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比喻和例子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
課題45
善用比喻和例子
運用比喻和例子,是很有力的教導方法,能深深地吸引聽者的注意,又能觸動感情、打動人心、激發思考、啟發良知。有時候,比喻和例子既能消除偏見,也能幫助記憶。你善於運用這種教導方法嗎?
先談談比喻。比喻能通過簡單的幾句話,就在人的腦海裡勾勒出生動鮮明的圖畫。只要比喻用得恰當,其中道理就能不言而喻。當然,施教的人如果稍加解釋,就會使要點更突出。聖經裡有不少例子,我們可以從中學習。
明喻和暗喻 明喻是比喻中較簡單的一種。假如你初學打比方,不妨先從明喻著手。明喻一般用「好像」或「比如」一類比喻詞來表示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類似關係。明喻強調不同事物的共通之處。聖經中有不少明喻,有些取材於受造萬物,比如動植物和天體;有些取材於世人的經歷。例如,詩篇1:3說,經常細讀上帝話語的人就「像一棵樹栽在水邊」,能按時結果、枝葉不枯。聖經也說,惡人「像獅子」,伺機抓住獵物。(詩篇10:9)耶和華應許亞伯拉罕,他的苗裔必增多,「有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創世記22:17)另外,上帝用比喻說,「腰帶怎樣緊貼人的腰間,我也怎樣使以色列全家和猶大全家緊貼我」,由此說明耶和華跟以色列國關係多麼親密。——耶利米書13:11。
暗喻也能讓人看出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共通點。可是,暗喻比明喻更有力。暗喻直接把本體說成是 喻體,順勢利用喻體的一些特點來強調本體的某些特徵。舉個例,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世界的光。」(馬太福音5:14)門徒雅各說「舌頭就是火」,顯示口不擇言確實害人不淺。(雅各書3:6)大衛歌頌耶和華,說:「你是我的山岩、我的城堡。」(詩篇31:3)恰當切題的暗喻通常不用多加解釋。暗喻一般簡潔利落,更能扣人心弦。因此,如果你希望聽的人把要點牢記在心,運用暗喻會比平鋪直敘更有效。
有些比喻所用的措辭比較誇張。可是,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使人誤解。耶穌曾巧妙地用這個方法跟人推理,叫人印象難忘。耶穌問道:「你為什麼留意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思量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馬太福音7:3)我們應該先掌握運用明喻和暗喻的技巧,然後才嘗試運用其他比較複雜的比喻方法。
運用例子 除了善用比喻之外,舉例說明也是教導的好方法。例子可以是虛構的故事,也可以是真實的事件。舉例時要有分寸,否則可能喧賓奪主。例子只該用來闡明重要的教訓。你要是處理得當,聽者就不會只記得故事,卻忘了教導的重點。
雖然例子不一定是真人真事,它們卻應該反映出人的心態和實際情況。有一次耶穌說,人尋回失去的羊,就會感到高興。他通過這個例子來說明,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悔過的罪人。(路加福音15:1-7)另一次,耶穌為了幫助一個人明白「愛人如己」這條律法的精神,說了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一個人遇劫受傷,路過的祭司和利未人都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是一個撒馬利亞人悉心照顧受傷的人。(路加福音10:30-37)只要你多注意身邊的人和事,細心觀察,就能學會善用例子了。
先知拿單奉派譴責大衛王時,首先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十分奏效,因為故事沒有使大衛覺得要為自己辯解。故事中的富翁有很多羊;另外有個窮人,只有一隻母羊羔,窮人對牠愛護備至。大衛既然當過牧羊人,自然明白那個窮人對羊羔的感情有多深厚。當大衛聽見富翁竟然強奪窮人的至愛時,不禁義憤填膺。就在這個時候,拿單向大衛王說:「你就是那個富翁!」大衛頓時心如刀割,深深痛悔。(撒母耳記下12:1-14)只要我們多多練習,就能善用例子作教導,哪怕是解釋敏感的問題,對方也會樂意接受。
事實上,聖經記載的真人真事,就是最有效的例子。耶穌說,「你們要記住羅得的妻子」,簡單的一句話,已經一針見血。(路加福音17:32)此外,耶穌預告他臨在的徵象時,拿「挪亞的日子」以古喻今。(馬太福音24:37-39)在希伯來書11章,使徒保羅舉出16個古代人物,作為忠信的榜樣。隨著你越來越熟悉聖經,你也能引述恰當的聖經事例來教導別人。——羅馬書15:4;哥林多前書10:11。
有時候,舉個現代的例子來解釋論點也有好處。可是,不要用任何未經證實、可能叫聽者感到尷尬,或者會引起不必要爭議的例子。此外,要記住,例子都是為了達成明確目的才引用的。不要細談枝節,以免本末倒置,令聽者抓不住要點。
別人能明白嗎? 無論你運用比喻還是例子,都應該有明確目的。你如果不說明提出比喻或例子的用意,聽的人能明白要點嗎?
耶穌稱門徒為「世界的光」,略提燈的用途,然後指出門徒負有什麼責任。(馬太福音5:15,16)說完尋回綿羊的比喻後,耶穌評論說,天上也會為一個悔改的罪人而喜樂。(路加福音15:7)另外,耶穌總結良善的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時,針對聽者的情況問了一個問題,然後直接提出勸勉。(路加福音10:36,37)另一次,耶穌講完了幾種土壤和毒麥的比喻後,卻沒有向群眾說明寓意,只向後來謙卑求教的人闡釋比喻的意思。(馬太福音13:1-30,36-43)耶穌死前三天,說了一個比喻,談到葡萄園的惡毒農戶。當時,耶穌沒有解釋比喻的含意,因為根本沒有必要解釋,正如聖經報導:「眾祭司長和法利賽派的人……看出耶穌在說他們。」(馬太福音21:33-45)由此可見,比喻是否需要解釋、需要解釋得多詳盡,主要看比喻的性質、對象以及你要達成什麼目的而定。
要掌握運用比喻和例子的技巧,是要花時間的。儘管這樣,你付出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經過精心設計和挑選的比喻既能啟發思想,又能觸動感情。這樣,你就能以更有力的方式傳達信息,效果遠勝於平鋪直敘!
-
-
比喻和例子適合聽者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
課題46
比喻和例子適合聽者
無論你選用什麼比喻和例子,切題十分重要。但比喻要發揮最大的效力,題材適合聽者也同樣重要。
聽者的背景跟比喻和例子的選材有什麼關係呢?耶穌用什麼事來打比方呢?耶穌無論對群眾還是對門徒說話,都沒有用以色列人所不熟悉的事做例子。例如,他沒有用埃及的宮廷生活或印度的宗教習俗來打比方。儘管這樣,耶穌的比喻卻不是只適用於一時一地的。舉例說,耶穌用補衣服、做買賣、失掉寶物以及出席婚宴等日常活動作為比喻的題材。由於他充分了解處於這些環境中的人有什麼心態和反應,所以他的話能引起共鳴。(馬可福音2:21;路加福音14:7-11;15:8,9;19:15-23)既然耶穌的傳道對象主要是以色列人,他最常運用當地人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來打比方。例如,他的比喻談到耕種、綿羊跟隨牧人的引領,以及用皮袋裝酒等。(馬可福音2:22;4:2-9;約翰福音10:1-5)此外,他也引用一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事件做例子,比如:人類受造、挪亞洪水、所多瑪和蛾摩拉城被滅和羅得妻子之死等。(馬太福音10:15;19:4-6;24:37-39;路加福音17:32)你像他一樣,根據聽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來選用適合他們的比喻和例子嗎?
如果你只是向一個或者幾個人說話,你應該用什麼比喻呢?你應該選用最適合這些人的比喻。有一次,耶穌在敘加城的雅各泉旁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作見證。當時,他運用「活水」「永遠不渴」「泉源」「不斷湧出水來,叫人得著永生」等一語雙關的詞語來打比方。這些話都跟婦人正在做的事有關。(約翰福音4:7-15)另一次,他對一些漁夫說話時,看見他們在清洗魚網,於是就地取材,用打魚做比喻。(路加福音5:2-11)在以上兩個場合,既然聽者生活在農業社會裡,耶穌本可以用農事為喻,但他刻意以聽者正在從事的活動作為比喻的題材。結果,聽者的心就更受打動了!你正努力效法耶穌的榜樣嗎?
耶穌奉差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綿羊那裡去」,而使徒保羅不單奉差向以色列人傳道,也向外邦人傳道。(馬太福音15:24;使徒行傳9:15)既然傳道的對象不同,保羅講話的方式有沒有相應地改變呢?有的。保羅給哥林多的基督徒寫信,提到賽跑、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以及凱旋隊伍,因為這些都是外邦人所熟悉的事物。——哥林多前書8:1-10;9:24,25;哥林多後書2:14-16。
你也跟耶穌和保羅一樣,仔細挑選適合聽者的比喻和例子嗎?你根據聽者的背景和日常活動來打比方嗎?誠然,今天的世界跟公元1世紀大不相同。一般人都可以從電視知道世界各地的新聞,所以外地的情況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既然這樣,引用外地的情況來打比方也無不可。然而要記得,最能引起共鳴的,往往是跟人有切身關係的事,例如住房、家庭、工作、飲食和當地天氣等。
如果你說完比喻後,不得不詳細解釋一番,這個比喻就可能不適合聽者了。這樣的比喻只會喧賓奪主,使本來要講解的重點變得模糊。結果,聽的人也許清楚記得比喻的內容,卻無法領略真正重要的聖經真理。
耶穌用日常生活中簡單的事物作為比喻的題材,沒有用高深複雜的比喻。他的話深入淺出,以小喻大。耶穌巧妙地把日常生活的事情跟聖經真理聯繫起來,讓人能夠領悟和銘記重要的屬靈教訓。在運用比喻和例子方面,耶穌立下了多麼優秀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