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及,埃及人洞悉聖經(上冊)
-
-
「西克索時期」很多聖經評注家認為,約瑟和他父家是在所謂「西克索時期」進入埃及的。然而,正如梅里爾·昂格爾指出(《考古學與舊約》,1964,134頁):「可惜,[這段時期]是埃及歷史上最模糊不清的時期之一,對於西克索人征服埃及,人們的認識很不完整。」
有些學者認為,西克索人是在「第十三到第十七王朝」期間統治埃及的,共達二百年。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他們是在「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期間統治埃及的,達一個半世紀或僅僅一個世紀。有些人把「西克索」這個名稱譯為「作王的牧羊人」,另一些人則譯為「外國的統治者」。至於西克索人屬於什麼種族或國族,猜測就更多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包括:他們是來自高加索甚至中亞的印歐人,或是赫人、敘利亞-巴勒斯坦的統治者(迦南人或亞摩利人),也可能來自阿拉伯部落。
有些考古學家描述西克索人征服埃及的過程時這樣說:北方的遊牧部落駕馭著戰車,迅速橫掃巴勒斯坦和埃及。另一些人則認為,他們征服埃及的過程是一場漫長的戰役,也就是說,四處遷徙的遊牧或半遊牧民族可能一步步地逐漸取得對埃及的控制權;也可能通過發動政變,迅速取得國家政權。考古學家雅凱特·霍克斯在《古代世界》一書中(第5卷,1963,444頁)寫道:「人們不再認為西克索統治者……是來自亞洲遊牧部落的侵略者。西克索這個名稱看來指高地的統治者,他們是四處遷徙的閃米特族群,很早就以經商和別的和平理由來到埃及。」這個主張也許代表了現今的主流觀點,卻很難解釋為什麼那些「四處遷徙的族群」能夠佔領埃及地,尤其是在人們認為埃及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即此前的「第十二王朝」。
《美國百科全書》(1956,第14卷,595頁)指出:「關於他們[西克索人]的歷史,古代作家都曾提及,但惟一詳盡的記載,是曼內托那部失傳著作中一段不可靠的話,約瑟夫斯在駁斥阿比安的文章中引述了這段話。」約瑟夫斯所引述的,是曼內托關於西克索這名稱來源的一段話。約瑟夫斯聲稱,他逐字逐句引述曼內托的記載。值得注意是,他說曼內托把西克索人跟以色列人聯繫起來。約瑟夫斯看來同意西克索人就是以色列人的說法,卻強烈反對曼內托文章中的許多細節。約瑟夫斯看來認為,西克索的意思是「被俘的牧羊人」,而不是「作王的牧羊人」。據約瑟夫斯記載,曼內托說西克索人不用打仗就征服了埃及,摧毀了各城及「眾神的廟宇」,並大肆殺戮,造成巨大的破壞;又說西克索人在尼羅河三角洲定居下來。最後,埃及人反抗西克索人的統治,經過漫長而慘烈的戰鬥,48萬埃及人包圍他們的都城阿瓦利斯。奇怪的是,埃及人後來跟西克索人達成協議,容許他們安全地帶著家人和財物離開埃及。於是西克索人前往猶地亞,建造了耶路撒冷。(《駁斥阿比安》第1卷73-105節[14-16段];223-232節[25,26段])
跟約瑟夫斯同時代的著作,都在這些統治埃及的人的名字前面加上頭銜,例如「良善的神」、「瑞之子」或Hik-khoswet(西克斯威特,即「外國的統治者」)。「西克索人」這名稱顯然源自「西克斯威特」這頭銜。西克索人的統治結束後,埃及有文獻說西克索人是亞洲人。論到這個時期的埃及歷史,C.E.德弗里斯指出:「有些學者為了把世俗歷史跟聖經記載扯上關係,就試圖把西克索人被趕出埃及一事跟以色列人出埃及這件事混為一談。但由於年代不同,兩件事絕無關係。此外,別的因素也令這種假設站不住腳……西克索人的起源不能確定;他們來自亞洲某個地方,大部分人都有閃米特名字。」(《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G.布羅米利編,1982,第2卷,787頁)
約瑟給擢升到高位,執掌大權,以色列人自然因此得益。既然這件事是上帝促成的,人就無需再去追究以色列人曾受到善待的原因,例如提出「作王的牧羊人」曾善待以色列人。(創45:7-9)對於「西克索人」到底指什麼人,一般的看法實際上主要以曼內托的記載為根據,而他的記載可能只反映了一種錯誤的傳統見解。這個見解出自早期埃及人,他們試圖為以色列人僑居埃及期間所發生的事作出解釋。約瑟曾被提升到代理統治者的高位,這為埃及帶來深遠的影響。(創41:39-46;45:26)他推行改革,結果埃及人把土地以至自身都賣給了法老。(創47:13-20)從此,埃及人要把土地出產的百分之20用來納稅。(創47:21-26)以色列人在歌珊地住了215年,結果正如法老所說,無論是數目上還是力量上,以色列人都勝過埃及人。(出1:7-10,12,20)埃及遭遇十場災殃,不僅經濟受到重創,連埃及人的宗教和祭司的威望也受到沉重的打擊。(出10:7;11:1-3;12:12,13)埃及所有頭生的人畜都死去後,以色列人離開了埃及。然後,埃及的精銳軍隊在紅海被毀滅。(出12:2-38;14:1-28)這一切史實看來無法全盤抹去,埃及官方自然要作出某種解釋。
不要忘記,跟中東很多地區一樣,埃及的歷史記錄跟祭司息息相關,因為負責記錄歷史的書吏都受教於祭司。耶和華上帝降災打擊埃及和埃及人民,埃及的眾神竟無力阻止,一敗塗地。祭司對此作出解釋時,如果不編造某些誇張失實的故事去誤導民眾,那就極不尋常了。很多歷史記載(包括現代的歷史)都充斥著這類誤導民眾的謊言,嚴重歪曲事實。結果,被壓迫的人給說成施壓的人,無辜的受害者給說成危險殘暴的侵略者。如果約瑟夫斯真的很忠實地引述曼內托的記載(記載寫於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一千多年),那麼曼內托記載的,可能只是歷代埃及人所流傳的說法。聖經真實地記載了以色列人在埃及期間所發生的事,而埃及人的傳統說法雖含有真實記錄的一些基本元素,卻大多是歪曲的傳說。(見出埃及條下的「出埃及記真實可靠」)
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 聖經沒有說開始壓迫以色列人的法老叫什麼名字(出1:8-22),也沒有說摩西和亞倫去見的法老是誰,以及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哪個法老在位。(出2:23;5:1)埃及歷史完全沒有記述以色列人的事,要麼是故意遺漏,要麼是這些記載被銷毀了。因此,人們無法確定這些事發生在埃及歷史上哪個王朝,或哪個法老在位期間。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拉美西斯二世(「第十九王朝」)是壓迫以色列人的法老,因為聖經提到以色列人建造了比東和蘭塞這兩座城。(出1:11)據說,這兩座城是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建造的。梅里爾·昂格爾在《考古學與舊約》(149頁)一書中說:「可是,拉美西斯二世向來厚顏無恥,喜歡把前任君王的成就攬在自己身上。因此,這兩座城肯定只是由他重建或擴建而已。」事實上,早在約瑟的日子,「蘭塞」這個名字已用來指一整片地區了。(創47:11)
位於阿布辛拜勒的巨型雕像,全都是榮耀拉美西斯二世的
上帝通過摩西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奴役之家」和「鐵爐」,聖經執筆者一直用這兩個稱呼來指埃及。(出13:3;申4:20;耶11:4;彌6:4)
-
-
埃及,埃及人洞悉聖經(上冊)
-
-
對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僑居埃及的那段日子是不可磨滅的記憶;聖經也經常提到,他們從埃及的奴役下得到釋放這件事證明耶和華是真神。(出19:4;利22:32,33;申4:32-36;王下17:36;來11:23-29)聖經因此這樣說:「你還沒有從埃及地出來,我就是耶和華你的上帝。」(何13:4;另見利11:45)事實上,在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擺脫巴比倫的奴役之前,沒有任何一件事比以色列人出埃及這件事更大;而以色列人從巴比倫獲釋,則進一步證明耶和華的拯救大能。(耶16:14,15)上帝吩咐把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經歷寫進他所賜的律法(出20:2,3;申5:12-15),作為以色列人守逾越節的依據(出12:1-27;申16:1-3),同時提醒他們要善待僑居的人(出22:21;利19:33,34)和賣身為奴的窮人(利25:39-43,55;申15:12-15)。出埃及的經歷也成為利未部族蒙揀選的合法依據,他們要成聖歸耶和華所有,在聖所服務。(民3:11-13)由於以色列人曾僑居埃及,埃及人只要符合律法規定的條件,就可以加入以色列會眾。(申23:7,8)迦南各國和鄰近各族聽到上帝施展大能打擊埃及,都膽戰心驚,結果,以色列人得以逐個征服他們。(出18:1,10,11;申7:17-20;書2:10,11;9:9)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人們仍然記得上帝怎樣打擊埃及。(撒上4:7,8)以色列舉國上下,世世代代都唱詩讚頌上帝的拯救偉舉。(詩78:43-51;詩105和106篇;136: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