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西洞悉聖經(上冊)
-
-
雖信心不足,仍委以重任 摩西對這個任務缺乏信心,於是拿口齒不伶俐做藉口。在此之前四十年,摩西曾自告奮勇要拯救以色列人,現在卻判若兩人。他再三推辭,最後更請耶和華改派別人。這令上帝大感不悅。然而,上帝並沒有改派別人,反而差摩西的哥哥亞倫做摩西的「口」,代他發言。摩西既然代表上帝,就可說是亞倫的「上帝」。看來,當摩西和亞倫跟以色列的長老會面,以及後來謁見法老時,上帝將訓示和命令告訴摩西,由摩西轉告亞倫,因此在法老(這個法老是摩西於40年前逃離埃及時的前任法老的繼承人)面前說話的,實際是亞倫。(出2:23;4:10-17)耶和華說,亞倫要代摩西發言。這話的意思是:摩西代上帝發言,所以受上帝指揮,照樣,亞倫應該受摩西指揮。耶和華也說,摩西要「在法老面前代表上帝」,意思就是:上帝會賜摩西力量和權威,勝過法老,因此摩西再也不用懼怕埃及的王。(出7:1,2)
摩西起初不願擔負拯救以色列人的重任,雖然為此曾受上帝責備,卻沒有失去執行這項任務的殊榮。摩西當時已80歲,但沒有拿年邁力衰做藉口推辭。四十年後,摩西120歲高齡時,仍然「眼睛沒有昏花,精力沒有衰退」。(申34:7)摩西在米甸的40年間,有很多時間沉思默想,看出自己以往犯了錯誤,不該妄圖獨力搭救希伯來同胞。他也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實在非常有限。既然他長時間沒有擔任公職,上帝突然委以重任,自然令他大感震驚,不知如何是好。
聖經說:「摩西處世為人比地上任何人都要謙和。」(民12:3)既然摩西性情謙和,就一定看出自己只是個凡人,有種種缺陷和弱點。他絕沒有自視為以色列戰無不克的領袖。他再三推辭,不是因為懼怕法老,而是因為深知自己能力有限。
-
-
摩西洞悉聖經(上冊)
-
-
面對法老得有勇氣和信心 惟獨憑著耶和華的力量以及聖靈的作用,摩西和亞倫才能完成他們前頭的艱巨任務。埃及是當時的世界霸權,試想想法老的宮廷是什麼氣派:被人視為神的法老不可一世地坐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裡,四周有謀臣、司令、軍官、衛兵和奴隸環繞,還有他們的宗教領袖魔法祭司。這些魔法祭司是摩西的主要敵手,是除了法老以外埃及國中勢力最大的人。這個強大陣容的目的是支持法老和他的埃及眾神。摩西和亞倫來見法老不是只此一次,而是許多次,每次法老的心都變得更為剛硬,因為他堅要將有利用價值的希伯來人操控在自己手中。事實上,摩西和亞倫宣布行將降下第八場災殃之後,法老把他們趕出去;第九場災殃結束之後,法老警告他們不可再見他的面,不然他們就會喪命。(出10:11,28)
由此可知摩西為什麼再三懇求耶和華給予力量和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摩西總是認真地執行耶和華的每一個命令。耶和華吩咐他對法老說的話,他從沒有去掉一個字。摩西的領導確實卓越不凡,到第十場災殃降下時,以色列人一致支持他,跟他通力合作。「凡耶和華吩咐摩西、亞倫的,他們所有人都照著做了。」(出12:50)摩西表現非凡的信心,確實是基督徒效法的好榜樣。使徒保羅論及摩西說:「他因有信心,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堅定不移,像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上帝。」(來11:27)
在第十場災殃降下之前,摩西有殊榮設立逾越節的安排。(出12:1-16)後來在紅海前,人民眼見自己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看來勢必被殺,於是再向摩西發怨言。但摩西表明自己是耶和華手下一個英明的領導。他表現莫大的信心,安慰以色列人,耶和華必定會把埃及追兵一舉殲滅。在這危難中,摩西或許曾大聲向耶和華求救,因為上帝對他說:「你怎麼不斷向我呼喊呢?」接著上帝吩咐摩西舉起他的杖,伸出去指著海,把海水分開。(出14:10-18)
-
-
摩西洞悉聖經(上冊)
-
-
稱職的居間人 摩西曾數次上何烈山,有兩次在山上待了四十晝夜。(出24:18;34:28)第一次上山之後,摩西下山時手裡拿著兩塊「上帝用指頭所寫的石版」,上面刻著十誡,即律法之約的基本條例。(出31:18;申4:13)頭一次上山,摩西就表明自己有能力做耶和華與以色列之間的居間人,有資格領導這個約莫三百多萬人的國族。摩西在山上時,耶和華告訴他,人民已拜起偶像來。耶和華對他說:「現在你暫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怒,滅盡他們。我要使你成為大國。」摩西的回答顯示,他認為使耶和華的名彰顯為聖是最重要的事。他的回答同時表明,他完全沒有私心,也不想謀取任何名譽。摩西沒有求上帝給他什麼,因為他所關心的,只是耶和華的聖名。之前不久,耶和華曾在紅海施行奇跡,大大顯揚自己的聖名。此外,摩西也很關注上帝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作的應許。耶和華接受了摩西的請求,沒有將以色列人消滅,可見耶和華認為摩西完全勝任居間人的工作,耶和華也尊重自己任命摩西為居間人的安排。「於是耶和華改變主意,不照他所說的降禍給他的子民。」意思就是說,形勢好轉了,耶和華不向以色列人發怒要滅盡他們了。(出32:7-14)
摩西熱心維護正確的崇拜,努力為上帝服務,他的熱忱從他下山後的行動足以見之。他一見人民拜偶像,狂歡作樂,就勃然大怒,立刻把石版從手中扔出摔碎,並呼籲擁護耶和華的人到他那裡去。利未子孫都聚集到摩西那裡,他就吩咐他們將拜偶像的人處死,結果有大約三千個男子被殺。然後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承認人民犯了大罪,並且懇求說:「現在求你赦免他們的罪……不然,就請從你所寫的冊上把我的名字抹去好了。」摩西以居間人的身份替人民求情,上帝並沒有感到不悅,只是說:「誰得罪我,我就把誰從我的冊上抹去。」(出32:19-33)
摩西多次在律法之約中代表耶和華的一方,吩咐人務要對上帝作衷誠、潔淨的崇拜,並對悖逆不忠的人執行刑罰。他也曾不止一次挺身為人民求情,使他們不致在耶和華手中遭受毀滅。(民12章;14:11-21;16:20-22,43-50;21:7;申9:18-20)
謙遜、溫和而不自私 摩西最關心的是耶和華的聖名和他子民的福利,絕沒有追求個人的名譽地位。有一次,耶和華的靈臨到營中某些人身上,他們就開始像先知一樣行事說話。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覺得,他們這樣做有損摩西的尊榮和權威,就想制止他們。但摩西回答說:「你為我而嫉妒嗎?不要這樣,但願耶和華的子民都是先知,耶和華也把聖靈降在他們身上!」(民11:24-29)
雖然摩西蒙耶和華重用,立為以色列國的領袖,他卻願意聽從別人的勸告。對國家有益的勸告,他就更樂於聽從。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不久,葉忒羅帶著摩西的妻兒來見他。葉忒羅留意到摩西日夜辛勞,處理人民的種種難題,以致精疲力竭,就提出明智的勸告,建議摩西有系統地把管理權下放,讓別人分擔責任,好減輕自己的擔子。摩西從善如流,同意葉忒羅的提議,將人民組成千人、百人、五十人和十人的分隊,每個分隊有一個首領裁決事端。惟獨複雜的案件才呈給摩西審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摩西向葉忒羅解釋自己的職責時,說:「[人民]一有案件就到我這裡來,我總得為他們雙方行審判,讓他們認識上帝的法令和律法。」由此可知,摩西看出自己有責任要按耶和華的法令而非他個人的想法去秉公斷案,也看出自己有責任要幫助人民認識和遵守上帝的律法。(出18:5-7,13-27)
摩西再三向人民指出,他們的真正領袖是耶和華而不是他。當人民為食物而發怨言時,摩西對他們說:「你們不是埋怨我們[摩西和亞倫],而是埋怨耶和華。」(出16:3,6-8)米利暗可能怕自己的地位會被摩西的妻子取代,感到嫉妒,就跟亞倫一起開始對摩西說些不敬的話,並批評起他的權威來。他們的批評是毫無理由的,因為聖經的記載說:「摩西處世為人比地上任何人都要謙和。」摩西看來不願為自己申辯,寧願默默忍受哥哥和姐姐的批評。但耶和華對米利暗和亞倫的挑釁卻大感不悅,因為他們的行動等同冒犯耶和華,於是插手干預,嚴懲米利暗。摩西深愛姐姐,就懇切地替她求情,呼喊說:「上帝啊,求求你!求你醫好她!」(民12:1-15)
敏於服從,耐心等候 摩西耐心地等候耶和華。雖然摩西被稱為「以色列的立法者」,但他明白律法不是他本人創立的。摩西從不專橫武斷,單憑自己的見識判案。碰到案件沒有先例可循,或他不知道該怎樣應用律法的規定,就把案件呈到耶和華面前,由上帝裁決。(利24:10-16,23;民15:32-36;27:1-11)摩西嚴格執行上帝的訓示,仔細督導有關建造聖幕、製造其中器皿、縫製祭司袍服的繁雜工作。聖經的記載說:「摩西就這樣做。凡耶和華吩咐他的,他都照著做了。」(出40:16;另見民17:11)聖經多次提及,「正如耶和華吩咐摩西的」,他們都照著做了。(出39:1,5,21,29,31,42;40:19,21,23,25,27,29)摩西遵囑而行,也使基督徒大大受益,因為使徒保羅指出,這些事其實都是「天上事物的象徵和影子」。(來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