到影響。在非洲大湖區一帶,一些官員埋怨:「[難民]把我們的糧食儲備吃光。他們糟蹋我們的田地,殺我們的牲口,又破壞我們的自然保護區,引發饑荒,傳播疫病。……[難民]有人救濟,我們卻什麼也沒有。」
但是,最棘手的問題可能是,許多臨時難民營最終竟成了難民的永久居所。且舉個例。在中東某個國家,大約二十萬個難民擠在一個營裡,但這個營本來只供五萬人居住。一個難民嘆道:「我們還能到哪裡去呢?」這些難民在本國飽受煎熬。據估計,該國多達百分之95的人不是失業,就是就業不足。一位負責難民事務的官員說:「我真不知道,[他們]怎麼能熬得下去。」
難民營的生活聽起來固然不堪,但那些被迫留在本國的難民,情況則可能更糟糕。
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說:「毫無疑問,國內遷徙問題的嚴重、廣泛程度,問題的誘因,以及其對國際和平的影響,都促使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焦點。」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往往比難民更可憐,原因有下面幾個。
一般國際組織都不關心這類難民的福利,傳媒也很少留意到他們的苦況。本國政府可能正面對武裝衝突或類似問題,不願意或無法保護平民。逃命之際,一家人往往各散東西、骨肉分離。有些人只能徒步離去,結果還沒到達安全地方就死去了。
捨棄家園後,這些人多半向城市尋求庇護,在臨時搭蓋的房子或空置的建築物裡棲身。一些人則擠在臨時庇護所裡,冒著遭人欺凌襲擊之險。一般來說,這些人的死亡率比國內任何一類人都要高。
就算有人好意伸出援手,要紓緩難民困境,後果也可能適得其反。《2000年全球難民狀況》(英語)說:「在20世紀最後十年,人道組織在受戰火蹂躪國家中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以及努力緩解難民的苦況。可是,這十年也給我們上了寶貴一課。那就是,出於人道立場的援助容易受好戰分子操縱,結果倒過來鞏固了他們的勢力,讓他們繼續踐踏人權。這真是始料不及。此外,人道組織提供的救援物資也可能被用來支持戰爭,使戰爭持續下去。」
追尋理想
除了上述兩類難民之外,經濟難民也正與日俱增。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國貧富懸殊問題日趨嚴重,電視天天向窮人展示富裕國家的生活,以及到外地旅遊或過境都比前容易。內戰、種族或宗教分歧,也使人渴望移居他鄉,過較安定繁榮的生活。
有人(特別是有親戚在工業國家的人)成功移民,但有人一生卻因而毀了。要是落入犯罪分子手中,後果就更不堪設想。(請參閱附欄。)為了經濟理由而打算移民,真該三思後行。
1996年,一艘破舊漁船在地中海翻了,280人葬身大海。這些遇難者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每人付了6000到8000美元,期望偷渡到歐洲去。船沉沒前,他們已缺水缺糧多天,甚至曾遭虐待。是次「奔向繁榮之旅」竟成噩夢,以悲劇告終。
事實上,難民也好,偷渡者也好,都各有辛酸。為了逃避戰火,或擺脫貧窮迫害,他們捨棄家園,吃盡苦頭。這些事叫人不期然地想到,難民問題有解決的一天嗎?還是只會變本加厲而已?
[腳注]
a 上述情況發生於2001年3月亞洲某個國家,但非洲一些國家也曾出現類似問題。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人蛇境況堪憐
除了逃亡國外和留在本國的難民之外,世上還有差不多1500萬到3000萬個「非法移民」。這些人大部分都渴望擺脫貧窮歧視,或逃避迫害,於是鋌而走險,偷渡到外國去。
近年來,循合法途徑移民的機會減少了,結果偷渡活動應運而生。事實上,不少偷運人蛇的活動都由國際犯罪集團一手策劃,而且利潤豐厚;據調查人員估計,偷運人蛇的利潤每年高達120億美元,而犯罪集團幾乎不用承擔任何風險。聯合國副祕書長之一皮諾·阿拉基說,偷運人蛇是「世上擴張得最厲害的非法勾當」。
非法入境者完全不受法律保障,護照更往往被犯罪集團沒收。結果,部分偷渡者得長時間工作,當家庭傭工或打魚務農,而工資卻少得可憐。有些女子被迫當娼,一旦給警方抓住,多半就被遣返,落得身無分文。她們要是不肯就範,可能遭毒打或性侵犯。有時候,犯罪分子更以傷害故鄉親人來要挾他們。
犯罪集團常常以替人尋找高薪厚職來引君入甕。於是,貧困家庭可能把家中所有東西抵押,讓其中一人偷渡到美國或歐洲去。付不起旅費的,偷渡後就得以工資抵債;偷渡費可能高達四萬美元。結果,犯罪集團口中的「新生」,往往演變成奴隸般的非人生活。
[圖片]
西班牙的非法難民
[第9頁的附欄或圖片]
夢想幻滅
西妮一家住在東南亞山區一帶,以種植稻米為生。一天,有個女子跟西妮的父母說,可以替西妮在城裡找工作,工資有2000美元那麼多。在山區務農的人看來,工資這麼可觀,實在難以抗拒。但沒多久,西妮就發現自己身陷妓院,要贖身就得付8000美元才行。
西妮當時才15歲,自然無力還債。結果,她遭人毒打強姦,被迫就範。只要西妮一天能賣淫,她就一天受制於人。最可悲的是,許多這類妓女感染愛滋病後才得以重獲自由,最後死在家鄉。
在世上其他地方,類似情形也相當普遍。1999年,一份題名為《美國女人蛇》(英語)的報告估計,每年有70萬到200萬婦孺被偷運入境,當中許多被迫當娼。不管他們是被騙,還是被誘拐回來,賣淫都絕非出於自願。一個十來歲的東歐少女獲救後說:「我做夢也沒想過會這樣的。操縱我們的人簡直禽獸不如!」
部分不幸婦女原本住在難民營。她們聽說能到美國或歐洲去,有工做甚至賺點錢,自然躍躍欲試。為了改善生活,無數婦女落入圈套,結果淪為性奴。
[第10頁的附欄或圖片]
為經濟理由移民,務要三思
有鑑於許多犯罪集團都染指偷渡活動,人要合法地移民到發達國家去也不容易。如果人考慮移民,就該仔細衡量以下問題。
1.本國經濟真的這麼糟糕嗎?我們一家或其中一人真的非往外闖不可嗎?
2.為了支付旅費,我們得借多少錢?日後怎樣還債?
3.為了經濟寬裕點就骨肉分離,值得嗎?往外闖也不一定能改善生活。許多偷渡者發現,要在發達國家找份穩定工作根本是不可能的。
4.「外國工資高,社會福利多。」這樣的話可信嗎?聖經說:「缺乏經驗的,凡話都信;精明的人,步步留心。」——箴言14:15。
5.我怎麼可以確定,我們不會落入犯罪集團手中,受他們操控?
6.如果旅程真的由犯罪集團安排,妻兒日後就可能被迫當娼。我想過這個可能性嗎?
7.偷渡到外國去,不一定就能找著固定、有保障的工作,還可能被遣返回國,白花了旅費。我想清楚了嗎?
8.我真的想偷渡,或借助非法勢力到較富裕的國家去嗎?——馬太福音22:21;希伯來書13:18。
[第8,9頁的圖解或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難民及非法入境者採用的路線
大量難民滯留的地區
→ 偷渡者的主要路線
[鳴謝]
資料來源:《全球難民狀況》《全球偷渡危機》以及《1999年全球難民普查》。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7頁的圖片]
難民在等候重新安置
[鳴謝]
UN PHOTO 186226/M. Grafman
-
-
終有一天,人人安居警醒!2002年 | 2月8日
-
-
終有一天,人人安居
「難民問題涉及全球。要尋找解決辦法,就得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行。」——吉爾·勒舍爾,國際關係學教授。
一對年輕夫婦在夜色的掩護下悄然離去。由於事情關係到一家安危,縱使孩子年幼,一家之主仍不敢耽誤片刻。他聽聞本國的獨裁者正打算到鎮上來大開殺戒。一家大小好不容易走了百多英里,終於越過邊境,到達安全之地。
這個貧寒家庭後來廣為人知,因為幼童就是耶穌,年輕夫婦是約瑟和馬利亞。他們捨棄家園,絕非為了追求物質財富,而是為了逃命。逃命?不錯,當時的獨裁者一心要鏟除耶穌!
約瑟一家像許多難民一樣,待政治情勢好轉後就回國去了。不過,他們早前當機立斷,連夜逃亡,卻使耶穌性命得保。(馬太福音2:13-16)收容他們的國家埃及,一向樂於收容政治和經濟難民。許多年前,迦南發生嚴重饑荒,耶穌的祖先也曾向埃及尋求庇護。——創世記45:9-11。
安全卻不快樂
聖經時代以及現代例子都證明,要保全性命,有時候真的非逃亡外國不可。但話說回來,要放棄家園,委實叫人黯然神傷。不管居所怎麼簡陋,也往往是多年的心血所在;有些房子更可能是祖業,跟家族文化關係密切,或附帶其他土地。再者,逃亡時行李有限。不管人從前的生活怎樣,一旦離去,也會落得一貧如洗。
如果前景不明朗,看來餘生都要在難民營裡度過,當初逃出生天的感覺可能轉眼就蕩然無存。只要一天是難民,處境就絕不好受,如果無法融入當地社會,情況就更不堪了。沒有人不渴望落地生根,難民也一樣,但難民營絕非安家立業的好地方。人人都有安身之所,真的可能嗎?
遣返難民,一了百了?
在20世紀90年代,大約九百萬名難民終於回國去了。這當中,有人歡天喜地,盼望著回國後重建家園,有人卻純粹因為厭倦難民生涯而選擇回國。這些人在收容國裡吃盡苦頭,認為回國去縱使生活朝不保夕,也總比當難民好。
即使本國情況理想,難民一旦回國,一切又得重頭來過。《1997-1998年全球難民狀況》(英語)說:「每次離開,都要捨棄一切,像土地、工作、房子或牲口等。每次離開,難民都得再一次苦苦經營,建立新生。」一項以中非難民為對象的研究說,「有些難民逃亡時受到援助,遣返後的生活卻可能大不如前」。
可是,難民遭收容國強迫遣返,境況就更可悲了。他們回國後,生活會怎樣呢?聯合國一份報告說:「遭遣返的人,可能不得不生活在幾乎全無法紀的世界裡,當中盜竊暴力像家常便飯,退伍軍人四出搶掠,小型武器唾手可得。」環境這麼惡劣,難民遭遣返後,生活甚至連基本保障也沒有。
建設美好社會,人人樂業安居
沒弄清楚根本原因,強迫或勉強遣返難民,就只是治標不治本而已。1999年,前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緒方貞子說:「這十年,尤其是去年發生的事,都很清楚表明,要商討解決難民問題,就非涉及他們的安全不可。」
在世界各地,不少人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說:「某些國家因為內部問題或社區衝突而倒下來,叫平民百姓得不著任何保護。在別的地方,政府只顧打壓反對勢力,漠視人民福利,苛待少數族群。」
科菲·安南提到的戰爭、迫害和民族衝突,都是叫人缺乏安全感的根本原因。這些問題源於仇恨、偏見和不平,難以徹底解決。那是不是說,難民問題只會變本加厲,是人無能為力的呢?
如果任憑凡人解決問題,結果必定是這樣。可是,上帝在聖經裡應許,他會「平息戰爭,直到地極」。(詩篇46:9)上帝通過以賽亞先知預言,終有一天,人人「必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園中的果子。……他們不會白白勞碌,所生的孩子必不遭災受驚。因為他們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人的子孫,他們的後代也是這樣」。(以賽亞書65:21-23)情況這麼理想,難民問題當然會一了百了。但這是可能的嗎?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憲章的導言說:「既然戰爭始於人的思想,我們就得從人的思想著手,建造保衛和平的防禦工事。」人類的造物主當然知道人須要更新思想。以賽亞先知透露了人人能和睦共處的真正原因。他說:「在我的整個聖山上,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必遍滿大地,就像水彌漫海洋一樣。」——以賽亞書11:9。
耶和華見證人知道,人要是學習聖經,認識上帝,就能揚棄偏見,掃除仇恨。所以,他們在世界各地,甚至在戰禍連年的國家地區,倡導聖經教育,鼓勵人以愛相待,化解仇恨。見證人也樂意向難民伸出援手。
另一方面,耶和華見證人也明白,能徹底解決難民問題的,只有上帝委任的君王耶穌基督。耶穌很清楚仇恨暴力能對生活造成多大傷害。聖經向我們保證,耶穌會按正義審判卑微的人。(以賽亞書11:1-5)他在天上施行統治時,上帝的旨意會在地上實現,像在天上一樣。(馬太福音6:9,10)到時,世上不會再有難民,人人也都有安身立命之所。
[第12頁的附欄]
如何解決難民問題?
「要真正幫助難民,絕不僅是提供短期保護或援助而已。我們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是迫害、暴力還是衝突,然後對症下藥。我們也得承認,不管男女老幼,人人都有權過平靜安寧的生活,過有尊嚴的生活,而無需捨棄家園,往外求援。」——《2000年全球難民狀況》。
[第13頁的附欄或圖片]
上帝的王國會怎樣解決問題?
「曠野裡公正常在,果園內正義長存。正義的成果就是和平,正義的成效就是永恆的寧靜與安穩。我的子民必住在安寧的居所、安穩的住處、不受騷擾的安歇之地。」——以賽亞書32: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