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社來信月報1980年 | 4月
-
-
分社來信
親愛的王國傳道員:
我們在最近參加耶穌受難紀念,見到有這麼多感興趣的人士赴會,這使我們多麼喜樂。當我們寫這封信時,我們尚未知道參加的精確人數,但我們最關心的是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一些表現足夠興趣而撥出時間參加這個聚會的人。
每個參加受難紀念的人都獲得一封富於鼓勵的信,目的是要促請他們在每週經常舉行的聚會中與耶和華的百姓作更多的交往。你有將應你之請參加受難紀念的人列出一張名單嗎?現在你可以回去探訪他們,如果你尚未如此行的話,並且設法與他們建立經常的聖經研究。我們想對這些人表現仁愛的關懷,正如耶穌所行一般。無疑許多參加受難紀念的人也聽到『應付生活的種種憂慮』這個特別演講,而且對他們所聽到的真理獲得更深的印象。
十二月份組外傳道報告的一個傑出優點是分派的雜誌數目再次上升。香港的傳道員一共分派了30,796本《守望台》和《儆醒!》 雜誌。我們在澳門的弟兄姊妹也有很好的成績。他們當中七個人一共分派了850本雜誌和501本精裝書。我們很高興見到這些優良的聖經書刊分發到人們手中,因為這可以促使他們思考世上種種禍患的原因。後來,當我們繼續上門探訪他們時,有些人會樂於聆聽而受真理所吸引。
這個月你們當中有許多人作輔助先驅,我們希望見到這件工作在四月達到新高峰。你若尚未
-
-
對信徒一家的人行善月報1980年 | 4月
-
-
對信徒一家的人行善
1.你留意到小組裡弟兄姊妹在靈性和身體上的需要嗎?你有考慮過你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嗎?你有能力設法滿足他們的需要嗎?(箴3:27)抑或你通常將這些事交給別人照料?
2.具備資格的弟兄意識到別人的需要,並且設法在錯誤傾向使人在靈性上陷入困難之前便予以協助;這樣行是多麼好的事。對一個明智的人來說,來自聖經的一項仁慈提醒時常便足以使他們幡然悔悟了。
我們可以怎樣行
3.有些具備屬靈資格的弟兄對王國聚會所有些青年人,特別是一些並非來自認識真理的家庭的青年人,表現慈父般的關懷;藉此他們幫助這些青年人避免少年所時常經歷的難題。這樣行遠好過等到別人遭遇難題之後才幫助他們應付。
4.保羅在加拉太書6:2寫道:「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保羅提及「基督的律法」,這使我們想起耶穌在約翰福音13:34,35所說的話,指出他的門徒會彼此相愛。若是可能,幫助小組中的弟兄減輕他們的負擔會對他們有莫大的鼓勵。
5.我們每個人最好個別地用幾分鐘想想,我們知道在自己的小組,或者在自己的研經班中,有些什麼人是我們可以幫助的嗎?我們有上門探訪他們,或邀請他們探訪我們嗎?一位環務監督探訪一個有相當時間沒有參加傳道工作的姊妹,他發覺這位姊妹其實想出來傳道,但只是需要協助而已。她獲得所需的協助,結果在該週便參加傳道工作。你可以想像她多麼高興有人關心她,甚至在該週較後的時候邀請她吃一頓飯。
甚至些少努力也有所幫助
6.我們能夠予人多少幫助其實並不重要,反之,真正重要的乃是我們對人表現關懷。一張問候卡,一次探訪,一個邀請,打一個電話,或者在電話上與別人分享當日的經文,在對方的身體或靈性需要方面予以援手——這一切都對人有所幫助。
7.有些姊妹發覺她們有時可以為別人看顧小孩,使別人可以出外傳道。有些則不怕麻煩地前往帶別人參加聚會或出外傳道。有些人能夠探訪病了或入院留醫的人。當這樣行時,要留下一些富於鼓勵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一個經驗或一個聖經思想,例如詩篇55:22或41:3。這樣的思想可以強化別人的信心。再者,我們人人都可以為別人代禱,特別是我們察覺到別人有難題,但卻不知道我們能夠給予什麼幫助的話。
8.早期基督徒在慷慨好客方面所立的榜樣是值得我們效法的。這可以強化我們的信心和加強彼此之間友愛的聯繫。保羅強調這種美好的品質,說:「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6:9,10。
-
-
保持互相幫助的精神月報1980年 | 4月
-
-
保持互相幫助的精神
1.聖經表明上帝的僕人很久以來即已喜歡結伴從事上帝的工作。當耶穌派出70個門徒在他之先前往各城傳道時,耶穌將他們兩人一隊地派出去。(路10:1)當保羅開始他的傳道旅行時,他攜同提摩太作他的助手。(徒16:1-3)所羅門也看出人對同伴的需要,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傳4:9)這並不是說我們在宣揚好消息時不應當單獨工作。反之,這話的意思只是,在工作上與一個同伴一起可以帶來許多裨益,並且可以互相幫助。我們可以怎樣在今日的小組裡保持這種精神呢?
你能夠分享
2.你覺得不好意思與別人討論你可以怎樣改善傳道工作的各方面,或甚至覺得這是一件可羞的事嗎?你是否覺得因為你是個聖經的教師,或因為你認識真理已有相當時日,就無法從與別人一起工作得益呢?請想想亞波羅的事例。聖經說他「很有口才,擅長講解聖經。」可是亞居拉和百基拉卻「把他接來,把上帝的道更準確的向他講解。」亞波羅並沒有覺得不好意思從亞居拉和百基拉學習更多的真理。他也沒有拒絕這種幫助,覺得他已經「在會堂裡放膽講論」上帝的道而無需再增加他的知識。反之,他接受別人的幫助;後來他到亞該亞去,「對那些蒙恩信主的人幫助很多。」雖然這項記載並非直接指組外傳道而言,這無疑表明我們在互相幫助方面所應表現的精神。——徒18:2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