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6/8 5-9頁
  • 從初見便愛到底!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從初見便愛到底!
  • 警醒!199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提防隔閡形成
  • 『雖然我們哭,這卻是為了我們的最大好處著想』
  • 他們聽見你說的話,卻模仿你所做的事
  • 你所擔任的父母角色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 以正確的方式訓練兒女——從嬰孩時期開始
    警醒!1987年
  • 憑著愛心施行管教的好處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 從兒女的嬰孩時期就悉心教導
    家庭幸福的祕訣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6/8 5-9頁

從初見便愛到底!

紐約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塞西莉亞·麥卡頓醫生評論說:「你若觀察一下生下來的嬰兒,便會發覺他們非常敏銳,對周遭的事物也十分留意。他們對自己的母親反應靈敏。他們會將頭轉往發聲的方向,凝視著母親的臉。」母親在目光上與嬰兒取得接觸,彼此四目交投。對他們來說,這的確是一見生愛!

母親和嬰兒在此刻——母親若以自然的方式生育,母子均沒有受麻醉藥所影響——產生感情的連繫是很自然的事。嬰兒的啼哭刺激母體大量分泌乳液。她與嬰兒的肌膚接觸使她產生一種能夠減少產後流血的激素。孩子生來便有依附人的需要。他啼哭、吃奶、牙牙學語、發出咯咯聲、微笑、興奮地踢足以吸引母親的注意。嬰兒主要依附母親,這種依附使他日後能養成愛人、關懷人、信任人的意識。不久,父親也成為嬰兒所依附的重要對象。誠然,嬰兒跟父親的關係沒有跟母親那樣密切,然而這種接觸卻增添了一個重要的層面。父親觸碰嬰兒、逗弄和輕搖他,嬰兒便會興奮地嘻笑蠕動。

理查德·雷斯塔醫生報導,將初生嬰兒抱起摟在懷裡,對嬰兒來說就好與進食補品無異。他說:「跟食物和氧一樣,觸摸是正常嬰兒發育所必需的。母親將嬰兒擁在懷裡,臉頰緊貼著他,許多心理生物學上的作用遂由此得以協調一致。」嬰兒若受到這樣的對待,甚至他們的腦也形成「不同的起伏波紋」。

提防隔閡形成

有些研究者表示,嬰兒誕生時若缺乏這種母子之間的連繫,悲劇就指日可待了。其實並不然。因為在隨後的歲月裡,母親仍有許多時間可以給予嬰兒親切的照料,從而在彼此之間建立鞏固的連繫。然而,嬰兒若在一段長時期缺乏與母親的親密接觸,就可以對他造成嚴重的後果。雷斯塔醫生告訴我們,「雖然我們所有人一生均互相需要,但這項需要在出生的頭一年卻最為殷切。不讓嬰兒見到光,不給他機會注視別人的臉孔,不讓他享有給人抱起、摟在懷裡、受人逗哄、寵愛、觸摸的樂趣——失去這些東西是嬰兒所無法忍受的。」

嬰兒啼哭的理由有許多。通常他們想獲得別人注意。他們若哭了好一會,仍沒有人理會,他們便也許會停下來。他們感到照顧他的人沒有反應。他們會再次啼哭。若仍得不著理會,他們便會有受忽視和不安全的感覺。他們試圖哭得更厲害。如是者若持續了一段較長時間,而嬰兒經常受到忽視,他便會感到被人遺棄了。他起初生氣,甚至惱怒,最後則乾脆放棄。隔閡於是便產生了。由於得不到別人的愛,他也沒有學會去愛人。他的良心沒有獲得充分的發展。他既不信任別人,也不關心別人。他變成了問題兒童;在極端的事例上,他甚至養成心理變態的品格,對自己所犯的罪行毫無悔意。

初見便愛上對方並不是事情的終結。這份愛必須永遠繼續下去,不僅在口頭上,也在行動上。「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3:18)要常常擁抱和吻吻孩子。趁還來得及,要及早教導孩子認識上帝話語的正確價值標準。這樣,你的兒女就會好像提摩太一樣:「[要]知道你是從小[「嬰孩時期」,《新世》]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後書3:15)從他們的童年至青少年期間,要天天花點時間跟他們在一起。「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6,7。

『雖然我們哭,這卻是為了我們的最大好處著想』

對許多人來說,管教是個引起爭議的問題。可是,只要施行得當,這其實是父母對兒女表達愛心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小女孩明白這點。她送了一張卡給母親,上面寫道,「給媽媽,一位可愛的女士」。卡上用蠟筆畫有金黃色太陽,飛翔的雀鳥和紅色的花朵。卡上寫著:「這張卡是送給您的,因為我們都十分愛您。我們希望用這張卡表明我們的感激。我們分數低的時候,您在我們的成績單上簽名。我們不聽話的時候,您責打我們。雖然我們哭,我們卻知道這是為了我們的最大好處著想。……我只是想說,我非常非常愛您。我很感激您為我所做的一切。最愛您的媚歇爾。」

媚歇爾同意箴言13:24的話:「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杖代表權威;使用杖也許包括責打在內,但許多時卻無需這樣行。由於孩子不同,過犯不同,所需的管教也不同。有時一句仁慈的責備便足以奏效,但桀驁不馴的孩子則可能要下較重的藥:「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箴言17:10)同樣適用的是:「只用言語,僕人[或孩子]不肯受管教;他雖然明白,也不留意。」——箴言29:19。

在聖經裡,「管教」一詞的意思是教誨、訓練、懲戒——若有必要更包括責打在內。希伯來書12:11向我們說明管教的目的:「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在管教兒女方面,父母不應過度嚴厲:「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歌羅西書3:21)然而,過度縱容兒女也不對。「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言29:15)縱容兒女的人其實等於說:『隨你喜歡去做好了,不要來煩我。』施行管教則等於說:『要做對的事;我關心你。』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1989年8月7日刊說得不錯:「如果父母並非苛酷暴戾,而是為兒女定下明確的界限,並且堅定不移,就更有希望培育出成就高而跟別人相處得好的兒女。」該文在結論中表示:「從一切科學研究所得,也許最引人注意的結論是,在每個國家裡,真正關係重大的因素是確立一種互愛互信的行為模式和共同接納的行為規限,而非許多瑣碎的規條。管教一詞與門徒一詞來自同一的拉丁文字根。管教的真正目的不是在於懲罰桀驁不馴的兒童,而是要教導和引導他們,幫助他們養成內在的自律能力。」

他們聽見你說的話,卻模仿你所做的事

《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一篇討論管教的文章,以這句話作開場白:「惟獨父母切實按照自己教導兒女的價值標準去生活,他們才能期望孩子循規蹈矩。」文章接著表明自律能力的價值:「青少年若品行優良,他們的父母本身多半是勇於負責、行為正直和有自律能力的人——在生活上與他們自稱相信的價值標準一致,同時也鼓勵兒女跟從同一的標準。調查有一部分是讓品行良好的青少年與有問題的青少年發生接觸,但這樣行對前者的行為並沒有造成永久的影響,因為他們父母的價值觀念已根深蒂固地成為他們自己的品格的一部分。」這證實了箴言所說的話:「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即使父母試圖將正確的價值觀念灌輸給兒女,但是他們自己若沒有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們的努力便會歸於徒然。兒女『並不會使這些價值觀念成為自己的品格的一部分』。上述調查證明,「造成差別的因素在於父母本身把他們試圖教導兒女的價值標準遵守到什麼程度。」

情形正如作家詹姆斯·鮑德溫所說一般:「兒童很少留心聆聽大人說話,但卻總是刻意模仿大人。」你若深愛兒女,並且渴望將正確的價值觀念灌輸給他們,你可以採用的最佳方法是:以身作則。千萬不要像那些被耶穌譴責為偽君子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一樣;耶穌說:「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馬太福音23:3)也不要像那些受保羅質問的人:「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你講說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嗎?」——羅馬書2:21。

今日,許多人對聖經不屑一顧,認為聖經已過時落伍,其中的教訓並不切合實際。耶穌絕不同意這種看法,反之他說:「智慧總是從她所有的兒女得證為對的。」(路加福音7:35,《呂譯》)以下來自許多國家的家庭的實際經驗足以證明他的確所言不虛。

[第7頁的圖片]

與母親的親密感情對嬰孩的感情發育大有幫助

[第8頁的圖片]

父親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也十分重要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