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有其時,感情亦有其時
「用一下頭腦罷!」煩躁不耐的機械師對一個新來的助手喊道。「好心一點吧!我正在非常努力地找工作呢!」一個失業的負債者向銀行家懇求說,這個債主威嚇他如果他不立即償付利息便要將其抵押金吞沒。
從這一類的話,我們可以看出頭腦的各種不同機能,例如一方面是推理,思考,記憶和意志,另一方面則是情愛,同情,和憐憫。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顯然兩者都需要,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我們則必須在兩者之中擇其一。舉例來說,你若在一個忙碌的星期六早上走過紐約市第十四街的話,在每座樓之前你都會遇到好幾個人向你求助。求援者可能是一個瞎子,或一個坐在輪椅上的癱子,一個靠附輪的溜冰鞋來爬行的跛子,或是一個穿黑袍的修女。他們是否都配受你的施捨呢?抑或一個也不配呢?你的心可能想施捨給每一個求乞的人,但是你的理智卻告訴你你無能力這樣做。此外,求乞的人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值得受你幫助的呢?
這使我們記起很久以前一位賢智的君王所說的一項原則:「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傳道書3:1,8)不錯,造物主既賦與了我們智慧,公正,慈愛和權力的品質,遂期望我們能夠判斷在什麼情形之下應該運用那一種品質。一種情形可能需要我們主要應用公正的品質,另一種情形則需要我們用智慧,另一種則需要我們用仁愛。因此正如當事實表明我們應表現憐憫時我們卻堅求嚴正的公平是不對的。同樣當事實指明我們應該表現嚴格的公正時,我們若遷就情感便也是錯誤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用理智,有的時候則需要用情感。
耶穌有一次所講的關於浪子的比喻便說明了這項原則。當這個浪子花盡了他所承受的產業之後,悔過而回到父親的家裡,他的父親寬恕了他,甚至還為他設宴慶祝。由於得回兒子而極感欣喜,這位父親受著感情的支配。但是他的哥哥則不然。他是理智的。他所說的話一點都不錯。他從來不是一個敗家子,反之多年來一向忠心地為他的父親工作,然而他的父親卻一次也沒有像對「你這兒子」一樣為他設過宴。這個大兒子所說的話都是真的,然而他卻錯了。因為當時不是斤斤計較算帳的時候,而是讓情感奔放流露出來的時候,是歡樂的時候,因為「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路加福音15:11-32。
聖經裡關於大衛王因年老而應禪位時的記載則說明了一種相反的情形。他的一個兒子亞多尼雅,沒有等候他的父親選立他為繼承王位者便驕傲而充滿野心地不斷說:「我必作王!」他甚至「為自己預備車輛,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他父親素來沒有使他憂悶,說:『你是作什麼呢?』他甚俊美。」——列王紀上1:5,6。
大衛何以讓他這個俊美的兒子隨意妄為呢?他何以會不說任何制止他兒子歪念的忠言呢?因為大衛未能體會到人有的時候需要運用理智,需要堅定和叱責,而情感亦有其時,於是他遂養育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逆子想在他將王位交給合法的承繼人所羅門之前奪取王位。
顯然大衛王在對待他那更英俊的兒子押沙龍方面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因為當這個奸詐跋扈的兒子在一次謀篡父親王位的叛亂失敗而被殺時,大衛似乎無法節哀而悲傷不已地哭道:「我兒押沙龍,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他的將官約押很適切地諫勸大衛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不錯,大衛在這時候為他的邪惡逆子押沙龍哀慟逾恆的情感是多麼不恰當!——撒母耳記下18:33;19:5,6。
今日有許多父母也和大衛王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當他們應該用理智的時候卻為感情所左右,當他們應當堅定地緊守和實施公義的原則時,他們卻受感情所支配,而結果亦會得到同樣的收穫。因此在一本最近出版的書《少年的橫行霸道》裡有兩位少年教育方面的權威人士表達了他們的憂懼,因為「成年人為了縱容未成熟的[少年人]而放棄了他們的權利和特權。」其中他們敘述到在人們前往渡假之主要各州的警官「似乎均同意,當他們在夜裡打電話通知父母們,他們十餘歲的兒女已因酗酒滋事和行為不端而被捕時,一般父母所作的最典型反應便是一種不信和惱怒的混合情緒——惱怒警方。」
但是你沒有兒女嗎?這項原則仍然適用於你,因為你可以將其應用在你自己身上。有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對自己仁慈一點,但是有的時候你卻必須對自己堅定一點,對自己嚴厲一點。當耶穌知道上帝已定意叫他走一條受苦的途徑,而彼得卻要耶穌對自己寬大一點時,耶穌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我們亦可以說當彼得之三次不認他的主便是由於他在應該堅定時卻想對自己仁慈。——馬太福音16:21-23;26:69-75。
毫無疑問地,理智有其時,感情亦有其時。我們若知道什麼時候運用那一個,我們便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