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洞悉聖經(上冊)
-
-
(2)撒種的人(太13:3-8;可4:3-8;路8:5-8) 比喻本身沒有提供任何理解的線索,但馬太福音13:18-23,馬可福音4:14-20,路加福音8:11-15卻明明白白地解釋了比喻的含意。耶穌集中講解影響土壤(內心)的環境,以及可能妨礙種子(王國的話語)生長的因素。
當日撒種的方法有許多。一個常見的方法是撒種的人背著一個袋繫在腰上,袋裡盛著種子。另一些人則把外衣弄成兜兒的形狀,用來放種子。撒種的人會邊走邊用手撒播種子,並且趁烏鴉還沒有來把種子叼走就盡快掩埋種子。假如農夫在田間留下小路,沒有把泥土翻鬆,或者有種子落在路邊的硬地上,飛鳥就會來把種子吃掉。種子落在「岩石地」上,不僅是落在散布石頭的泥土上,而是像路加福音8:6所說的,落在「磐石」或隱藏的岩層上。磐石上的泥土少而又少,種子長出植物也會很快在太陽下枯萎。長了荊棘的泥土看來已經翻鬆,但沒有除淨雜草,因此長出荊棘,把新生的種子擠死了。比喻說,結出果實的種子,產量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這個數目是很合理的。撒種和各種土壤都是耶穌的聽眾熟悉的事。
(3)小麥中的毒麥(太13:24-30) 馬太福音13:36-43記載,耶穌親自解釋比喻,對比「小麥」(王國之子)和「毒麥」(惡者之子)。
在中東,仇敵在麥田撒下沒用的植物的種子,並不是什麼出奇的事。比喻所說撒在小麥當中的植物,一般相信是毒麥(學名Lolium temulentum)。這種植物的毒性普遍認為是來自種子裡的一種真菌。毒麥還沒成熟以前跟小麥很相似,但熟了以後就不難分辨。吃了毒麥的人會頭昏眼花,某些情況下甚至會死亡。毒麥和小麥的根很容易纏在一起,收割以前就算能分辨出來,勉強拔掉也會傷及小麥。
(4)芥籽(太13:31,32;可4:30-32;路13:18,19) 經文說,這個比喻的主題是「天上的王國」。正如其他經文顯示,這可以指跟王國有關的一些特點。按照這個理解,這個比喻強調兩件事:第一,接受王國信息的人,數目有令人驚訝的增長;第二,接受王國信息的人會得到保護。
芥籽是十分小的種子,可以用來指任何非常微小的東西。(路17:6)有些芥類植物完全成長的時候,確實可以有3米到4.5米(10英尺到15英尺)那麼高,枝子也很粗壯,就如耶穌說的「成了一棵樹」。同樣,公元33年五旬節基督徒會眾成立時,規模雖然很小,卻在1世紀迅速成長。到了現代,芥「樹」的枝子一直伸展,結果令人喜出望外。(賽60:22)
(5)酵(太13:33) 這個比喻的主題也是「天上的王國」。比喻說的「二十升」麵粉,原文的計量單位是三個saʹta(薩塔),也就是三細亞。相比之下,酵的分量不多,但只是一點酵也能對周圍的東西產生影響。這個比喻說明王國哪方面的特點呢?跟王國有關的屬靈增長就好比酵一樣,雖然過程常常是看不見的,卻不斷擴展,遍及各處。正如酵能使整個麵團發起來,宣揚王國的工作也促成屬靈的增長,不斷擴展,現在已經傳到「地極」。(徒1:8)
(6)埋藏的珍寶(太13:44) 耶穌這個比喻不是向群眾說的,而是向門徒說的。(太13:36)經文指出,這個比喻的主題是「天上的王國」,找著王國的人十分喜樂。找著的人要在生活上作出改變,先尋求上帝的王國,為王國放棄一切。
(7)尋找珍珠的商人(太13:45,46) 耶穌這個比喻是向門徒說的。耶穌把天上的王國比作上好的珍珠。這顆珍珠非常貴重,有一個人為了買這顆珍珠,就賣掉一切財物。
珍珠是在牡蠣或某些別的軟體動物貝殼內發現的珍寶。但不是所有珍珠都是「上好的」,有的也許泛黃而不是通透的白色,有的也許色澤黯淡,有的不夠渾圓。在古代中東,人們認為珍珠非常貴重,能擁有珍珠帶給人很大的喜悅。在這個比喻裡,商人正在尋找珍珠。他有眼光看出這顆珍珠價值非凡,甘願作出各樣繁瑣的安排變賣一切,好能把珍珠買下來。(參看路14:33;腓3:8)
(8)拖網(太13:47-50) 耶穌用這個比喻去形容把不適合天上王國的人分出來的工作。49節指出,「這個制度的末期」是預言應驗的重要關頭。
拖網用麻繩一類的繩子織成,使用時在水底拖行,收集各類的魚。耶穌有的門徒是漁夫,因此這個比喻非常適合他們。門徒清楚知道有些魚是不合用的,必須扔掉。按照摩西律法,無鰭無鱗的魚都是不潔的,是不可吃的。(利11:9-12;申14:9,10)
(9)不慈悲的奴隸(太18:23-35) 馬太福音18:21,22敘述了耶穌說這個比喻的前因,35節則說明比喻的應用。這個比喻強調,別人欠我們的,跟我們欠上帝的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這讓人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有罪的人,既然蒙上帝通過基督的犧牲赦免巨大的罪債,自然也該寬恕別人冒犯我們的微末小罪。
一個銀元(羅馬銀幣「第納流斯」)相當於一天的工資,因此比較小的那筆債(100銀元),大約等於一年工資的三分之一。比較大的那筆債(6000萬銀元=1萬他連得銀子)則要用幾千生的時間才能掙得足夠的工資還債。據約瑟夫斯說,當日猶地亞、以土邁、撒馬利亞這幾個地區加上某些城鎮一年上交的稅款才600他連得,加利利和比利阿合共才交200他連得的稅款。由此可見,奴隸欠王的債項多麼巨大。在35節,耶穌自己道出比喻所要表達的原則:「要是你們各人不從心裡寬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