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體貼家人像你體貼外人一般嗎?
「非常高興你能夠光臨」,主人對一位賓客說。賓客答道:「啊,我說來一定來!」不錯,他以一諾千金自豪。但他對待家人也是一諾千金嗎?——未必盡然。
德國的一句諺語說得好,『在家中毫無禮貌的莽漢可能在街上是個天使。』這句諺語道破人類的通病。例如,在宴會告終時,一位巳婚男子也許熱心幫忙一位年青小姐披上大衣,但讓妻子自顧自的將大衣披上。顯然這位丈夫對漂亮的小姐發生了羅曼蒂克興趣以致他變成殷勤的紳士。但他若能對自己妻子表示殷勤和羅曼蒂克禮貌會更加好得多!這會表現他愛妻子如同愛自己,這正是丈夫所應為的。——以弗所書5:33。
「慈善始於家庭」這句話多麼肯確,那便是,它應該在家庭開始。這不僅在必需的金錢施與,而且在互相幫助的事上為然。我們在陌生人問路或其他詢問上豈不是立刻予以幫忙?那末,在家裡豈不應敏於幫助,甚至更急切地幫助家人嗎?可是許多時家中一位成員在忙得不可開交之際,其他的家人均對幫忙的機會視若無睹。有幾個孩子豈非要在某個鐘點之前穿著妥當嗎?那邊豈非有許多碗碟要洗嗎?「妻子要上班」的丈夫們尤其應該了解到,若不願妻子負擔太重的話,則男子工作範圍是什麼和婦女工作範團是什麼的古老觀念必需修正。
慈善始於家庭也包括忍耐別人的弱點和過錯。有人易於寬容外邊的朋友和熟人,例如偶然一同工作的人。我們豈不應更敏於和樂於忍耐自己家人的短處和弱點嗎?在有些例子中,也許由於愛之深期之切,以致妻子或丈夫對配偶過度挑剔。
遠較重要的是,我們以道德上的支持來彼此造就,寬恕微小過失或弱點,勝於凡事責備求全或要求別人達到我們認為所應達到的標準。此外,不斷糾正別人者也許便是犯錯的人。當然,日夕相對能彼此幫助避免錯誤,可是在擔當你配偶的「苛刻批評者」的角色上很容易做得太過分。
不錯,最體貼的事情便是寬容別人的弱點。請記得,在模鑄性格方面,人往往受到遺傳或環境的極大影響。因此明智的途徑也是,我們若能盡量對人慈悲,別人也會同樣地以慈悲對待我們,正如耶穌有一次指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38)美國有一位婦人公開反對婦女解放運動所採取的立場說:「我待我的丈夫如王帝,他也待我如王后。」
「親密產生輕視」這句俗世的話不應運用在我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上。事情應該恰好相反。親密應該「產生」忠貞和尊敬,因為我們有機會彼此更加熟習、了解和體會。幼時在家裡受過適當訓練的人很自然地以相當尊敬的態度對待外人或陌生人。聖經豈不是說,務要「尊敬眾人」嗎?這「眾人」應該包括我們自己家人,豈不是嗎?(彼得前書2:17)藉著彼此表示尊敬,家庭中的個別分子可以增強彼此的性格,使每個人都能對別人有更好的幫助。表示尊敬的方法是對人談話時適當尊重其身分和感覺,在談話的內容或談話的態度上莫不皆然。
家庭中的一分子有時認為對待家人可以絕不客氣,苛刻批評,雖然他認為對待外人不應這樣。可是,這樣行豈非透露他缺乏體貼同情心嗎?例如,我們自覺犯了錯誤而自行糾正和別人向我們指出錯誤而要求糾正之間的感覺有極大的差異。體貼同情心會幫助我們體會到這種差異。
可是,許多時我們待家人未能如對待外人一般僅是由於疏忽之故。尤其是將應該隱諱的事直說出來為然。我們對待外人有較為謹慎的傾向。但對待家人也以思而後言為佳。輕而易舉的法則是自問一下:這些話「是仁慈的嗎?是真實的嗎?是必要的嗎?」同時,說話的方式也要考慮。疏忽的反面是表示體貼。甚至小事也不能忽略,有句諺語說得好,「見微知著」。表現體貼的方法是求人做事時先說「請」後說「謝謝!」所得的恩惠不論多麼微小也不例外。
誠然,有許多理由促使我們對待外人要表示樂意幫忙、慷慨、尊重和體貼。表現這些品質能為我們帶來道德上的滿足,與人建立更良好的關係,它幫助我們獲得別人好感,甚至在物質上得益。可是我們若能對家人表現這些品質豈非也從各方面得益嗎?不錯,甚至獲益更多。此外,我們這樣行也可以說是『積儹財寶』,在需要時可以取用。這證明是一項多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