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洛克林新伯特利大廈——奉獻典禮守望台1961年 | 10月15日
-
-
但是感謝上帝!我們現在不是在巴比倫的河邊,同時也沒有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我們現在是在柳樹街,但是我們已開始以一群自由人的身份高唱錫安之歌以證明耶和華的慈愛。——詩篇137:1-4。
論到耶和華的組織的擴展,法蘭茲弟兄說,「這個地方是耶和華見證人在全世界的情形的一個象徵;」這是一個擴展和光榮的象徵。法弟兄說,這的確是一間「光采美麗」的建築物,它使人聯想到詩篇的說話:每一個在耶和華的聖殿裡的人都歌頌他的光榮。這間新落成的王國聚會所能夠容納七百五十人,它充滿了適合新世界社會的愉快氣氛。整個禮堂的四壁都鑲以胡桃木板而益發顯出它的美觀。禮堂的北部有一個半圓形的講壇,壇上有兩個特別供安放花盆的地方。論到社方的兩間伯特利大廈,法蘭茲弟兄說:「它們並不僅是宿舍而同時是以教育為目標的工場。這是是世界一間最崇高的學府。」
諾爾弟兄接著在法蘭茲弟兄之後作主要的奉獻演講,全部節目歷時約兩小時半。在諾爾弟兄作了結束的禱告之後休息十分鐘,伯特利之家繼續開始他們經常每星期一晚在王國聚會所舉行的《守望台》雜誌研讀。這是布洛克林伯特利之家的全體人民最快樂的一天。無疑這次布洛克林伯特利大廈的奉獻典禮有力地證明了諾爾弟兄在演講的開頭所說的話:「現在正是我們大事擴展的時候!」
-
-
施予使你感覺痛苦嗎?守望台1961年 | 10月15日
-
-
施予使你感覺痛苦嗎?
今日社會上到處充滿了要求公眾捐款的呼籲。從郵件和電話,在你門口和街道上,你都會聽到「請慷慨捐助」,「請為慈善而捐助」,「我們正需要你的捐助」等呼聲。這些呼籲的目的都是想打動你的心弦和解開你的錢袋。於是私人的腰包和錢袋便給輿論的壓力解開了。輿論更強調說捐款是一種宗教的義務。結果單是在美國,每年從私人的口袋和腰包裡流入各種慈善機構的捐款便達五十億美元之鉅。
雖然聖經說:「上帝喜愛捐得樂意的人,」耶穌也說過「施比受更為有福,」募捐的機構卻要求公眾「捐至感覺痛苦為止。」因此在壓力之下一般人被迫解囊,而且往往證明是捐到感覺痛苦為止。但既然耶穌明明說過施予可以帶來更大的快樂,為什麼捐款反會帶來痛苦呢?你有沒有在施予時感到痛苦呢?——哥林多後書9:7;使徒行傳20:35。
冒著上帝的名字向社會大眾榨取金錢已變成現代一種商業化的大企業。它是一個痛苦的泉源,給人帶來的乃是苦惱而不是快樂。1960年四月三日倫敦的《星期日郵報》用大號字登出一條首頁新聞,標題為「商業專家協助羅馬天主教教堂募捐。」一家稱為卡多斯有限公司(Cathos Ltd.)的組織有分行散佈在加拿大,美國,澳洲和英國等地;它的業務是專為羅馬天主教教堂計劃增加教堂的收益。這份倫敦的報紙宣佈它的目標是要將羅馬天主教在英國各教堂的收入增加一倍。據報導說此事且曾獲得羅馬天主教的紅衣大主教高富里(Godfrey)的祝福。
這家卡多斯公司的計劃之一是要展開一項逐家逐戶的募捐運動,向教區內所有的天主教家庭遊說而務要使每一個家庭簽署一個誓約同意每星期捐款若干給教堂。這個計劃並且包括一個具有「軟化作用」的大宴會。卡多斯公司的第一個運動已於1960年春在英國密德爾撒克斯郡的砵他斯·巴爾(Potters Bar, Middlesex)地方藉著舉行一個招待三百名教區區民的大宴會而展開。據這公司宣佈,目標是要把這個教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