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贖罪洞悉聖經(下冊)
-
-
贖罪
(Atonement)
在聖經裡,「贖罪」一詞的意思是把罪遮蓋起來。在《希伯來語經卷》,尤其在利未記和民數記,跟贖罪有關的詞語十分常見。譯做「贖罪」的希伯來語是ka·pharʹ(卡法),本義很可能是「遮蓋」,也有人認為是「抹掉」的意思。
人為什麼需要贖罪 人天生就是罪人,所以需要贖罪(王上8:46;詩51:5;傳7:20;羅3:23);而且贖罪本來是人的責任,不是上帝的責任。(申32:4,5)亞當失去完美的身心和永生的希望,把罪和死亡傳給了後代(羅5:12),因此他的子子孫孫彷彿都被定了死罪。根據耶和華後來加進摩西律法的一條法則,即「以命償命」,人想要復得永生的希望,贖回亞當所失去的,就必須付出一個完全對等或對應的贖價。(申19:21)
在聖經裡,「贖罪」一詞的基本概念是「遮蓋」或「交換」,而用作「遮蓋」的東西必須跟被遮蓋的東西一模一樣。一件東西要能抵償或彌補另一件失去的東西,兩件東西就必須完全相同或相等才行,即一物必須恰好能完全遮蓋另一物,不多也不少。對不完美的人來說,要提供一個能遮罪或贖罪的代價,讓人復得完美的生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詩49:7,8)想要贖回亞當失去的東西,就必須有一個贖罪的祭物,而這個祭物的價值必須跟一個完美的人擁有的生命完全對等才行。
耶和華上帝為以色列人定下的贖罪規定,其實預示一個更偉大的贖罪安排。對於要用什麼方法把人類遺傳得來的罪遮蓋起來,為人贖罪,使人擺脫罪所帶來的刑罰——死亡,只有耶和華(而不是任何人)可以決定並向人透露出來,因此一切功勞都應該歸於他。
贖罪的祭物 按照上帝的規定,以色列人必須為自己的罪獻上贖罪祭。(出29:36;利4:20)每年一度的贖罪日是一年當中的重要節期。這一天,以色列的大祭司要獻上不同的祭牲,為自己、利未人以及其他非祭司的部族贖罪。(利16章)獻在壇上的祭牲都必須毫無殘疾或瑕疵,以此預示將來的實體也必須是完美無瑕的。另外,既然祭牲要被宰殺,要付出生命和流血才能贖罪,可見贖罪的代價是很高的。(利17:11)以色列人要獻上贖罪祭,以及每年贖罪日的種種特色,無疑使他們深深意識到自己實在有罪,很需要一個能完全除罪的安排。但動物低於人,受人管轄,因此動物祭牲斷不能徹底為人贖罪。(創1:28;詩8:4-8;來10:1-4;見贖罪日;祭,祭物)
耶穌基督是真正的贖罪祭 《希臘語經卷》清楚表明,人必須靠著耶穌基督才能把自己的罪完全除去。事實上,摩西律法中的許多安排或「影子」所預表的就是耶穌,各種動物祭牲也同樣指向他。耶穌是個完美無罪的人,因此他犧牲的生命可以為亞當的後代贖罪,拯救他們脫離罪和死的奴役。(林後5:21)基督「只獻了一次祭,就永遠贖罪」(來10:12),他是「上帝的綿羊羔,是除掉世人的罪的」。(約1:29,36;林前5:7;啟5:12;13:8;另見賽53:7)不流血,罪就不會得蒙寬恕(來9:22);基督徒只要在光裡行事,就可以確信上帝的兒子耶穌的血必能「除淨[他們]的一切罪」。(約一1:7;來9:13,14;啟1:5)
耶穌獻出的完美生命,就是古代的贖罪祭所預表的實體。耶穌所獻的生命十分寶貴,能救贖人類脫離罪和死亡。(多2:13,14;來2:9)基督親口說過:「人子來,也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並且獻出生命,作為許多人的贖價[希臘語lyʹtron利特龍]。」(可10:45;見贖價)耶穌是個完美無罪的人,跟犯罪前的亞當完全對等,因此他為人類獻出生命,正好能贖回罪人亞當所失去的生命。(提前2:5,6;弗1:7)
再次跟上帝和好 耶和華絕不認可罪惡,因此人犯罪以後,就跟上帝隔絕了。人想跟造物主重修舊好,只有一個方法:使罪完全被「遮蓋」,也就是贖罪。(賽59:2;哈1:13;弗2:3)通過完美的人耶穌基督,耶和華上帝使有罪的人可以跟他和好。因此使徒保羅說:「不但這樣,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以上帝為樂,現在也藉著他跟上帝和好了。」(羅5:11;見和好)人想要蒙耶和華悅納,就得接受上帝通過耶穌基督所作的安排,跟上帝和好。惟獨憑著這個方法,人才能像亞當犯罪前那樣跟上帝有和諧的關係。上帝讓人有機會跟他和好,顯出了多大的愛心。(羅5:6-10)
求恩祭合乎公正的原則 然而,公正的原則是必須貫徹的。亞當因為犯罪,失去了他受造時所擁有的完美生命,也使自己和後代一同被上帝定罪。上帝一貫行事公正,堅守正義的原則,因此他必須按照自己所定的律法,對亞當這個叛徒執行刑罰。不過,由於深愛人類,上帝決定根據「替代」的概念另作安排,一方面讓公正的原則得以貫徹,另一方面又能在不違反公正的前提下,赦免亞當後代中衷誠悔改的人,讓他們跟自己和好。(西1:19-23)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耶和華「差他的兒子來,成了求恩的祭牲為我們除罪」。(約一4:10;來2:17)求恩就是懇求開恩的意思。根據耶穌所獻的求恩祭,上帝就有理由網開一面,發慈悲恩待人,不把他們定罪了。對屬靈的以色列人以及其他願意接受上帝恩典的人來說,這個求恩祭把他們的罪名以至死亡的刑罰都一筆勾銷了。(約一2:1,2;羅6:23)
在某些談及贖罪的經文裡,「替代」這個概念十分明顯。例如保羅指出,「基督照聖經所說的,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15:3),又說:「基督既替我們成了受咒詛的,就救贖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說:『凡掛在木柱上的人,都是被咒詛的』」(加3:13;申21:23)。彼得說:「他在木柱上親身擔負了我們的罪,好叫我們與罪隔絕,可以按正義而活。『因他所受的創傷,你們就得蒙醫治』」(彼前2:24;賽53:5),又說:「連基督也只一次為人的罪而死,一個義人替代眾多不義的人,好把你們領到上帝那裡」(彼前3:18)。
懷著信心回應仁愛的安排 上帝作出安排,要徹底除去人類從遺傳得來的罪,上帝和基督的大愛由此顯露無遺。(約3:16;羅8:32;約一3:16)可是,人想要從這個安排得益,就必須衷誠悔改,顯出信心才行。古時一些猶大國的人沒有本著正確的心態獻祭,結果他們的祭物不蒙耶和華悅納。(賽1:10-17)上帝差基督降世,要他「成為求恩的祭牲,造福對他的血有信心的人」。(羅3:21-26)凡是懷著信心接受上帝通過耶穌基督所作的贖罪安排的人,都必得救;拒絕接受的必不能得救。(徒4:12)此外,任何人「確切認識真理以後,如果還故意慣常犯罪,就再沒有贖罪的祭物了,只有惶恐地等候判決」。(來10:26-31)
-
-
贖罪日洞悉聖經(下冊)
-
-
贖罪日
(Atonement Day)
贖罪日(希伯來語yohm hak·kip·pu·rimʹ「永·哈基普林」,意即「遮蓋的日子」)是個懇求赦罪的日子。以色列人在聖曆七月十日,即提斯利月十日行贖罪禮。(提斯利月相當於公曆9-10月之間。)在這一天,以色列的大祭司要獻上祭牲為自己、為其他利未人及為人民贖罪,也要為聖幕(後來是聖殿)行贖罪禮,使聖所脫離罪的污穢。
贖罪日是個舉行聖會和禁食的日子,人民要在這一天「克己守戒」。這是摩西律法規定的惟一禁食日。贖罪日也同時是安息日,人在這一天不可做任何工作。(利16:29-31;23:26-32;民29:7;徒27:9)
每年只有一天(在贖罪日那天),大祭司可以進入聖幕或聖殿的至聖所。(來9:7;利16:2,12,14,15)禧年總是以贖罪日作為開始的。(利25:9)
公元前16世紀,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島的曠野流浪,上帝為他們設立了贖罪日。當時摩西的兄長亞倫是以色列的大祭司,上帝指示他該怎樣行贖罪禮,以色列人必須在以後的贖罪日謹守遵從。想像一下那天發生的事,有助於我們明白贖罪日對以色列人的意義。贖罪日無疑使以色列人更深深地意識到自己是罪人,需要上帝救贖,也使他們更加體會耶和華的慈悲,作出安排去遮蓋他們在過去一年所犯的罪。
贖罪日的特色 在贖罪日,亞倫進入聖所的時候,要拿一頭公牛犢做贖罪祭,一隻公綿羊做全燒祭。(利16:3)他要脫下平時所穿的祭司袍服,用水洗身,然後穿上細麻聖服。(利16:4)大祭司要從以色列會眾中拿兩隻公山羊羔來,兩隻山羊都必須是健全無疵的,而且要在這方面盡可能相似。(利16:5,7)大祭司要為兩隻山羊抽籤,好決定哪一隻獻給耶和華做贖罪祭,哪一隻放到曠野去「歸於阿撒瀉勒」,藉此將人民在過去一年所犯的罪帶走。(利16:8,9;對照14:1-7;見阿撒瀉勒)然後大祭司要獻上一頭公牛做贖罪祭,為自己和家人贖罪。祭司的家人無疑包括所有利未人,因為他一家出自利未部族。(利16:6,11)之後,大祭司要拿芬芳的香末及從壇上用火盤盛滿燒紅的火炭,帶進帷幔內,進入至聖所。聖諭櫃就放在這個內室,用純金做的櫃蓋上有兩個用金子做的基路伯天使像。在這個內室,大祭司要用火燒香,使香的煙雲繚繞,籠罩聖諭櫃蓋。(利16:12,13;出25:17-22)亞倫這樣做是要讓自己可以再次進入至聖所而不致滅亡。
亞倫從至聖所出來,要拿些公牛的血帶進內室,用指頭把血灑在約櫃蓋前朝東的地方,一連七次,為祭司團贖罪。(利16:14)這樣,祭司們就潔淨了,能夠做耶和華和人民之間的居間人。
大祭司要把抽籤「歸於耶和華」的山羊獻做贖罪祭,為人民贖罪(利16:8-10),然後把「歸於耶和華」的山羊的血帶進至聖所,為非祭司部族的以色列十二部族贖罪。大祭司把羊血帶進帷幔內,像灑公牛的血一樣,「對著約櫃的蓋,把血灑在櫃蓋前」。(利16:15)
亞倫也要照樣為聖所和會幕行贖罪禮。他要拿公牛的血和「歸於耶和華」的山羊的血,抹在全燒祭壇四周的角上,為壇行贖罪禮。他又要「用指頭蘸血,一連七次灑在壇上,使壇潔淨成聖,脫離以色列人的污穢」。(利16:16-20)
之後,大祭司要把抽籤「歸於阿撒瀉勒」的山羊獻上。他要用雙手按在山羊的頭上,承認「以色列人的一切罪過和一切悖逆的罪」,把這一切都歸在山羊的頭上,然後差「一個準備妥當的人,親手把山羊放到曠野去」。這樣,山羊就擔當以色列人的一切罪過,把罪過帶到荒漠裡,在那裡消失。(利16:20-22)事後,把山羊放走的人要洗淨衣服,用水洗身,才可以再次進營。(利16:26)
亞倫要進會幕,脫去細麻聖服,用水洗身,穿上平時的祭司袍服,然後獻上自己的全燒祭和人民的全燒祭(所用的祭牲,是利未記16:3,5提及的公綿羊),為自己和人民贖罪,又把贖罪祭牲的脂肪燒在壇上,使煙氣上騰。(利16:23-25)凡祭牲的脂肪,以色列人都不可以吃,耶和華上帝指定歸於自己。(利3:16,17;4:31)至於贖罪祭牲,即公牛和山羊的屍體,要從聖幕的院子移到營外,用火燒掉。燒的人要洗淨衣服,用水洗身,才可以進營。(利16:27,28)民數記29:7-11記載,當天要一同獻上的,還有別的祭。
不再有義務守 雖然猶太教的人仍然恪守贖罪日,但所用的儀式已跟上帝原本規定的大為不同了。他們沒有聖所,沒有祭壇,又沒有約櫃;他們既沒有獻上公牛和山羊為祭,也沒有利未部族的祭司行贖罪禮。基督徒卻明白,耶和華的現代僕人已不再有義務守贖罪日了。(羅6:14;來7:18,19;弗2:11-16)另外,自從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毀以來,再沒有任何真正屬於利未部族的祭司供職,現在也無法確定什麼人有資格擔任祭司。論到利未人,《美國百科全書》(1956,第17卷,294頁)說:「聖殿被毀,猶太人被驅散之後,利未人就從歷史上消失了。他們已融入流離轉徙到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俘虜中。」
實體已經出現 像摩西律法的其他規定一樣,每年一次按規定守的贖罪日,其實預表一些意義更重大的事物。只要根據使徒保羅受上帝啟示寫下的話語仔細查考贖罪日的安排,就可以看出,以色列的大祭司和行贖罪禮所用的祭牲,其實預表耶穌基督和他救贖人類的安排。使徒保羅在寫給希伯來人的信中指出,耶穌基督是以色列大祭司所預表的實體,是更大的大祭司。(來5:4-10)使徒保羅也指出,大祭司一年一度帶著祭牲的血進入至聖所,預示耶穌基督帶著自己的血到天上去,為所有對他的犧牲表現信心的人贖罪。當然,耶穌既是無罪的,就不必像以色列的大祭司那樣,需要為自己的罪獻上祭牲。(來9:11,12,24-28)
亞倫為祭司和其他利未人獻上公牛做贖罪祭,把血灑在至聖所裡。(利16:11,14)同樣,基督降世為人,將自己的血的價值帶到天上獻給上帝,造福那些跟他一起做祭司和君王的人。(啟14:1-4;20:6)「歸於耶和華」的山羊也被獻做祭牲,羊血被灑在至聖所的約櫃前,為非祭司部族的以色列民造福。(利16:15)同樣,耶穌基督一次的流血犧牲,就不但使擔任祭司的屬靈以色列受益,也讓全人類得益不淺。在贖罪日,以色列人要用兩隻山羊,因為一隻山羊不能既被獻做祭牲,又同時將以色列人的罪帶走。兩隻山羊被視為一個贖罪祭(利16:5),兩隻受到同等的對待,直到祭司抽籤決定牠們的不同用途,可見兩隻山羊同屬一個象徵:耶穌基督不但犧牲生命作祭牲,也將他流血犧牲要救贖的人的罪帶走。
使徒保羅指出,公牛和山羊的血並不能真正為人除罪,但上帝為耶穌預備了身體(耶穌受浸時表明自己甘願犧牲這個身體作祭牲)。憑著上帝的旨意,基督的門徒「靠著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成聖了」。(來10:1-10)使徒保羅還指出,在贖罪日獻上的祭牲,公牛和山羊的屍體,最後要在以色列營外燒掉;同樣,基督也在耶路撒冷的城門外受苦,被人釘在柱上。(來13:11,12)
猶太人的贖罪日雖然不能永遠徹底除去以色列人的罪,但這個一年一度要守的日子的種種特色卻有象徵意義,預示耶穌基督(基督徒所承認的大祭司)犧牲生命為人贖罪的一切安排。(來3:1;見贖罪;贖價)
-
-
贖價洞悉聖經(下冊)
-
-
為了滿足公正的要求,並為了讓以色列人跟他和好,耶和華在律法之約中定下種種關於獻祭贖罪的安排。需要贖罪的包括祭司和利未人(出29:33-37;利16:6,11);個別的人和整個以色列國(利1:4;4:20,26,31,35);連祭壇和聖幕也要行贖罪禮,因為接觸這些聖物的都是有罪的人。(利16:16-20)這些安排的意思是用祭牲的性命來抵償罪人的性命,用祭牲在上帝的祭壇上流出的血,在有限的程度上贖罪。(利17:11;另見來9:13,14;10:1-4)因此,「贖罪日[yohm hak·kip·pu·rimʹ永·哈基普林]」也大可以稱為「付出各種贖價的日子」。(利23:26-28)以色列人要得蒙正義的上帝悅納,他們的崇拜要得蒙上帝認可,就必須按規定獻祭。
律法中關於牛撞死人的條例,正好說明贖價是個怎樣的概念。根據摩西律法,牛主要是明知自己的牛好鬥好撞,卻不好好看管,結果鬧出人命,那麼牛主就要處死,用自己的命去抵償受害人的命。不過,審判官若考慮到牛主並非故意或親手殺人,也可以酌情定下「贖價[『科費』]」,要牛主全數交付。這樣,牛主交付的贖金就替代了他的性命,好抵償受害人所失去的性命。(出21:28-32;另見申19:21)可是,誰要是故意殺人,則任何贖價都不能替他抵罪,他只能用自己的性命做抵償。(民35:31-33)也許由於人口普查所數點的是人(或生命),因此在普查期間,凡年滿二十歲的男丁都要把贖價(「科費」)獻給耶和華,為自己的生命贖罪。無論貧富,贖價一律定為五克半銀子(半舍客勒,1.1美元)。(出30:11-16)
另外,不公正的事既觸怒上帝也觸怒人,所以贖價的另一個作用是平息怒氣。(參看耶18:23;在創32:20裡「卡法」譯做「平息……怒氣」)做丈夫的知道妻子跟人通姦,就「什麼贖價[『科費』]」都不能平息他對姦夫的怒氣了。(箴6:35)「科費」也指賄款,形容本應 主持公道的人收受「賄賂」,眼睛彷彿被遮蓋,結果對過犯視而不見。(撒上12:3;摩5:12)
救贖或釋放 希伯來語動詞pa·dhahʹ(帕達)的意思是「救贖」,相關名詞pidh·yohnʹ(皮德永)指救贖的代價。(出21:30)顯然,這兩個詞的重點都在於付出贖價後使人獲得釋放,跟「卡法」不一樣。「卡法」的重點在於贖價本身的素質 或內涵,以及在滿足公正的要求方面所發揮的功效。人獲得釋放或救贖(希伯來語pa·dhahʹ帕達),可以指脫離奴役(利19:20;申7:8)、苦難或壓迫(撒下4:9;伯6:23;詩55:18)、死亡和墳墓(伯33:28;詩49:15)。聖經常用「救贖」一詞來形容耶和華怎樣搭救以色列人,比如把他們從埃及救出來,使他們成為他「獨自擁有的產業」(申9:26;詩78:42),以及許多世紀以後,上帝救贖他們脫離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手,不再流落異鄉(賽35:10;51:11;耶31:11,12;亞10:8-10)。在以上事例中,救贖都涉及某種代價,某種交換。上帝將以色列人從埃及救贖出來時,就向埃及人索取了代價。可以說,以色列人是耶和華的「長子」;上帝警告法老,他要是不肯放以色列人走,就要為此付出代價,包括法老的長子和埃及地一切頭生人畜的性命。(出4:21-23;11:4-8)類似地,耶和華為了回報波斯王居魯士推翻巴比倫並釋放被擄的猶太人,就「把埃及交出來做[他子民]的贖價[『科費』的一個詞形],又用埃塞俄比亞和西巴」代替以色列人。後來,波斯帝國成功攻佔這些地區,別的民族果然被用來「換取」了以色列人的性命。(賽43:1-4)上述所有涉及替代或交換的事例,跟上帝啟示人寫下的一個通則完全一致:「惡人是贖回義人的代價[『科費』],詭詐人是正直人的替身。」(箴21:18)
另一個跟救贖有關的希伯來語是ga·ʼalʹ(加阿),主要包含了收回、復得或購回的意思。(耶32:7,8)在何西阿書13:14,「加阿」和「帕達」被用作同義詞,可見兩者的詞義很相近。經文說:「我要救贖[『帕達』的一個詞形]他們脫離墳墓的魔掌,解救[『加阿』的一個詞形]他們脫離死亡。」(參看詩69:18)「加阿」強調的是有權收回或購回;誰賣掉產業或賣了身,想要贖回來,他的近親或原來的物主(即賣主)都有權這樣做。在這些情況下,近親(希伯來語go·ʼelʹ戈埃)是指「購贖……的人」(得2:20;3:9,13);在涉及人命的案件中,死者的近親叫做「報血仇的人」。(民35:12)
摩西律法規定,貧困的以色列人因環境所迫,賣掉了祖傳的土地或城內的房子,甚至賣身為奴,「有購贖權的近親」(即「戈埃」)可以「把弟兄所賣的贖回來[『加阿』]」;原來的物主要是有能力的話,也可以自行贖回。(利25:23-27,29-34,47-49;另見得4:1-15)假如有人已經起誓把房屋或田地獻給上帝,後來改變主意,就必須給祭司交付所估定的價錢,另加五分之一,才能把產業贖回來。(利27:14-19)可是,凡東西撥出來作「當滅的」,則一律不可贖回。(利27:28,29)
凡故意殺人的,都不會在上帝指定的庇護城內得到保護。一經審訊,殺人犯要交由受害者的近親處置,這個「報血仇的[『戈埃』]」要把兇手處死。由於律法不准故意殺人的用「贖價[『科費』]」抵罪,也由於有購贖權的近親不能得回已死親屬的性命,因此他有權取去殺人兇手的性命作為抵償,為親人報仇。(民35:9-32;申19:1-13)
不一定涉及實質的代價 正如上文所述,耶和華曾「救贖」(希伯來語「帕達」和「加阿」)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出6:6;賽51:10,11)後來,由於以色列人「出賣自己去行耶和華看為惡的事」(王下17:16,17),因此耶和華好幾次把他們「賣了」給仇敵,即把他們交在仇敵手中。(申32:30;士2:14;3:8;10:7;撒上12:9)每當以色列人願意悔改,上帝就把他們從被擄之地贖回,救他們脫離困境。(詩107:2,3;賽35:9,10;彌4:10)在這些情況下,上帝都盡了購贖者(「戈埃」)的義務,把親人贖回來;以色列人是上帝的「妻子」,名副其實是上帝的親人。(賽43:1,14;48:20;49:26;50:1,2;54:5-7)不過,耶和華雖然把他們「賣給」信奉異教的仇敵,卻沒有從這些國家收取過什麼實質的報酬。對上帝來說,他的回報就是看見公正的原則得到滿足,他的旨意得以實現,意即悖逆不忠的以色列人受到糾正和管教。(參看賽48:17,18)
同樣,上帝也不一定要用實質的報酬作為購贖的代價。耶和華贖回那些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時,自願釋放以色列人的居魯士在有生之日並沒有得到實質的回報。可是,當耶和華從惡待以色列人的暴君手中拯救他的子民時,他卻要這些暴虐之徒賠上自己的性命作為代價。(參看詩106:10,11;賽41:11-14;49:26)耶和華把猶大國的居民交給或「賣給」巴比倫人時,並沒有獲得任何補償。猶太人獲釋時也一樣,並沒有付錢給巴比倫人或耶和華去換取自由。因此,他們是「無價被賣」,也「無價被贖」。耶和華只憑著自己「聖臂」的力量,就把他們救贖回來了。(賽52:3-10;詩77:14,15)
由此可見,耶和華以「戈埃」的身份,一方面為受壓迫的僕人報仇,另一方面也讓自己的名彰顯為聖,證明列國藉以色列人受困苦一事來指控上帝是毫無道理的。(詩78:35;賽59:15-20;63:3-6,9)身為以色列國以至個別的以色列人的偉大「救贖主」和近親,耶和華挺身為他們「伸冤斷案」,主持公道。(詩119:153,154;耶50:33,34;哀3:58-60;另見箴23:10,11)
約伯生於以色列立國以前,並且住在以色列國境以外。他身患惡疾時也說過:「我深知我的救贖主活著,我死了以後,他必起來站在塵土之上。」(伯19:25;另見詩69:18;103:4)以色列的君王都該效法上帝,救贖貧困人的性命,使他們不再受到欺壓。(詩72:1,2,13,14)
耶穌基督為人獻出贖價 根據上文所述,讀者可以更清楚了解上帝藉著他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人類付出贖價究竟是怎麼回事。人類之所以需要贖價,是因為人類的始祖在伊甸園反叛上帝。亞當為了滿足自私的慾望——但求跟妻子在一起,就不顧一切,竟選擇行惡,把自己賣了給罪,結果在上帝面前跟妻子一同被判死刑。就這樣,亞當把自己和後代全賣了給罪,也賣了給死亡,因為按照上帝的公正標準,罪的代價就是死亡。(羅5:12-19;另見羅7:14-25)亞當本來擁有完美的生命,卻因為犯罪使自己和後代都失去了這份寶貴的財產。
摩西律法是「將來美好安排的影子」,讓人可以用祭牲來贖罪。不過,這些都不過是象徵而已,因為獻作祭牲的動物都低於人,正如保羅說,「公牛和山羊的血絕不能[實際]把罪除去」。(來10:1-4)有象徵意義的祭牲都必須沒有缺陷,毫無瑕疵。(利22:21)同樣,這些祭牲所預表的贖價祭物,就是能實際除罪的那個人,也必須是完美無罪、無瑕無疵的。他必須是一個完美的人,跟起初完美的亞當完全對等,這樣他才能付出對應的贖價,救贖亞當的後代擺脫罪的奴役,清還亞當使他後代欠下的那筆債。(參看羅7:14;詩51:5)惟有付出這樣的贖價,他才能滿足上帝的公正要求,符合「以命償命」的原則。(出21:23-25;申19:21)
上帝對公正的要求十分嚴格,人類自己根本不可能找到救贖者。(詩49:6-9)正因為這樣,上帝的愛心和慈悲就顯得特別偉大了,因為上帝為了符合公正的原則,不惜付出最高的代價,就是犧牲他的愛子作為贖價,救贖人類。(羅5:6-8)這個兒子必須降生為人,才能跟完美的人亞當完全對等。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上帝把他兒子的生命從天上轉移到猶太處女馬利亞的腹中。(路1:26-37;約1:14)由於耶穌的生命不是來自亞當那些有罪的後代,也由於馬利亞從懷孕到生產都一直受聖靈「蔭庇」,因此耶穌出生時並沒有承受任何從遺傳而來的罪或不完美。耶穌彷彿「無瑕疵、無污點的綿羊羔」,因此他流出的血是蒙上帝悅納的祭物。(路1:35;約1:29;彼前1:18,19)由於耶穌一生都沒有犯罪,始終保持完美,因此沒有失去作為贖價祭物的資格。(來4:15;7:26;彼前2:22)他既成了「血肉之軀」,就是人類的近親了,而且他擁有非常寶貴的東西——完美的生命,這是他歷盡考驗仍然緊守忠義而保存的完美生命,因此可以用來救贖人類,使他們脫離罪和死的魔掌。(來2:14,15)
《希臘語經卷》清楚表明,人得以擺脫罪和死亡,確實跟付出代價有關。聖經說基督徒是用「重價買來的」(林前6:20;7:23),說有主人「買了他們」(彼後2:1),還說耶穌是「曾被宰殺」的綿羊羔,「用自己的血從各部族、語言、民族、國族中買了人來歸於上帝」(啟5:9)。這些經文所用的動詞a·go·raʹzo(阿戈拉佐),意思是「在市場[a·go·raʹ阿戈拉]購買」。保羅曾用相關的詞語e·xa·go·raʹzo埃撒戈拉佐(意即「藉購買而釋放」)來說明,基督死在柱上是要「把律法之下的人救贖出來」。(加4:5;3:13)不過,希臘語lyʹtron(利特龍)和相關的詞語更常用來表達救贖 或贖回 的概念,所表達的涵義也更加深刻和全面。
「利特龍」取自動詞lyʹo(利奧),意即「解開」,希臘作家多用來指為了讓戰俘或奴隸獲釋而付出的贖金。(參看來11:35)「利特龍」在聖經出現過兩次,用來形容基督「獻出生命,作為許多人的贖價」。(太20:28;可10:45)相關的詞語an·tiʹly·tron(安蒂利特龍)則見於提摩太前書2:6。根據帕克赫斯特的《新約希臘語英語詞典》,「安蒂利特龍」是指「贖價,救贖的代價或對應的贖價」。帕克赫斯特引述希佩里烏斯的話,說:「這個詞是指把俘虜從敵人手中贖回來的代價;特別指用一個人的生命去換取另一個人的生命 的交換 安排。」他總結說:「因此,亞里士多德用相關的動詞[an·ti·ly·troʹo安蒂利特羅奧]去指以生命救贖生命。」(倫敦,1845,47頁)聖經說,基督「捨了自己做對應的贖價,救贖所有人」。(提前2:5,6)其他的相關詞語包括ly·troʹo·mai(利特羅奧邁),意思是「藉贖價解開」(多2:14;彼前1:18,19),以及a·po·lyʹtro·sis(阿波利特羅西斯),意思是「憑贖價獲得釋放」。(弗1:7,14;西1:14)顯然,這些希臘語詞的用法跟上文提過的希伯來語詞的用法都很類似,談的不是一般的購買或釋放,而是專指付出對應的贖金或贖價,讓人得到解救或救贖。
儘管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救贖,但不是人人都願意接受基督所獻出的贖價祭物。聖經說,「上帝的憤怒」必留在這些人身上;起初接受後來卻把贖價視作等閒的人,結局也一樣。(約3:36;來10:26-29;對照羅5:9,10)他們不會得到救贖,罪和死必一直作王管轄他們。(羅5:21)摩西律法規定,故意殺人的,沒有任何贖價能救得了他。亞當蓄意犯罪,使全人類陷入死亡的魔掌,名副其實是個殺人兇手。(羅5:12)因此,上帝絕不會用耶穌犧牲生命獻出的贖價來救贖亞當。
然而,在亞當的後代中,誰願意接受贖價的安排,上帝都樂意救贖他們。正如保羅指出,「因一個人的悖逆,眾人就列為罪人;照樣,因一個人的服從,眾人也就列為義人了」。(羅5:18,19)亞當犯罪被判死刑時,他的後代尚未出生,因此全人類都彷彿在他體內,跟他一同死去。(參看來7:4-10)耶穌是「末後的亞當」(林前15:45),他是完美的,在人類當中只有他才能提供贖價,拯救亞當那些尚未出生的後代。他按照上帝的旨意,甘願獻出自己完美無罪的生命作為祭牲。(來10:5)耶穌將會行使耶和華授予的權柄,把生命賜給一切願意接受贖價安排的人。(林前15:45;另見羅5:15-17)
耶穌不折不扣是個「對應的贖價」,但他要救贖的不是故意犯罪的亞當,而是亞當的子子孫孫。在天上,耶穌把贖價祭物的價值呈在絕對公正的上帝面前,藉此購贖亞當的後代,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家人。(來9:24)耶穌也因此得到一個「新娘」,就是由他的門徒組成的天上的會眾。(參看弗5:23-27;啟1:5,6;5:9,10;14:3,4)聖經在關於彌賽亞的預言中指出,他是「永恆的父」,必看見「子孫」。(賽53:10-12;9:6,7)耶穌要名副其實成為「永恆的父」,他所獻的贖價肯定不止造福他的「新娘」。顯然,除了那些組成天上的會眾、「從人類當中買來」的「最早收成 」之外,還有其他人可以從贖價祭物得益,他們的罪和不完美都必被除淨,得享永遠的生命。(啟14:4;約一2:1,2)既然天上的會眾必跟基督一同作祭司和「作王,統治大地」,其他從贖價受益的人顯然就是基督王國在地上的臣民;他們必得永生,因為他們的父是「永恆的父」。(啟5:10;20:6;21:2-4,9,10;22:17;另見詩103:2-5)毫無疑問,贖價的安排大大彰顯耶和華的智慧和正義,他一方面以無懈可擊的方式滿足了公正的要求,另一方面賜人分外恩典、赦免罪過,實在可敬可佩!(羅3: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