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從速逃生的時候了!守望台1983年 | 3月15日
-
-
我們:「大山小山都要因公義使民得享平安。……[在彌賽亞君王掌權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你希望廁身於「大有平安」的人之列嗎?若然就「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在仍然有時間之際,當務之急便是要努力幫助心地善良的人「開始逃到山上去。」因此,「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哥林多前書15:58;提摩太前書4:16。
-
-
將一切憂慮卸給耶和華守望台1983年 | 3月15日
-
-
將一切憂慮卸給耶和華
一個犯了姦淫和殺人罪的男子會感覺憂慮嗎?他若還有一點良心的話,便無疑會感覺憂慮。大衛王是個有良心的人。可是在慾火攻心的情形之下,古代這位希伯來國王與一個名叫拔示巴的女子犯了姦淫。後來拔示巴有了孕而使情勢更為複雜,最後大衛感覺被迫設法使拔示巴的丈夫喪生而將這女子娶過來。
當大衛恢復理智時,你能夠想像他所感到的痛苦和良心煎熬嗎?我們無需想像這件事,因為大衛親自向我們描述出來。一系列的可悲事件促使他寫成了詩篇第五十一篇。
大衛怎樣應付這一切痛苦呢?詩篇告訴我們他坦白向他的上帝耶和華承認自己做了些什麼事,並且表現深切衷誠的悔改。然後他懇求上帝幫助他培養一種不同的精神。他說:「上帝阿,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篇51:10)這樣,他『將一切憂慮卸給耶和華。』——彼得前書5:7。
上帝會幫助一個犯了這麼嚴重的罪行的人嗎?大衛深信他會。大衛說:「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阿,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篇51:17)歷史表明大衛終其餘生飽受他所做的事的痛苦後果。但是由於他衷心悔改,他的造物主並沒有捨棄他。反之上帝幫助他去承擔他的憂慮。
我們也許沒有犯過殺人罪。可是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不會感受到若干程度的憂慮。我們都會犯罪,而不安的良心是一個沉重的擔子。除此之外,差不多所有人都為健康、物價高漲、教養兒女、工作、與別人相處的困難、罪行、債務和類似的事而憂慮。你企圖獨自負起這一切憂慮嗎?其實你無需這樣行。聽從以下的聖經勸告無疑會令你快樂得多:「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詩篇55:22。
怎樣向耶和華求助
我們可以怎樣將一切憂慮卸給耶和華呢?當然,我們必須向他禱告,將憂慮提出來與他討論。在這方面箴言一書給我們一些良好的勸告。箴言吩咐我們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言3:5)因此,我們若希望獲得耶和華的幫助,就必須倚賴他的智慧而非我們自己的聰明。有時我們不得不學會這個教訓。
例如在一個國家中,基督徒遭受猛烈的逼迫。報告顯示起初他們禱告向上帝求助,但卻並非懷著了解如此行。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必須經歷這樣的艱辛,於是試圖告訴耶和華他們要他為他們怎樣行。
可是,他們後來變得更堅強而看出為義受苦是一項權利。這樣他們便更與古代的使徒相似,後者被猶太的領袖們鞭打了之後就「歡歡喜喜從公議會裡出來,因為他們算是配得為主的名受辱。」(使徒行傳5:41,《新譯》)現在這些基督徒憑著上帝的幫助耐心忍受撒但加於他們身上的一切迫害。他們深信耶和華會以他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耐心等候他的適當時候來到搭救他們。他們充滿信心地將一切憂慮卸給耶和華。——箴言14:26。
除此之外,將憂慮卸給耶和華需要我們堅信耶和華能夠而且必定會幫助我們。有一個女子曾學得這個教訓。她有很大的憂慮,因為她雖然渴望事奉耶和華,但卻煙癮很深。她禱告向上帝求助,但卻繼續吸煙。後來她能夠快樂地宣布說:「我終於停止吸煙了!」為什麼她以前無法停止吸煙呢?她承認說:「我禱告向上帝求助,但其實並不真正相信他能夠幫助我。」直至懷著信心向上帝求助,她才獲得所需的幫助。——希伯來書11:6。
因此,我們若希望耶和華幫助我們承擔憂慮,有些事是我們必須做的。耶穌表明這點說:「你們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哪,到我這裡來吧!我必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應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你們就必得著心靈的安息。」——馬太福音11:28,29,《新譯》。
有一句諺語說,『上帝幫助自助的人。』耶穌的話表明在實際上『上帝幫助那些願意幫助別人的人。』耶穌說他會使一切願意『負起他的軛』的人,意即一切服從基督的指揮,像他一樣努力為上帝和鄰人服務的人,獲得安息而免除憂慮。——馬太福音9:35-38;雅各書1:27;約翰一書3:17。
耶和華怎樣予人幫助?
因此,我們若感覺很大的憂慮,但我們懷著信心向上帝禱告,然後努力遵行上帝的旨意,事奉他和幫助鄰人以藉此表明我們的信心是真實的,我們可以期望獲得怎樣的幫助呢?
也許上帝會將造成憂慮的難題完全除去。有時曾有這樣的事發生。或者他會賜給我們所需的智慧去自行解決難題或看出處理難題的正確方法。這樣我們便會體驗到聖經這句箴言的真實性:「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憑智慧行事的,乃蒙拯救。」——箴言28:26。
我們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敬虔的智慧呢?參加耶和華的百姓所舉行的聚會和閱讀聖經及聖經書刊是其中兩個方法。有一位作母親的基督徒因為丈夫嗜酒而有很大憂慮,她表示說:「閱讀《守望台》,研讀其中的文章及應用其中的教訓對我有最大的幫助。」——希伯來書10:24,25;詩篇119:97-104。
或者耶和華可以藉著我們的基督徒弟兄向我們提出幫助。一位長老從小組的兩個人收到一封親切的信,信中的一部分說:「我們很感謝你多次聆聽我們的個人難題和予以幫助,當我們沮喪時鼓勵我們,當我們生病時探訪我們,每逢我們有需要就前來探視我們,當我們的家人需要你時甚至整夜留在醫院裡。我們很感激耶和華賜給我們一位弟兄像你這麼深深地關懷我們。」
因此,你若有憂慮,何不將事情告訴小組裡成熟的弟兄呢?耶和華可能通過他們給你所需的幫助,這樣你便會看出以下的古老箴言的確說得不錯:「朋友在乎時常關懷;兄弟在乎分擔憂患。」——箴言17:17,《現譯》。
當然,耶和華不會總是把一些使我們憂慮的難題除去。但是藉著以聖經、聖靈或基督徒弟兄強化我們,他幫助我們以正確的眼光去看難題和明智地加以處理。這樣我們便能夠體驗到使徒保羅所說的話:「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3)即使難題仍然存在,耶和華上帝必定會履行他的應許:「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13:5。
愛爾瑪體會到這個應許是真確的。她是個基督徒女子,若干年前在一次汽車失事中變成半身不遂。她感覺很大的痛楚,但是由於她意識到上帝不久便會將疾病和痛苦除去,這給她很大的安慰和幫助。她說:「我禱告求耶和華幫助我每日忍受下去。這樣,當一日過去之後,我距離舒解的日子便又近了一天!」
愛爾瑪從來不錯過基督徒小組所舉行的聚會,而且她把握向她打開的每個機會將她對未來所懷的信心與別人分享。這樣,她繼續將擔子卸給耶和華而感受到耶和華的支持。
無論耶和華給予我們什麼幫助,我們都可以肯定正是我們所需的,而且足夠應付我們的需要。使徒保羅充滿信心地宣布說:「我們曉得[上帝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甚至在很大的痛苦之下,我們仍然能夠體驗到耶和華上帝的幫助。保羅告訴我們說:「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這樣,上帝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腓立比書4:6,7,《新譯》。
因此,無論我們有什麼憂慮或重擔,讓我們充滿信心地聽從使徒彼得的勸告:「所以你們要謙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你們要把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6,7,《新譯》。
[第23頁的附欄]
耶和華應許幫助我們負起我們的重擔。你有以下列出的難題嗎:
□ 疾病?
□ 抑鬱?
□ 良心不安?
□ 自慚形穢?
□ 缺乏自制?
□ 受到逼迫或壓迫?
□ 由於種族、社會階級或性別所造成的偏見?
□ 被日常生活各種難題壓得透不過氣來?
□ 為將來而憂慮?
□ 需要應付難以相處的人?
若有這樣的難題,何必試圖獨力應付它們呢?我們若接受耶和華的幫助,承擔這樣的憂慮便會容易得多了。
-
-
韓國的新分社守望台1983年 | 3月15日
-
-
韓國的新分社
《守望台》和《儆醒!》雜誌在1952年首次以韓國文字出版。許多年來,直至1982年,雜誌是由當地的商業印刷廠承印的。現在韓國既有30,000個耶和華見證人參加宣揚王國的工作,雜誌的生產量已增至每期100,000本,一年大約五百萬本!這項印刷工作可以由當地的見證人負起,正如在世界各地其他許多國家中的見證人所為一般嗎?
去年5月8日,韓國有一間面積龐大的新分社落成舉行呈獻典禮;這應當使見證人不久便可以自行印刷雜誌。你在下一頁可以見到這間新分社的一張圖片。新分社座落在漢城之南約四十英里(64千米)之遙一塊九英畝(3.6公畝)的土地上,位於安順縣江都市(譯音)的鄉下。
既然新分社無法容納所有希望參觀呈獻典禮的人,在場的1,882人是受到特別邀請的。對他們來說,這是個多麼令人興奮的場合!他們有機會聽見一些在當地服務了很久的人憶述耶和華上帝如何祝福當地王國工作的擴展!在場的人包括唐·史提爾和他的妻子歐爾蓮,他們是最先抵達韓國的海外傳道員。當他們在三十四年前於1949年8月初次抵達韓國時,他們發覺當地的見證人尚不及二十個。這些見證人當中大多數曾在日本佔領期間受到監禁和苦刑虐待。
何以需要一間新分社
起初海外傳道員遷進漢城蘇達門區(譯音)一間位於山坡上的住宅。雖然在1950年爆發的韓戰迫使他們暫時離境,唐和歐爾蓮·史提爾不久便返回韓國。他們遷回同一間住宅,當時房子留下了許多彈痕。在此之後,宣揚王國的活動擴展得非常迅速。到1953年韓國已有417名傳道員。同一年社方在韓國設立了一個分社辦事處。
其他的海外傳道員陸續抵達加入史提爾夫婦的行列。在此後的許多年間,戲劇性的增加使傳道員的數目在1964年增至5,538人。在那一年,分社初次在漢城展開一項建築計劃。社方在原本的住宅之外增建了一間寬敞的分社辦公室,以及更多的宿舍和一間王國聚會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