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聖經在馬太福音4:1說「當下耶穌給靈帶上野地,去受魔鬼底試誘。」(《新修》)這靈是指上帝的聖靈嗎?
耶穌受浸之後,將他帶到曠野裡的乃是耶和華的聖靈。耶穌在曠野中禁食,使他有時間專心禱告和沉思。(可參閱馬太福音4:2;馬可福音1:35;路加福音5:16。)很可能耶和華用這段時間與他的獨生子交通,向他提出訓示、進一步啟迪和親切的安慰以裝備他負起未來的任務。
耶和華可以預知,按照他自己的旨意將他的兒子帶到曠野裡也會使耶穌最後受到魔鬼的試探。可是,在耶穌留於曠野裡四十日的末了臨到他身上的試探並不是上帝所安排的。反之上帝只是容許這件事發生而已。
饒有意義地,耶穌的經歷與摩西的頗相似。摩西在山上40日,當其時他接獲律法的約和與他作為中保的角色有關的訓示。(出埃及記24:18;34:28)比摩西更大的先知耶穌必然在曠野裡獲得一些與新約有關的訓示;他會以中保的身分將門徒,屬靈的以色列人,帶進這個約裡。(申命記18:18,路加福音22:20,28-30)正如摩西下山時見到以色列人崇拜一隻金牛犢及試圖返回埃及,以致他的忠貞面對重大的考驗,耶穌也在禁食四十日之後受到猛烈的考驗。——出埃及記32:15-35。
● 羅馬書8:30談及基督徒「得榮耀」。這件事在什麼時候發生?基督徒「得榮耀」怎樣與他們的「蒙召」和「稱義」有關?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8章論及上帝對受聖靈所膏的基督徒所採取的行動。藉著使他們認識他的真理,包括他要使他們在天上「與基督同作後嗣」的旨意在內,他使他們獲得榮耀而藉此實現他的旨意。(羅馬書8:14-17)保羅也寫道:
「[上帝]預先所知道[首先承認,《新世》]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馬書8:29,30。
有些人對於各事的先後次序不十分肯定:『蒙召,稱義,得榮耀。』他們可能將這幾件事視為一系列的步驟,最後導致受膏的基督徒在天上獲得榮耀的靈體生命。可是,請留意保羅所說的話的時態:「[他]所稱為義[過去時態]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過去時態]。」(見《新世》)保羅看來談及一些業已發生的事,他所指的若是基督徒在未來復活獲得屬天生命而得榮耀,他就不會採用過去時態了。
再者,雖然上帝將人復活成為靈界的統治者可說是使人「得榮耀」,人也可以以其他許多方式「得榮耀」。(可參閱羅馬書8:17;約翰福音7:39。)耶穌在地上時藉著施行奇跡而「得榮耀」。(約翰福音11:4)基督談及一個謙卑的人由於在筵席上被人邀到上座而「有光采」或得榮耀。(路加福音14:10)摩西由於在律法的約方面作上帝的代言人而獲得「榮光」。(哥林多後書3:7)聖經甚至談及長髮是女子的「榮耀」。(哥林多前書11:15)在所有這些事例上,希臘文的字根與羅馬書8:30的「得榮耀」一詞是一樣的。——路加福音12:27;羅馬書2:10;帖撒羅尼迦前書2:6。
饒有趣味地,早在1904年,《新的受造物》一書(《聖經的研討》第六卷)論及羅馬書8:28-30說:
「這段話通常被人誤解,因為一般讀者均以為使徒在這裡按照通常的次序追溯基督徒的經驗,……但是使徒在這裡其實採取相反的看法而從另一端開始。……他向後追溯教會,新的受造物,的發展過程。他表明人除非憑著上帝的恩典被召[獲得接納],否則便無法成為上帝榮耀的選民;所有被召的人必須先稱義[或被宣布為公義];……稱義的人則必須先由上帝賜給他們對他自己和他愛子的知識而獲得尊榮[得榮耀,《欽訂本》]。」——182頁。
保羅在這裡按相反的次序陳述一系列有關的事件並非異乎尋常。他在羅馬書10:13-15也同樣行。
在羅馬書8:28-30,保羅解釋上帝叫「萬事都互相效力」。這乃是為了要使一些有分執行他旨意的人得益的緣故。耶和華上帝在伊甸園裡預言會有一位「後裔」來臨。(創世記3:15)耶穌基督成為這「後裔」及亞伯拉罕的後裔的主要成員。但是上帝也揀選了一群數目有限的人成為「後裔」的次要成員。(加拉太書3:16,29)這樣,從伊甸園的時候開始,上帝「首先承認」組成後裔階級的人。他『預定』這些獲選的人要在天上作基督的弟兄而效法他的形像。
然後使徒在羅馬書8:30列出他們與基督在天上結合之前所必須發生的若干步驟。這些人必須『被召』或應邀成為天國的分子。(羅馬書1:7;腓立比書3:14;帖撒羅尼迦前書2:12;希伯來書3:1)但是他們若仍然是罪人和亞當不完美的家族的成員,上帝又怎能『召』他們呢?在『召』他們之前,上帝必須『稱他們為義』,根據他們對基督及其祭物的信心赦免他們的罪。(羅馬書3:23-26;4:25;5:18)可是,他們怎樣才能獲得所需的信心呢?在他們能夠如此行之前,他們必須獲得關於耶穌基督的知識;保羅在聖經的另一處將這種知識稱為『基督榮耀的福音』。(哥林多後書4:4;可參閱提摩太前書1:11。)接受這「榮耀福音」而踏上導致屬天榮耀之途的人無疑可說是由於獲得這種知識而「得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