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
獻祭和慈善捐獻可以代替憐恤嗎?我們怎樣可以表現出上帝所喜愛的憐恤?
許多人倚靠他們所作的捐獻來贏取上帝的寵悅。他們以為他們所需要作的就是在經濟上支持他們的教會,樂施好捐,興建醫院,孤兒院和諸如此類的社會福利機構。他們在個人和經濟方面作了相當的奉獻之後,當他們讀到馬太福音9:13說,上帝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時,不禁為之驚愕。
在過去獻祭的確曾獲得過上帝的喜悅。上帝豈不是曾悅納一些義人,如亞伯、挪亞、約伯、亞伯拉罕及聖經所提及的其他忠心人士所作的獻祭嗎?的確不錯!他不是曾吩咐他的選民以色列人要每日獻祭給他嗎?不錯!耶和華上帝自己不是曾作安排並接納他所疼愛的兒子的獻祭嗎?基督徒不是曾受命「奉獻上帝所悅納的靈祭」嗎?全然不錯!——彼得前書2:5。
可是上帝所要的不單只是獻祭而已。除非獻祭者對上帝和他的同胞懷有真正的愛,上帝是不會接納其獻祭的。過度熱心的古代以色列王掃羅因他的兒子無意中破壞了一項誓言而毫無憐憫地判處其死罪。可是後來掃羅自己卻故意不服從耶和華所頒下要滅盡亞瑪力人一切所有的明確訓令。他挑選了最好的牲畜藉口說為了「要獻與耶和華。」耶和華對無憐憫不服從的掃羅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一個人若要獻祭得蒙悅納就必須認識和順從上帝的命令。正如耶穌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撒母耳記上15:15,22;馬太福音9:13。
在耶穌的日子法利賽人便需要學習這個教訓。他們輕視他們所謂的罪人、稅吏和平民。所以他們指責耶穌與稅吏和平民一同在馬太的家裡進餐。今日同樣有些傲慢的牧師也嘲笑那些仿效耶穌與一般普通平民在他們家裡相混在一起的真正基督徒。但是今日的普通平民也與耶穌時代的平民一樣樂意地接受好消息。這觸怒了教士們。有一個神甫當一方面承認耶和華見證人正在紐約迅速增加時,另一方面卻輕蔑地說『他們大多數的信徒都是來自黑人和波特黎各人所群居的貧苦區域。』他們多麼像法利賽人,因為他們沒有體會到耶穌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這些法利賽人一點不像體貼饑渴戰友的大衛王,他們毫無憐恤之心,但卻十分注重獻祭,因此當他們看到耶穌的饑餓門徒在安息日摘下麥穗來吃時,他們甚為生氣。這真是可怕!他們的《他密經》上所記的規條甚至規定了在安息日敷藥在傷口上也不對,因為這可能會使傷口漸癒,因此也是違反律法的工作。一個人若折斷了一根骨頭也不可在安息日醫治,除非這人有傷重致死的危險。這是多麼殘忍!今日有的人亦與當日這些人一樣有將愛心和憐憫置於一旁不顧的傾向。他們對自己的缺點置若罔視,但卻敏於批評別人。雖然他們的錯誤往往遠比別人的更嚴重,他們卻只知挑剔指責別人。對這種人耶穌的叱責應當是一根當頭棒:「『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馬太福音12:1-7。
上帝曾屢次警告以色列人說他對公正、公義和憐恤的品質比繁多的獻祭更為喜愛。「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耶和華說。一項昂貴的祭物亦不會特別討好上帝。「從示巴出的乳香,從遠方出的菖蒲,奉來給我有可益呢?」耶和華問,「你們的燔祭不蒙悅納,你們的平安祭我也不喜悅。」因此何不「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呢?「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上帝勝於燔祭。」很明白地,上帝「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以賽亞書1:11;耶利米書6:20;以賽亞書1:17;何西阿書6:6。
憐憫是什麼?
但是憐憫是什麼呢?就是對不幸者的體恤善待;仁慈的對待;同情。耶穌曾稱讚一個撒瑪利亞人因為他曾憐恤一個不幸的鄰人。(路加福音10:30-37)它是一種樂於施捨的品格,像那個免了僕人的債的主人所具有的一般。(馬太福音18:23-27)憐憫是超出了公正所要求、主張或期望的仁慈。它制止了公正的責難或懲罰,好像回頭浪子的慈父所表現的一樣。(路加福音15:11-32)它的字根含有「內心痛苦」的意思,因此它含有內心為同情受苦難者所感到的痛苦。這種憐憫的品質將上帝和異教徒所信奉的所有邪神分別開來。耶和華的憐憫令我們欽慕他。它使我們喜歡緊靠他和敬愛他。雖然我們是軟弱和不完美的,但是由於他的憐恤,使我們感覺易於親近他,並且感覺自己必會蒙上帝的垂聽和了解。耶和華所表示的憐憫向我們證明了他的愛。自然上帝也要我們對我們的鄰人表現憐憫。
表現憐憫的機會
在生活中我們有許多機會可以這樣做。表現憐憫的一個最重要方法就是利用每個機會告訴別人如何能夠得到上帝的憐憫。我們若體會上帝的憐憫,表現這種體會的最好方法便是將我們的時間、精力、財物用來宣揚耶和華王國的好消息。一個人無法用任何捐獻,例如捐款給「作善工」的逐戶傳道員來代替他親自參與表示憐憫的傳道工作。真正的憐憫不僅考慮到一個人的身體環境;它還注意到一個人的靈性福利。
行善事亦能夠表示出憐憫的品質。我們在聖經讀到一個早期的基督徒女子多加,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又讀到哥尼流被稱為一個「多多賙濟百姓的人。」(使徒行傳9:36;10:2)基督徒應該小心不要在憐憫的行為方面有缺欠。他們應該小心不要錯過機會伸出同情之手幫助那些在物質上窮困的弟兄,或去探望一個患病在家或醫院裡的基督徒同工。我們雖然必須「常常以頌讚為祭,」這種獻祭卻不能解除基督徒向人表現憐憫的義務。有些工作是不會在傳道工作的記錄上見到的,例如鼓勵一個以前曾參加過傳道的同伴,或與新近受浸的小組傳道員研讀聖經,或教導一個不識字的妻子讀聖經等。但是這些都是憐憫的行為,一個人不應為了爭取一個良好的傳道記錄而忽略它們。基督的使徒保羅勸勉我們說:「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上帝所喜悅的。」如果我們記住『上帝喜愛憐憫,不喜愛祭祀』我們便不會放過機會向我們的家人、小組的傳道員及其他所有的人表示憐憫。——希伯來書13:16。
憐憫的品質能夠遮掩生活中許多的過錯;在待人接物方面我們有許多機會讓我們表示這種上帝喜歡的仁愛品質。孩子弄壞了父親的工具而求寬恕。丈夫可能在惱怒軟弱的一刻虐待了妻子,或妻子輕慢了丈夫;他們事後均有悔意,於是彼此寬恕和憐恤。一個基督徒因為作了錯事而感覺忐忑不安。我們有沒有寬恕人的品格呢?我們絕不應疲於寬恕。使徒彼得以為向一個犯過錯的弟兄表現憐恤的次數是有限的,他想也許七次便夠了。耶穌回答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藉著憐憫我們可以仁慈地遮掩許多人的罪過;藉著憐憫我們會愉快地為軟弱的人分擔由於他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負累。寬恕和憐憫能為家庭帶來安寧,這種安寧的確比「設筵滿屋大家相爭」好得多。——馬太福音18:22;箴言17:1;彼得前書4:8;羅馬書15:1。
今日世人雖然在宗教方面作了無數昂貴的奉獻,他們卻大都缺乏憐憫的心。他們冷酷無情又缺乏體貼和了解好像耶穌日子的法利賽人一樣。又如古代叛逆的以色列人一樣忘記上帝的話:「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為耶和華悅納。」(箴言21:3)上帝命令我們在今日要向人表示憐恤,不僅是作慈善性質的捐獻和日行一善而已,還要告訴鄰人上帝向人所表示的憐憫救恩。「聽命勝於獻祭。」何必要跟從這個注重捐獻而不顧憐憫的世界呢?在即將來到的哈米吉多頓大戰中,根據雅各書2:13的律則,這世界會遭受無情的審制。可是好憐憫的人永不必畏懼耶和華的審判。反之,「憐恤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他們會在將臨的公義新事物制度裡生活。——馬太福音5:7。
你希望蒙憐恤嗎?那麼便要像上帝一樣——喜愛憐恤。聖經指出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詩篇145:8;馬太福音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