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基督的受難紀念和它對你的意義
    守望台1965年 | 3月15日
    • 的並不只是接受而已,同時還要施給。耶穌豈不是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嗎?不錯,因此,他吩咐他的門徒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不僅如此,他更預言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這個預言實際上是吩咐他所有的門徒去傳揚王國的一道命令。同時不要忘記雖然「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但要「口裡[公開]承認,就可以得救。」——使徒行傳20:35;馬太福音5:16;24:14;羅馬書10:10。

      基督的受難紀念喚起人注意到耶和華上帝戰勝魔鬼撒但的勝利和基督耶穌為你們所作過的事。它同時特別強調了基督為他門徒所立下的榜樣。所以無論如何,你要在今年四月十六日晚上來參加基督的受難紀念。但是不要就此便算了。你應該繼續與那些跟從基督榜樣的人聯絡交往,並和他們一同從事傳揚「這王國的好消息」的工作,由此表明你對這件事的感激體會。

  • 藉著每天加增的知識得享和平
    守望台1965年 | 3月15日
    • 藉著每天加增的知識得享和平

      和平的確是一種愉快而令人渴望的情況。基督徒與上帝以及與弟兄之間所保持的和平關係則更是如此。耶穌在離世前不久,對他的門徒表明所有跟隨他的人都應保持和平的情形,他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什麼可以幫助基督徒得到這種和平呢?就是藉著耶和華上帝的道聖經,他地上的組織和聖靈,經常地每天吸收知識。正如以賽亞預言說:「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以賽亞書54:13。

      從他的童年起,耶穌便為我們立下一個多麼良好的榜樣!「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當我們讀到他傳道的記錄時,我們不能不為他對他天父經典的熟稔而驚嘆。在回答他的試探者魔鬼時,在反駁他底反對者的議論時,和在公眾演講中辯明他的見解時,耶穌是多麼樂意和隨時隨地善用上帝底道!——路加福音2:52;馬太福音4:3-10;5:27-42;22:29-40。

      耶穌需要相當的時日才能對聖經如此熟悉,你當然也需要時間來學習。在這忙碌的舊世界中,很多事情會費去你的時間。因此我們要愛惜光陰,不要把它花在一些次要的事上,以便多作個人的研讀,家庭的聖經研究,或參加小組的研究。是的,我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以弗所書5:15,16。

      為了增加知識得享平安,你必須先察覺你在靈性上的需求而以良好的屬靈食慾來研究聖經。倘若你吃得太飽,厭厭欲睡,或看了幾小時的電視,已經疲倦不堪,你又怎會還有精神去研究聖經呢?你不要只是願意去研究,你還要使自己精神充沛,以準備作艱深的工作,研究和探求:「尋找他如尋找銀子,搜求他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得以認識上帝。」——箴言2:4-6。

      若想得到良好的結果,我們應當經常地研讀。若要保持身體健康你不會一週內只進食一次或兩次。保持屬靈的健康也是如此,人必須經常地每天吸取屬靈的糧食。每天抽出些時間來閱讀和思考聖經的真理。

      當你研究耶和華上帝特意供應給我們的聖經輔助讀物時,你會注意到有些新的知識見解。你對這些新見解持有什麼態度呢?挑剔批評嗎?不然,你應該像庇哩亞的人一樣:「甘心領受這道,天天查考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當你相信你所讀到的就是真理時,讓它成為你的一部分,讓它改變你的品格,使之與你的模範耶穌基督更加相像。——使徒行傳17:11;歌羅西書3:10。

      另外一件需要留心的事就是無論你是在為小組研究或公眾演講作準備,或練習在工作檢討會中擔任某一項節目,或在吸收一本新出版讀物的內容,你都要專心研究一個題目。不要像一個原本要到市場買肉和蔬菜作晚餐之用的主婦,結果因為肥皂和麥片大減價而只買了肥皂和麥片回家。把你的精神專注於你該做的事上!

      幫助人吸收知識的其他方法就是溫習,沉思和討論。在個人研讀之後,你可以將所讀到的資料作一次簡短的溫習。隨後一有機會,例如單獨走路時,等候別人時,都可以在腦中重新想一下你上次所研讀的材料。還有,在可能的情形下——例如在基督徒社交的集會中——隨時與其他的基督徒討論你所學到的東西。實際上所有的知識都附有一個目的或責任,就是與別人分享這種知識。藉著以上這些方法,你可以藉著每天增加的知識而得享和平。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