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的理由和方法
他們是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年夫婦,住在美國波士頓附近的一所樸素、美觀、有五個房間的住宅中。屋內有個寬敞的地下室,屋外種植著樹木和灌木。他們在社區中以退休公民的身份安享餘年。
什麼使他們可以過著這樣的生活呢?獲得社會福利金嗎?是的,但這與他們現時的生活開銷相差尚遠,例如他們為房屋每年便要納稅1,000美元以上。靠養老津貼嗎?不是。他們之所以能過著現在的生活是因為他們從事廚師工作五十年來的貯蓄習慣;他們過著合乎經濟的生活;他們是節儉的。
節儉在今日已不若往昔那樣受人推崇。從前父母們會訓導兒女說,「不浪費就不致貧乏」。詩人所稱讚的是「又勤又儉,為人設想」的人。但今日已很少聽到人們讚揚節儉和看到人加以實行。
今日每一件事看來都是鼓勵人浪費而非節儉。不少人受自驕心和「人有我有」的欲望所推動。商業告白不但將奢侈品鼓吹成必需品,買家一不留神便會被分期付款的計劃所誘。信用卡的方便也在助長浪費方面擔任重要角色。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節儉這件事可以進至極端程度而使人變成一毛不拔的守財奴。能夠避免走極端,既不吝嗇也不浪費的人是明智和快樂的。
節儉的智慧
聖經告訴我們「銀錢護庇人。」(傳道書7:12)事實的確如此。a實行儉用金錢和其他物質東西確能予人相當的保護和安全。因此當有緊急事件發生,例如生病,意外事故或失業時,當事人便毋需面臨私人破產的難堪景況,像1972年約有200,000美國人所遭遇一般。
節儉的另一理由是付出同等金額可獲較多東西。貯款購物可以省回分期付款的手續費或利息。賒購利息通常為月息百分之11/2、或年息百分之18!若要向小額貸款公司借錢,則利率還會更高。因此貯足款項才購買東西不但省卻付出利息,而且在花用之前可以生利。
在美國,對節儉的人的一個好消息是消費者協會在一場訴訟中勝了發行信用卡最多的美國運通公司。普世有六百多萬人持有它的信用卡,僅在美國便有87,000家商行接受以此卡購物。持卡者每年需付手續費15美元,商行則需按照持卡買家之購物總額付出百分之3至6的回佣。在此之前,加盟美國運通公司信用卡業務的商行不能給予現金購物的顧客任何折扣,但現在已能夠如此行。付現的顧客已不需為便利信用卡使用者的安排付出代價。一週之後,報章報導有人對另一家發行信用卡的大公司提出訴訟。
航空公司的宣傳標語是,「現在旅行,以後付錢」。但在加拿大溫哥華卻出現一項更佳的勸告,那便是,「現在貯錢,以後旅行。」何以故呢?因為藉著養成節儉的習慣,你會發覺自己有較大經濟能力去購物或做事,並且不用擔心沒有錢繳完分期付款。
以節儉方法料理房屋和汽車
節儉的報酬豐富從料理財產,如房屋或汽車,可以見之。疏於料理的房屋不久便會變成毀壞不堪,以致不宜作為住宅。在大城市的若干區域往往有些廢棄的房屋被佔住者或鼠子而非租戶所屬。為什麼呢?部份的原因是以前的租戶對房屋毫不顧惜,使業主不得不棄之如遺。事實上,某些階級的人對別人財產置之不理乃是高尚住宅區的業主們不肯將鄰近房屋賣給某些人的主要原因,這樣行不是由於種族偏見而是為了顧惜他們的物業。
美國一份著名月刊曾論及許多房屋和鄰人如何受到缺乏節儉美德之苦,說:「垃圾,破瓶和舊床褥堆滿著後院……走廊的板門已脫落了數週,雖然所需的僅是一枚釘子以及用錘子敲幾下而已,……破爛的玻璃用破布塞著。可是,令人驚異地,沒有錢買一桶漆油或補回一塊窗門玻璃的同一家人卻駕駛著豪華汽車,每週末都買多瓶威士忌。」例子之一是:一名男子和家人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屋裡,沒有電燈,暖氣和自來水的供應,但他卻買了一輛嘉得力牌的豪華汽車出入!可是幾週之後,該車卻被人偷了。
儉用汽車也會帶來豐富的報酬。許多時一位精明的買主會自豪地告訴你,他所買的二手車價廉物美。為什麼?因為上手車主是一位節儉的人,他好好的照顧那車,不冒險駕駛,因此遂沒有遭遇過嚴重意外。他不肯讓機器負擔過重,使車子內外保持整潔。結果買主和賣主兩者均從這樣的節儉得益。
在駕駛汽車方面也有節約之道。使車胎多充一點氣可以節省汽油和車胎的消耗。駕車時要盡量減少煞車。每次煞掣都要耗費汽油;因此在將要停車時要減慢速度。
節儉的較佳理由
實行節儉的理由未必都是屬於物質性質。節儉的人會欣賞物件的價值,因此在獲得和擁有物品時會更加喜樂和知足。此外,若遇到艱難時期。如銀行倒閉,股票和債券跌價,勵行節儉的人會較易渡過逆境。這種逆境對節儉的人說來不致像對慣於揮霍或浪費的人說來那麼艱難。
勵行節儉的另一理由與我們和造物主耶和華上帝的關係有關。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是他的善意的受惠者。他創造了地球和其上的人,供應一切養生和予人生活樂趣的物品給人享用,正如他的道所屢次指出一般。(詩篇104:14,15;馬太福音5:45;使徒行傳14:15-17)因此,我們不過是照料他所造各種美物的管家而已,而他對管家的要求的是忠心和謹慎。(哥林多前書4:1,2)耶穌在他的兩個比喻中闡明這點。兩個比喻中的僕人都為了不能替主人生利而受責,因為僕人至少能將主人所委託的金錢存在銀行裡,使主人可以連本帶利收回。——馬太福音25:14-30;路加福音19:12-23。
得以有經濟能力幫助別人又如何?節儉的人有力量幫助急需的人。關於這件事,使徒保羅教導人以節儉為念,說:「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以弗所書4:28)我們可以把這項訓示稍作修改而將其應用於缺乏儉德的身上:『揮霍無度的人不要再揮霍,要勵行節儉,貯蓄以備不時之需,並且有力量幫助那缺少的人。』
這項幫助不但能給予缺少的人,且能幫助那些配得的人,例如以全部時間向別人宣揚耶和華的王國的人。腓立比人曾慷慨地幫助使徒保羅,雖然他聲稱能夠處缺乏,也能夠處豐富。(腓立比書4:10-13)此外還有許多有價值的事是我們可以捐助的,而最有價值的事便是促進上帝王國好消息的宣揚。(馬太福音24:14)毫無疑問地,勵行節儉的人使自己能夠「在好事上富足」,並且體驗到「施比受更為有福」。——提摩太前書6:18;使徒行傳20:35。
石油危機教人節儉
石油短缺,汽油站大擺長龍和汽油加價促使許多人採納節儉的習慣。報章曾報導有些人因石油短缺而採取的應付方法,例如,一位天天駕車上班的男子已改用電動腳踏車。此後三個月內,他和妻子所用的家庭汽車僅行了200哩。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對夫婦通常每週末駕車200至300哩作為娛樂消遣,但他們發現在家裡渡週末也一樣愉快。「你可以說汽油短缺使我們成為家居的人,」這位太太說。
住在費城郊區一位駕車上班的人安排一同租用一架公共汽車,使四十六位駕車人士共同利用這項交通工具。他們發現此舉不但合乎經濟,而且較為輕鬆愉快,因為他們不必擔心道路交通,也可以在車上閱報和彼此交談。
節儉嗎?是的,正如一份報章所說:「來自美國14個城市的報導表明許多美國人正繼續留在家裡渡週末,步行往工作地點或商店,養成較有效率的購物習慣,騎腳踏車,乘搭公共汽車和火車,改用小型汽車和考慮從郊區遷回市區。數百萬人的生活無疑已不復舊觀。」
由於這種實行節儉的趨勢,一份新聞週報刊出一篇題名為「底特律從小處著想」的特輯。它報導許多計劃要來應付由於100,000人長期失業和66,000人暫時失業所造成的難題。它也報導在1974年春季邁阿密郊區的中等階級地產業「非常不振」。在另一方面,新奧爾良州市中心出售房屋的貿易卻被形容為「一枝獨秀」。不錯,石油短缺和漲價使許多人改變了生活方式。
節儉的其他方面
也許大多數人之缺乏儉德是由於漫不經意或行走抵抗力最小的路之故。節儉意味到事無大小均予以考慮。這意味到電燈和電視在不用時要關上。不可浪費水,無論是熱的或冷的。要使傢具保持清潔,加以髹漆或修理。
糧食往往是家庭預算的最大宗支出。因此,在購買糧食時首先要小心考慮;然後考慮到製作方法和處理剩餘食物。關於利用剩餘食物,我們可以從耶穌基督學得教訓。在以奇跡餵飽五千人之後,他吩咐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約翰福音6:12)節儉也意味到要購買未經製作,有益和並非精煉的食物,這些食物含有天然維他命和礦物質。
節儉的人在購置衣物時也考慮到節省金錢。衣服的設計、款式和顏色愈新潮,愈易為人厭棄。在原則上,以較高代價購買較佳的質料是明智的,倘若期望衣服較為耐穿的話。保持衣服的整齊、清潔、熨平和修補可以穿得較久。對於鞋子亦然。保持鞋履光潔,在未到太過破爛之前換上新的鞋掌和鞋跟,可以耐穿兩倍至三倍。
勵行節儉的理由的確不勝枚舉。由於我們是明白事理和邏輯的生物,實行節儉可以帶來相當程度的知足和愉快。既然它需要思慮和自律,這的確是一種美德;尤其是鑑於我們身為實際上的管家,我們必須為如何運用上帝給予人類的各項恩賜的方式向他負責。
[腳注]
a 當然,金錢不能予人最佳的保護,因為所羅門,聖經中傳道書的執筆者,接著說,知識(關於上帝的知識)才是最佳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