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箴言洞悉聖經(下冊)
-
-
箴言指出,父母務要負起責任,教養兒女成人,並強調管教是不可少的。(箴19:18;22:6,15;23:13,14;29:15,17)父親的責任尤其重大,但兒女若要蒙耶和華賜予生命,就必須尊敬父母。(19:26;20:20;23:22;30:17)
照顧家畜 箴言甚至勸人要好好照顧家畜。「義人關心家畜的性命」。(箴12:10)「你該確知你羊群的情況」。(27:23)
政府的穩定和誠信 箴言提出不少跟施政有關的優良原則。身居高位的人,例如君王,應把事情調查清楚才做判斷(箴25:2),顯出忠貞的愛和信實(20:28),以公正待治下的臣民(29:4;31:9),連寒微的人也不偏待(29:14)。他們若想王位因正義而穩固,就必須除去面前的惡人。(25:4,5)領袖務要明辨事理,憎恨不義之財。(28:16)
「正義是國家的尊榮」(箴14:34),政府的過犯導致國勢不穩(28:2)。革命會令社會混亂,因此箴言24:21,22勸人不要輕舉妄動:「我兒,你要敬畏耶和華,也要敬畏君王。有人妄求變革,你不可插手。他們的災難突如其來,誰能知道妄求變革的人瞬間滅亡呢?」
醒世良言 既然箴言的內容囊括人生百務,人可以從中找到許多實用的勸告和指引,用來幫助別人解決不同的難題。《希臘語經卷》的執筆者就曾引用箴言向人提出勸勉。「義人的心沉思怎樣回答」。(箴15:28)可是,向好譏誚的人提出勸告就不智了。「糾正好譏誚的人,自取其辱;責備邪惡的人,自招羞恥。不要責備好譏誚的人,免得他恨你。要責備有智慧的人,他會愛你。」(箴9:7,8;15:12;另見太7:6)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好譏誚,因此,凡有責任點撥別人的都該勸導人,正如箴言所說:「義人的嘴常常牧養多人」。(箴10:21)
-
-
爭吵洞悉聖經(下冊)
-
-
爭吵
(Quarrel)
指爭執(申17:8)、爭訟(耶25:31)或案件(耶11:20)。
聖經勸人不要無故跟人爭吵或捲入爭論當中。(箴3:30)箴言說:「路上見人家爭吵,自己也大動肝火,就像揪住狗的雙耳。」(箴26:17)愚昧人所說的話容易引起爭執;愚昧人無法克制自己,動不動就跟人口角。(箴18:6;20:3)「大發烈怒」,往往引起爭吵(箴30:33);不輕易發怒,就能平息紛爭。(箴15:18)
爭吵破壞安寧(箴17:1),連最謙和的人也可能因而失去自制。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吵吵鬧鬧,埋怨沒有水喝,令摩西和亞倫不勝其煩,結果魯莽行事,喪失了進應許之地的機會。以色列人無故跟上帝的代表爭吵,其實等於跟耶和華爭吵。(民20:2,3,10-13;27:14;詩106:32)今天,誰跟上帝的僕人爭吵或激烈爭辯,處境同樣危險,有可能因此滅亡。(參看賽41:8,11,12;54:17)
爭吵嚷鬧害人不淺,箴言勸人在「爭吵爆發之前就應離開」。(箴17:14)在這方面,亞伯蘭(即亞伯拉罕)樹立了很好的榜樣。為免自己的牧人跟姪兒羅得的牧人發生爭執,亞伯蘭建議彼此分開,還大方地讓羅得先行選擇牧放牲畜的地方。(創13:7-11)在以賽亞的日子,不忠的以色列人卻顯出剛剛相反的精神,沒有效法先祖亞伯拉罕。聖經論到他們說:「你們禁食,卻爭吵打架」,以色列人竟然在禁食的日子也相鬧相爭。(賽58:4)
摩西律法規定,誰因吵架傷人,都必須賠償傷者停工的損失。(出21:18,19)
發怨言 怨言叫人灰心,絕不可取。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沒多久就埋怨耶和華,對上帝所委任的領袖摩西和亞倫諸多挑剔。(出16:2,7)後來,摩西因他們喃喃埋怨,感到非常沮喪,甚至向上帝求死。(民11:13-15)另一方面,發怨言的人也令自己身陷險境。在耶和華看來,以色列人埋怨摩西的話就是對上帝發的怨言,是反叛上帝領導權的表示。(民14:26-30)許多人因為埋怨挑剔,最後招致殺身之禍。
因此,《希臘語經卷》勸基督徒以古人為鑑,不要發怨言,要明白怨言實在害人不淺。(林前10:10,11)猶大說,有些人「蔑視領導的權柄,詆毀有榮耀的人」,他們「常發怨言,對際遇諸多不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