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心竭力作神聖的服務守望台1978年 | 2月1日
-
-
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來到。」(彼得後書3:11,12)耶穌並沒有把使人作他門徒的工作交給天使,要他們化為人形執行分別「綿羊」和「山羊」的工作。反之他將這件工作交託給一些藉著勤懇的服務和盡心竭力的忠誠證明自己真正是基督門徒的人。(啟示錄12:17)現今乃是取悅我們的屬天君王的大好時機;我們必須經常從事王國活動而非偶爾為之。我們若在傳道工作上不經常,那便等於以殘缺不全的祭物,或並不熱心的讚美獻給上帝了。——瑪拉基書1:6-8;路加福音13:24,25。
23.現在盡心竭力對上帝作神聖服務的人享有什麼奇妙的希望?
23 我們的生活若充滿盡心竭力的神聖服務,我們便可以確信我們會廁身於大群快樂的哈米吉多頓生還者之列。在大災難過去之後,我們會繼續喜樂他晝夜在上帝的寶座前對他作這種服務。正如啟示錄7:17告訴我們:「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我們若繼續盡心竭力對耶和華作神聖的服務,我們可以享有一個多麼光明美好的前途!
-
-
歡樂地事奉耶和華守望台1978年 | 2月1日
-
-
歡樂地事奉耶和華
「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歡呼]。」——詩篇100:2
1,2.人們時常怎樣追求快樂?關於什麼能帶來快樂,耶穌的看法如何?
你想快樂嗎?「當然」,你也許回答說,「誰不想快樂呢?」不錯,大多數人都一生追求快樂,但是地上絕大多數的居民均從未真正尋得深切的內心安寧、滿足和欣喜——這一切都是真正、恆久的快樂所具有的特色。有許多人相信物質資財會使他們快樂,於是便竭力積聚更多的物質財富。但追求物質資財是否獲致恆久快樂的方法呢?若不是,我們怎樣才能尋得真正的快樂?
2 我們若意識到恆久的快樂主要並不有賴於物質的環境,我們便不難看出以上問題的答案了。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論及的「八福」或「八種快樂」中甚至沒有提及物質的資財。反之他說:「認識自己的靈性需要的人快樂了。……渴慕公義的人快樂了。富於憐憫的人快樂了。……愛好和平的人快樂了。」——馬太福音5:3-9,《新世》。
3.尋得導至真正滿足和快樂的方法真的很難嗎?
3 雖然有些人認為快樂和真正的滿足很難尋獲,這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因為這件事與我們對造物主耶和華上帝所作的純真崇拜有密切關係。聖經將他稱為「快樂的上帝」;既然他造人是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的,按理說來他想我們也快樂。(提摩太前書1:11,《新世》;創世記1:27)他使我們能夠很容易獲知他對我們的旨意如何以及我們應當怎樣行。使徒保羅告訴雅典一群哲學家上帝創造了人,並且要人「尋求上帝,或者能夠在摸索中找到他。其實,上帝跟我們每一個人相距不遠。」——使徒行傳17:26,27,《現譯》。
耶穌認為什麼會帶來喜樂
4.為什麼我們可以信賴耶穌的勸告避免為物質東西而憂慮?
4 世上有許多人曉得維持生活是一場艱苦的奮鬥。但這是必然的嗎?不錯,人必須工作才能謀生。但是耶穌基督表明,為了謀得我們所需而憂心忡忡,營營役役是不必要的。(馬太福音6:25)耶穌對這件事了解得很清楚,因為起初天父創造人類時曾以他為代理者。(歌羅西書1:15,16)他曾見過耶和華如何照料和維持一切忠心事奉上帝的人,因此他能夠衷心同意大衛所說的話:「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篇37:25。
5.耶穌在地上從事傳道工作之時和之後的時期,經濟情況是否比今日較佳,以致他的勸告對我們今日的人不及對以前的人那麼適用?
5 耶穌在一個動亂的時代來到猶太國中。他深知不久日子會變成艱難得多。身為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代表,他對人提出嚴肅、真實的勸告;因此我們可以對他所說的這段話深具信心:「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該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些都是教外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馬太福音6:31-33,《新譯》。
6.信賴上帝供給生活所需的人可以坐著等候上帝養活他們嗎?
6 耶穌知道他的天父是永活的上帝,他能夠也樂意運用自己的大能使一切跟從他的真理之道而事奉他的人獲得生活所需。這並不是說上帝的僕人不用作出任何努力便可以獲得所需的衣食。反之上帝的僕人必須具有平衡的看法;他們會工作謀生,但卻不視之為人生的首務。他必須查考上帝的道以探知上帝要他怎樣行。他必須將屬靈的事務置於生活上的首位。這樣上帝便會盡他的一分力,使敬拜他的人能夠獲得生活的必需品。——腓立比書4:19。
真正喜樂的主要原因
7.對認識真理的人來說,也許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7 上帝提出的這項保證以及證明這個應許真實可靠的許多證據乃是快樂的來源之一。更大的快樂是:首先,能夠明白上帝對地球和人類所定的旨意,以及我們各人在這項旨意中所居的地位。這使我們一生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對獲得快樂來說,這比擁有物質資財更為重要。
8.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前書4:8所說的話在今日對我們如何適用?
8 再者,按照上帝的規定而生活可以使人免去許多恐懼和危險。在物質和靈性上以正當方式照料家庭的人會享有喜樂,因為他們通常會有較融洽的家庭關係,他們的兒女長大會有明確的人生目標。這些家庭的成員能夠很容易看出,藉著吸毒、濫交和追求沒有恆久裨益的目標而尋歡作樂是徒然的。因此他們得以避免身體和精神上的許多疾病,而今日許多人所過的那種放蕩、浪費和空虛的生活正使他們大受這些疾病所苦。關於這點,使徒保羅說:「唯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4:8。
9.除了以上提及的喜樂之外,認識真理而貫徹始終的人還享有其他什麼喜樂?
9 除此之外,在事奉上帝的人當中有一種真正的友愛存在。他們也許並非時時均贏得親屬的歡心,也可能失去朋友。但是正如耶穌應許說:「人為著我和福音捨棄了房屋、弟兄、姊妹、母親、父親、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生得百倍——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同時要受迫害——在來世還要得永生。」——馬可福音10:29,30,《新譯》。
10.有什麼莫大的快樂是唯獨宣揚好消息的人才能夠享有的?
10 按照聖經而生活的一項莫大快樂是幫助別人的喜樂。一般人均以為快樂在於獲取,但與此截然不同地,上帝的兒子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在醫藥界、教育界和類似的方面獻身為大眾服務的人獲得若干程度的滿足和喜樂。但是幫助同胞認識上帝所帶來的喜樂卻更勝一籌,因為認識上帝的行事方式和訓示所能予人的幫助並非暫時的,反之這能使人一生受用不盡,並且還為人帶來未來的永生希望。人們認識真理之後會知道怎樣憑著上帝之助過正當的生活,以及怎樣解決或應付他們的難題。然後他們又可以反過來幫助別人學習聖經所提出的永生之道。這一切會使好消息的教師更為快樂,因為他得以見到自己勞力的成果,目睹好消息傳至他自己所無法達到的更大地區。早期在帖撒羅尼迦地方的基督徒小組便是一個例證。——帖撒羅尼迦前書1:8,9。
11.試描述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遭受迫害時所經歷的喜樂。
11 我們若能夠為別人帶來喜樂,這也會為我們自己帶來滿足的喜樂。當保羅和西拉在馬其頓的腓立比被囚在監獄裡時,耶和華施行奇跡將監獄的門打開。這無疑使保羅和西拉驚喜交集。但是後來獄吏意識到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代表,遂將他們帶到監房外面,問他們說:「先生,我應該作什麼才可以得救?」試想想,這使保羅和西拉多麼快樂!他們於是將上帝藉基督而成就的旨意解釋給獄吏和他的家人聽,結果是,「獄吏和他家人都受了洗。……他和全家因信了上帝便大大喜樂。」——使徒行傳16:25-34,《新譯》。
基督徒不容反對破壞他們的喜樂
12.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因為有些人反對真理和辱罵我們而感覺驚訝?
12 可是有些人卻不喜歡接受真理,他們可能試圖破壞宣揚好消息的人的喜樂。他們甚至可能企圖制止好消息傳播,並且誣衊宣揚好消息的人及其動機,希望藉此為他們製造麻煩。使徒保羅便有過這樣的經驗。可是,當他在羅馬被囚時,他寫信給腓立比的小組說:「有些人傳揚基督是出於嫉妒和紛爭,但也有些人是出於好意。這些人是出於愛心,知道我是派來為福音辯護的。那些人傳講基督卻是出於自私,動機並不純正,只想加重我在捆鎖中的煩惱。那有什麼關係呢?真心也好,假意也好,無論怎麼樣,基督總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我還要歡喜。」他補充說,「什麼事都不怕反對你們的人,這就證明他們要滅亡,你們要得救,這都是出於上帝。」——腓立比書1:15-18,28,《新譯》。
13.耶路撒冷的使徒們對於所受的猛烈迫害有什麼反應?
13 在公元33年五旬節之後不久的一個較早場合,大祭司和撒都該人對使徒們所作的公開見證「滿心忌恨」,特別是鑑於有許多人聽從他們而成為信徒。他們將使徒下在監裡。天使將使徒們釋放出來,但後來他們又再次被逮捕。宗教領袖們聽過使徒的辯詞之後「極其惱怒,想要殺他們。」但是一位德高望重,名叫迦瑪列的法利賽人警告他們說:「任憑他們吧。……[不然],恐怕你們倒是攻擊上帝了。」於是他們將使徒鞭打一頓,吩咐他們不可再向人傳道。使徒的這項驚險經驗有使他們膽怯而失去喜樂嗎?剛相反,他們「離開公會,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他們就每日在殿裡、在家裡[逐家逐戶地,《新世》]不住的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使徒行傳5:12-42。
14.我們能夠期望像第一世紀的基督教會一般從上帝獲得同樣多的幫助嗎?
14 在上述和其他的場合,上帝以神奇的方式干預其事,藉此清楚表明宣揚好消息的工作是受他所支持的。(使徒行傳12:1-11)今日他也全力支持這件工作,派基督和天使督導其事。耶和華的僕人在現代經歷到奇妙的拯救。他們目擊宣揚好消息的工作擴展到以前無法抵達的地區。上帝以他的靈使許多以前猛烈反對的人受真理所感化;這使我們不禁想起掃羅(後來成為使徒保羅)的歸信。(使徒行傳9:1-16)現代的例證不像早期教會所經歷的那麼明顯是奇跡。可是上帝的僕人卻能夠看出促成這些事的全能力量——耶和華的「異能」。——加拉太書3:5。
15.基督徒想受人逼迫嗎?為什麼他們甘願面對逼迫?
15 既有上帝的大能作後盾,真正事奉上帝的人並不會心驚膽戰、終日惶惶,也不會因為人們反應冷淡而灰心放棄。事實上他們深知耶穌曾對門徒說:「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再者,他們也記得使徒保羅警告說:「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馬太福音10:22;提摩太後書3:12)基督徒並不想受人逼迫,也不喜歡有這樣的經歷。但是當有逼迫臨到他們身上時,他們卻毅然面對這種艱辛,因為他們知道忍受試煉最後必定會使他們得益。他們與早期的基督徒採取同一立場:「即使在患難中,我們仍然喜樂,因為我們知道患難產生忍耐;這忍耐是上帝所嘉許的;他的嘉許又帶來了盼望[意即有希望獲得獎賞]。這盼望不會使我們失望。」——羅馬書5:3,4,《現譯》。
16,17.(甲)古代以色列國的兵士需要有什麼才能夠與異教國家作戰?(乙)當我們努力對別人作見證之際,我們能夠期望獲得同樣的支持嗎?
16 古代的詩篇執筆者鼓勵以色列的人民說:「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歡呼]。」(詩篇100:2)他想全以色列都聚集起來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從事純真的崇拜。我們考慮一下當時事奉耶和華的人的處境和信心可以給我們很大力量和鼓勵。他們必須謹守律法。律法訂有最崇高的道德標準;再者,藉著遵守關於衛生和飲食的律法,忠心的猶太人會和一般不敬拜上帝的人保持分離。當時他們四周被信奉異教的民族所包圍;這些民族耽溺於種種形式的性不道德,時常與他們那不潔的偶像崇拜有關。有時以色列人不得不與異教民族作戰,因為後者通常想把以色列國消滅而奪去他們的領土。
17 試想想與這些異教民族作戰需要多大的信心和勇氣!他們的兵士是身經百戰的精銳部隊,但是以色列人以大部分而言卻是務農的平民。試想像你必須上戰場與這些強大的敵軍搏鬥。使以色列人得勝的並不是他們個人的力量而是對上帝所懷的信心,因為每逢他們對上帝失去信心,他們便無法戰勝敵人。讀讀像撒母耳記下23:8-22一類的記載可以給我們很大鼓勵。當我們閱讀時,我們體會到記載所提及的人無疑都是孔武有力的壯士,但使他們勇冠三軍、所向無敵的卻是他們對上帝的信心。今日我們也受到同樣有力的支持。(馬太福音28:20;啟示錄14:6)因此我們絕不應該在行善方面懈怠下來或因為心懷恐懼而畏縮不前,因為聖經論及耶和華說:「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40:29-31。
18.藉著懷具信心,我們可以怎樣享有比古代上帝忠僕所經歷的更大的喜樂?
18 當我們向人宣揚好消息時,我們並不像古代的以色列戰士一般隨時面對死亡的威脅。再者,我們有一個和平的信息;凡是真正聆聽的人,他們的心會受到這個信息所打動。因此我們能夠享有甚至更大的喜樂。我們無需以屬血肉的殺人武器與人爭戰,反之我們持有公義的武器;這些武器所消滅的不是人而是錯誤的道理和思想,藉此為人帶來屬靈的醫治。這為聽見而相信的人帶來滿心的喜樂,同時也使我們的喜樂大增。再者,我們的希望也由此獲得強化,使我們更加堅信我們能夠贏得未來美好的獎賞。——哥林多後書6:4,7;歌羅西書3:23,24。
[第19頁的圖片]
幫助同事認識聖經真理可以帶來很大喜樂
-
-
委內瑞拉人善用耶和華的無窮財寶守望台1978年 | 2月1日
-
-
委內瑞拉人善用耶和華的無窮財寶
數以億萬計的金元現時正流入委內瑞拉——每日超過一千九百萬美元——使該國有許多人享有南美個人收入的最高額。可是拉丁美洲最富裕的國已行將耗盡其驚人的黑色財富——石油。有識之士正為報告而擔憂,因為報告指出現時業經證實的儲油量已低降至一百七十七億桶。照現行的生產率推算,僅在二十年後儲油量便可能枯竭了。
有一位擔心的人士,天主教會大主教教區祕書摩那利斯最近提出一項警告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浪費無度、奢侈和集體愚昧的時代。……安逸的生活,過度強調利益和不擇手段求勝的哲學正被人大事鼓吹,達到不能立國的程度。」
可是,不少委內瑞拉人正受到幫助對前途採取積極的看法。當地的耶和華基督徒見證人正告訴別人一項比石油更寶貴的財寶,永不枯竭的屬靈財寶。(以賽亞書33:6)三十多年前,在1946年,該國只有十三人從事這項聖經教育工作。但在1976年,當地已有超過一萬三千(13,749)人探訪他們一千三百萬鄰居,帶給他們一項美好前途的信息,那便是,在基督統治之下人類將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一萬三千多人中有半數僅是在以往四年內受浸的。
有多種因素曾幫助耶和華見證人得以將上帝之道的真理教導這麼多人。目前大多數委內瑞拉人均識字,因為政府大力興辦足夠的學校。以往數年來人們對聖經已較為重視。羅馬天主教會曾舉行「聖經週」,在週中購買天主教聖經有減價優待,同時閱讀聖經亦受到鼓勵。這有助於破除許多人在以往所懷的謬見,以為聖經是一本「不道德的書」,閱讀它甚至會「使人瘋狂」。
油礦收入所帶來的一項特別有用的裨益是在委內瑞拉國內大多數地方設立公路網,這使王國「好消息」更易深入民間。可是有些僻遠地方仍需飛機、內河船、獨木舟、驢或其他交通工具才可以到達。
失明者獲得幫助去幫助別人
在各生活階層和各種環境中均有人樂於吸收上帝之道的正確知識。從迦勒比海岸航行五小時可達的瑪嘉烈特島上,有一位二十一歲的失明男子接受了聖經信息。他在二十歲時因為玩「珍寶」型爆竹不慎而失明。他於是成為當地一群音樂家的歌手以謀生。可是,他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之後便毅然放棄了這份工作以期避免縱酒鬧事的風氣。他每月大約以九十小時與人分享聖經真理已達一年之久。方法如何?
見證人開放他們的家給他居住,各人輪流幫助他去到傳道地區向人宣揚「好消息」。他以替人修補蘆草傢俬為生,這種技術是他在盲人學校學會的。他也學懂點字法。這對他特別有用。例如,他從《導至永生的真理》一書的錄音帶將這本書譯成點字給自己應用,使他能教導別人研讀聖經。他與之研究聖經的人現時已有三位受了浸。
性格的驚人改變
聖經的寶貴信息已協助許多委內瑞拉人大大改良他們的性格。一位葡萄牙移民自述說:
「數年之前我和一班朋友一起搶劫和吸食各種毒品,包括迷幻藥在內。有一晚當我與同黨在街上行走時,突然有人大叫,『四J黨!』(我們四人名字的縮寫均以J字為首;Joao,Jesús,Jorge,José)不久Jorge和José便死於一場槍戰中。
「當我第十次被拘捕至警局時,我對搶劫感到內咎,於是衷心向上帝禱告認罪,我向他矢誓不再搶劫,那天早晨我獲得釋放。
「我試圖擺脫一切暴力的環境,於是和我的兄弟馬勞爾一起在麵包店裡工作。我在那裡遇到一位老人,他留給我一本《儆醒!》雜誌。我非常喜歡這本雜誌,於是向他多要一些書籍。當他帶我前往王國聚會所參加聚會時,我已經讀完全本《導至永生的真理》了。
「既然該書表明一個人應該受浸,我覺得自己應當作好準備。我對自己說,『我太害羞,不敢向見證人談論受浸問題,但假如他們向我提出要求的話,我最好穿著泳褲去!』於是我第一次去王國聚會所時即在長褲之下穿上泳褲。
「我的兄弟馬勞爾很不高興我與見證人交往而時常為此辱罵我。但我的行為已今非昔比了。我不再吸毒、搶劫、醉酒和犯性不道德。
「我的家人留意到我所發生的極大轉變,遂逐一開始研究聖經。我的兄弟阿芬素說,『那宗教或者十分不好,但人卻十分好!』現時阿芬素和他的妻子,我的幼弟卡羅斯均已受浸,甚至馬勞爾也在研究聖經。
「我家的朋友荷西,即我的兄弟的麵包店的股東,也很賞識我的良好品行,於是自己也作出若干改變。他以前是個摔角手,一向主張以暴力解決任何爭論。但現在他已成為見證人而努力與眾人和睦共處。荷西的弟弟艾尼斯托尤其醉心於聖經提出的地上樂園希望。他和他四個孩子的母親正式結婚,現時兩人均是受了浸的見證人。最後荷西和艾尼斯托的兄弟佛蘭杜也和他兒女的母親結了婚,二人正準備受浸。
「我極其渴望以先驅傳道員身分事奉耶和華,可是由於有巨大的債務在身,使我不能如願。我向耶和華禱告。後來雇主打算增加我的工資。但我告訴他可以增加我的工資或准許我每日早退一小時,即下午五時下班而非六時,這樣我遂能夠成為『先驅』傳道員,每日以兩三小時從事上帝的工作。我同時在禱告中祈求耶和華幫助我成功。雇主果然接納了我的建議,於是我立刻從事輔助先驅工作。
「我深受耶和華的額外恩慈,因為我是不配得的。」
青年人的反應
此外,許多青年人在生活上也作出極大改變。委內瑞拉的確是個青年人的國家,有百分之70的人口是在三十歲以下。其中不少人並沒有將希望寄託在委內瑞拉的黑色液體財寶之上,反之,他們賞識耶和華上帝賜予他百姓的屬靈財寶。
在加拉卡斯附近一個清涼的山區市鎮上,一位肩上掛著結他,于思滿臉的長髮青年嬉皮士和他那狂熱的無神主義者兼共產黨朋友曾經尋求獲致較好世界的方法和涉獵東方宗教。最後,他們前來守望台社分社辦事處要求有一個免費的聖經研究。結果他們二人均革面洗心,一改前態而成為受了浸的見證人,現在他們的前途希望完全基於聖經所載的智慧和知識之上。
不顧反對,保持忠心
接受聖經真理有時會遭受到家人的猛烈反對。這正是一位敘利亞青年婦人的經驗。她本來對委內瑞拉一無所知,後來有一位從委內瑞拉回鄉的敘利亞商人娶了她為妻。她於是遠離家鄉前來過一種新的生活,並且有了四個孩子。她曾是個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但她的丈夫則是個物質主義者,反對她作禱告和上教堂。當一位「先驅」見證人上門探訪她時,這位敘利亞婦人雖然不懂西班牙語,卻藉著手勢表明她深愛她的敘利亞文聖經。
見證人遂作出安排,請一位祖籍黎巴嫩的見證人為她用阿拉伯語主持聖經研究,通常是在別人家中或在電話中研讀。她的丈夫大感憤怒,因為妻子不再作羅馬天主教徒(這對他的商業有利)而與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他禁止見證人上門探訪,也不許妻子前往王國聚會所。他辭退了女傭,因為女傭是個耶和華見證人。他拆除了電話。他從敘利亞將妻子的母親和家人接來,要他們對她大施壓力。他以尖叫、不揪不睬、裝病來威脅妻子,或帶著手槍離家。他甚至採取極端的手段,帶她前往診所,偽稱她有病而迫她服藥,希望藉此將耶和華的名從她腦中除去。但這一切均徒勞無功,藉著幾位女性見證人所給予的屬靈幫助,她繼續有進步。她安排時間參加聚會,與別人分享聖經的真理,學會說流利的西班牙語和受了浸。
最後,當她懷著第五個孩子時,她的丈夫要求與她分居。可是,他繼續維持她的生活,這時她遂能自由地事奉耶和華而不致在家中遭受猛烈反對了。但一年之後她的丈夫看出自己失去了一切——美麗妻子的陪伴、看著五個兒女長成的喜樂、家庭膳食和洗濯的服務等。因此,他決定返回家中,一家人遂再度團聚。
除了對該國民眾作見證之外,耶和華見證人更進一步將聖經信息與超過五十萬的外國移民分享;這些人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入境的。有些意大利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東歐人和中東人均已成功地幫助他們的親屬認識上帝所應許的較好的事物制度。
耶和華見證人在委內瑞拉繼續幫助心地忠實的人士接受屬靈的財寶。令人鼓舞地,不少委內瑞拉人作出極好的反應。他們沒有將信賴寄託於石油所帶來的物質繁榮之上,反之,他們學習仰望上帝通過基督的王國的人提出的永遠前途,但願有更多人學會賞識屬靈財寶的永久價值。
-
-
智者的話是什麼意思?守望台1978年 | 2月1日
-
-
智者的話是什麼意思?
避免走極端是明智之舉
不完美的人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對各事懷有極端的看法。因此所羅門王勸誡人說:「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上帝的人必須[帶著]這兩樣出來。」——傳道書7:16-18。
「行義過分」的人常會對無關宏旨的小事過分關心。例如他會十分注重一些純粹屬於人訂的辦事程序或方法,而非在聖經裡有明文規定的事。當他看見別人行一項善舉或以慈悲的方式行事時,他可能因為這樣行不合「規矩」而表示反對。他與古代的法利賽人頗相似;後者並沒有因為耶穌基督在安息日為許多受苦的人帶來奇妙的紓解而歡欣鼓舞,反之他們大感不悅,認為上帝的兒子在安息日為人治病是違反了律法。(馬可福音3:1-6;路加福音14:1-6)「行義過分」的人時常忽視了對人做一些慈悲、仁愛或有所幫助的事。他們一絲不苟地墨守規條。他們若認為別人觸犯了某些條例,便不會考慮到任何其他因素而有所通融。——可參閱馬太福音12:2-7;23:23;羅馬書14:1-4,10。
至於對待自己,「行義過分」的人可能刻己自苦,甚至達到有損健康的地步。他們的所為與歌羅西書2:20-23(《現譯》)的健全忠告大相逕庭:「[你們]為什麼仍然跟世俗一樣去服從『不可動這個,不可嘗那個,不可摸這個』這一類的禁忌呢?這類東西一經使用就完了,因為它們無非是人的規例和救訓的產物。從表面看,崇拜天使、故作謙虛、苦待自己的身體等等,似乎是明智之舉,究其實,對於抑制肉體的情慾是毫無價值的。」
正如所羅門說,「行義過分」的人無疑有「自取敗亡」的危險。他可能由於輕舉妄動的熱心或極度的刻苦使自己在身體、精神或感情上大受傷害。更糟的是,他那不仁的態度可以使他失去上帝的嘉許和祝福。
此外,正如所羅門指出,有些人「過於自逞智慧」。這樣的人試圖向人炫耀自己的智慧,以批評家自居而表示自己見識過人。由於自命不凡,他時常喜歡干預別人的事務,自告奮勇向人提出解決難題的方法。過了相當時間之後,別人都對他生厭而避之則吉。再者,時間亦可能顯示他的勸告並不高明,以致別人會責怪他多管閒事,招惹無謂的麻煩。
由於恐怕人失去平衡而對正當的公義與智慧懷有錯誤的看法,所羅門接著告誡人不要「行惡過分」。當然,我們所有人都應當接受現實,意識到人都是不完美的。使徒約翰寫道:「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約翰一書1:8)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在許多方面都有缺點。可是人必須小心不將過犯視作等閒,以「我畢竟是罪人」為藉口而肆意作惡。人雖然可以享受生活的樂趣,卻應當小心不可放蕩不羈,肆無忌憚。行事愚昧、以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人必然會招致禍患。生活放蕩不羈的人很可能會惹起嚴重的難題或甚至死於非命。
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走極端以致傷害自己呢?敬畏耶和華,對造物主懷有適當的尊重,是個必需的條件。這種敬畏之心可以制止人犯過,同時也推使人在生活上跟從一條平衡的途徑而避免走極端。敬畏上帝的人會努力秉公行義和行事明智,但卻不會過度拘謹及炫耀自己的智慧。由於他以有益的方式享受生活的樂趣,走極端的人甚至可能將他視為犯過者,猶之乎耶穌基督會被人誣衊為貪食醉酒的人一般。——馬太福音11:19。
可是,其實這樣一個良心清白。態度平衡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小心留意而不致成為慣常的犯過者。人若忽視聖經的勸誡,(1)「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2)「不要行惡過分」,便會招惹許多難題和煩惱。但是敬畏上帝的人卻不會受這些難題所困擾。正如所羅門所推薦,這樣的人「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他一方面秉公行義,但卻不致要求過高而訂下他自己和別人均無法達到的標準,同時也無需放棄生活上各種正當的樂趣。
-
-
出乎意料的接待守望台1978年 | 2月1日
-
-
出乎意料的接待
西非洲一位耶和華見證人到人們家中探訪時遇到一項十分出乎意料的接待。一個面帶笑容的女子衝出來,伸出雙臂將他抱住。傳道員機警地及時退後才得以避過一切。見證人有禮貌地解釋這種形式的歡迎宜於夫婦之間,但卻不是初次見面的人所當為。然後他說明探訪的理由。那女子原來是個妓女,她聽到見證人的解釋之後勃然大怒,並堅持要見證人離去。她說她祇想接待一些願意接受她的歡迎方式的男人。
一週之後,見證人重返這個地區,並決定再次探訪這家人。出乎他意料之外,這女子竟樂於聆聽,甚至同意有一個聖經研究。她開始參加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並很快意識到她的生活方式是與聖經背道而馳的。她衷誠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對父母談論她所學到的奇妙真理。但她的家人並不賞識她要放棄以前生活方式的願望,因為她是他們建造房屋的經濟來源。然而,這女子並不讓家人阻礙她。她毅然改過自新而且現在已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她正因為能夠向人宣揚「好消息」而歡欣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