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斯拉洞悉聖經(下冊)
-
-
前往耶路撒冷 小群忠心的猶太人在所羅巴伯率領下從巴比倫獲釋回鄉。之後又過了六十九年,波斯王亞達薛西(長手君亞達薛西一世)於公元前468年允准以斯拉「一切所求的」,容許他回耶路撒冷恢復正確的崇拜。按照王的諭旨,凡願意跟以斯拉一同前往耶路撒冷的,都可以去。(拉7:1,6,12,13)
為什麼以斯拉日子的猶太人也要有堅強的信心,才會願意離開巴比倫?
因為在巴比倫,許多猶太人已變得家財豐厚,所以從物質的角度去看,耶路撒冷居民稀少,對他們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猶太人在所羅巴伯率領下返回耶路撒冷之後,起初情勢很好,但這種佳境看來沒能維持多久。評注家迪安·史丹利說:「耶路撒冷本身居民寡少。人們剛抵達時,看來有不少發展的機會,但不久就經營艱難了。……不論是由於這個地方本身的弱點,還是因為四周的民族對猶太人潛移默化造成的影響,耶路撒冷的城牆遲遲未能修復;被焚毀的城門洞開,還未重建;四周多石的山邊,仍有不少頹垣斷壁;聖殿雖已落成,卻設施不足,裝飾簡陋。」(《以斯拉與尼希米:他們的生活與時代》,喬治·羅林森著,倫敦,1890,21-22頁)因此,猶太人若返回耶路撒冷,就要蒙受不少損失,與親朋好友分離,放棄舒適安定的生活,要在艱難困苦甚至危險的情況下另起爐灶,更不用說還要長途跋涉,冒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們在途中可能會遇到許多仇視猶太人的阿拉伯部族和其他敵人。人必須對正確的宗教有熱忱,對耶和華有堅強的信心,並且有很大的勇氣,才會毅然踏上回鄉的路途。當時只有約莫1500個男子和他們的家人願意返回或能夠成行,也許總共有6000人左右。要帶領這批人,以斯拉的擔子絕不輕省,但以往豐富的人生經驗卻使他應付裕如。當然,最主要是他靠著耶和華的幫助,有力量應付一切。(拉7:10,28;8:1-14)
耶路撒冷的經濟情況不佳,隨同以斯拉回鄉的人也財力有限,但耶和華卻給他們所需的物質援助,感動亞達薛西王和他的七個策士自願捐出財物,讓回鄉的猶太人用來購買祭牲和穀祭澆祭用品。不但如此,王更授權給以斯拉,讓他把從巴比倫全省得到的相關捐款一併帶走;如有餘款,以斯拉和跟他一起的人可以自行決定怎樣使用。以斯拉要把聖殿的器皿全部帶到耶路撒冷去。如有需要,他可以從王家寶庫取得額外的款項。王通知河西所有司庫,以斯拉可以向他們索取某個數量的銀子、小麥、酒和油,鹽則可以任意取用,沒有限額;他們還要迅速響應以斯拉的請求。除此之外,以斯拉也有權委任裁判官和審判官。凡不遵行上帝律法或國王律法的人,以斯拉都要速速處罰,「或處死,或放逐,或罰款,或監禁」。(拉7:11-26)
以斯拉看出耶和華正指引事態發展,就馬上採取行動。他將以色列人召集到亞哈瓦河邊,花了三天時間視察民眾。他發覺民眾當中雖然有一些祭司,卻沒有非祭司的利未人,可是聖殿極需利未人供職。以斯拉表現出領導才能,當機立斷,派首領組成代表團去迦西斐雅見猶太人。當地的猶太人反應良好,派出38個利未人和220個殿役前去供職。加上這些人的家屬,隨同以斯拉回鄉的民眾增至逾7000人。(拉7:27,28;8:15-20)
以斯拉隨即宣告禁食,祈求上帝指引他們走上正路。以斯拉一行人攜帶著巨量財物,但他既已向王表示堅信耶和華會保護自己的僕人,就不願求王派軍隊護衛他們,免得辱沒耶和華的名。他向上帝禱告祈求之後,從祭司長當中挑出十二個人來,將以色列人所奉獻的財物仔細稱好,交給他們保管。按現代的價值,這批財物的總值超過4300萬美元。(拉8:21-30)
耶和華伸手保護以斯拉和跟他同行的人,使他們不致被「路上的仇敵」所傷,最後安全抵達耶路撒冷。(拉8:22)在聖殿任職的祭司和利未人都歡迎以斯拉,他就把帶來的金銀和器皿稱好交給他們。(拉8:31-34)
-
-
以斯拉記洞悉聖經(下冊)
-
-
以斯拉記
(Ezra,Book of)
這卷書報導耶和華怎樣實現應許,使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返回故土,在耶路撒冷復興正確的宗教。內容包括波斯王吩咐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已荒涼了70年)崇拜耶和華所頒下的詔書;記述了重建聖殿所經歷的重重障礙,卻終於大功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