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會統治世界?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
-
-
年輕君主征服天下
大約二千三百年前,一個年僅二十餘歲的金髮將軍站在地中海岸邊。他凝視著差不多一公里外的島城。城裡的人拒絕讓這個將軍入城,他怒不可遏,決心要攻陷這座城。他打算採用什麼攻城策略呢?築一道長堤直達島上,然後揮軍進攻這城。他的手下已經開始築堤的工程了。
但波斯帝國皇帝派人送來一個信息,要這個年輕將軍分神回應。波斯皇帝急於謀和,於是提出異常優厚的條件,包括一萬塔連德黃金(時值超過二十億美元)、公主下嫁、割讓波斯帝國西部半壁江山。交換的條件是,將軍要把擄去的波斯王室成員釋放。
當時要決定是否接受求和條件的司令,是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他應當接受嗎?歷史家烏爾里希·維爾肯說:「這是古代世界一個重要時刻。他所作的決定影響深遠。從中世紀直到我們的日子,東方西方都同樣受到影響。」我們未看亞歷山大怎樣答覆之前,可以先看看這個重大時刻的前因。
征服者的成長背景
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在馬其頓的培拉出生。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母親名叫奧林匹婭斯。她對亞歷山大灌輸的思想是,馬其頓的國王都是希臘主神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的後代。據奧林匹婭斯說,亞歷山大的祖先是阿喀琉斯,也就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裡的英雄。亞歷山大自幼受父母薰陶,一心要攻城掠地、君臨天下,所以對其他活動大都不感興趣。有一次,別人問亞歷山大會不會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跑。他表示如果競跑的都是國王,他就願意參加。他野心勃勃,要比父王建立更顯赫的功勳,靠自己的成就爭取光榮。
亞歷山大十三歲拜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為師。亞里士多德培養亞歷山大對哲學、醫藥和科學的興趣。至於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主張,對亞歷山大的思想究竟有多大影響,目前還沒有定論。20世紀的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評論:「說兩者意見一致的地方不多,應該是錯不了的。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理念基於希臘的城邦制度,但當時這種制度已日漸式微了。」亞歷山大雄心萬丈,要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對小城邦政府的觀念自然不感興趣。亞里士多德主張把非希臘人當做奴隸看待,亞歷山大必然也對這個想法抱懷疑態度,因為他要建立一個融合各民族的帝國,使勝利者與被征服的民族和衷共濟、通力合作。
可是,亞歷山大喜歡閱讀和學習,卻肯定是受了亞里士多德的薰陶。亞歷山大畢生喜歡讀書,特別愛讀荷馬的著作。據稱他能背出《伊利亞特》全部1萬5693行詩句。
公元前340年,十六歲的亞歷山大王子不能再接受亞里士多德的教導了,因為他要返回培拉,在父王出外時管治馬其頓。這位王儲很快就顯露自己的軍事天才,令腓力非常高興。亞歷山大迅速敉平了色雷斯的一個部落米迪族的反叛,攻下他們的主要城市,然後照自己的名字給這城起名為亞歷山德魯波利斯。
征服天下,所向披靡
腓力在公元前336年遇刺身亡,二十歲的亞歷山大於是登上馬其頓的王位。公元前334年春季,亞歷山大率領三萬名步兵和五千名騎兵,渡過赫勒斯滂海峽(現代稱為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亞洲。他的軍隊雖然人數不多,卻十分精銳。隨大軍出征的還有工程師、測量員、建築師、科學家和史官等。
在小亞細亞西北隅(現今的土耳其)的格拉尼庫斯河,亞歷山大首次戰勝波斯人。同年冬天,他征服了小亞細亞西部。次年秋天,他在小亞細亞東南隅的伊蘇斯,再次與波斯軍隊決戰。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率領五十萬大軍前來迎戰亞歷山大。大流士自料必勝無疑,所以把母后、王后和王室的其他成員都帶到戰場,讓他們看看波斯軍怎樣大獲全勝。但波斯人料不到馬其頓軍隊的攻勢如此迅速猛烈,一時間措手不及。亞歷山大的部隊徹底擊潰了波斯大軍,大流士只好倉皇逃命,撇下家人給亞歷山大擄去。
亞歷山大並沒有乘勝追擊波斯人,反而揮軍南下,攻下了波斯強大海軍在地中海沿岸的各個基地。但位於島上的泰爾城卻反抗到底。亞歷山大決心要征服這個島國,於是開始圍城。這次軍事行動延續了七個月。在圍城期間,大流士提出本文起頭談及的謀和條件。條件的確十分優厚,據報亞歷山大十分信任的參謀帕爾梅尼奧說:「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一定接受。」但是亞歷山大反駁說:「如果我是帕爾梅尼奧,我也會接受。」亞歷山大拒絕與波斯講和,繼續圍攻泰爾,終於在公元前332年7月攻陷這個稱霸海上的島城,把泰爾徹底摧毀。
耶路撒冷向亞歷山大投降,得以逃過毀滅的厄運。亞歷山大向南推進,佔領了迦薩。埃及厭倦了波斯的統治,於是歡迎亞歷山大拯救他們脫離波斯的轄制。亞歷山大在孟斐斯向公牛神阿匹斯獻祭,取得了埃及祭司階層的歡心。他也興建了亞歷山大城。這個城市後來成為足與雅典分庭抗禮的學術中心,至今仍然以他為名。
在此之後,亞歷山大轉向東北方,穿過巴勒斯坦向底格里斯河進發。公元前331年,他在離尼尼微廢墟不遠的高加米拉第三次與波斯人決戰。波斯軍隊重整後至少有二十五萬人,卻竟然敗在亞歷山大率領的四萬七千人手下!大流士在逃亡期間被自己的臣民所弒。
亞歷山大乘勝向南推進,攻佔了波斯帝國的冬都巴比倫。他也佔領了書珊和波斯波利斯這兩個都城,奪得價值連城的波斯寶庫,把薛西斯宏偉的王宮焚毀。最後,位於埃克巴坦那的都城也落入他手中。接著,這位行軍迅速的君王征服波斯帝國餘下的領土,向東一直推進至位於現代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
亞歷山大渡過印度河之後,到了波斯帝國塔克西拉省邊境外的地區。在那裡,他遇到一個頑強的敵手——印度王公波羅斯。公元前326年6月,亞歷山大打了他一生的第四場大戰,也是他最後一次重大戰役。波羅斯的軍隊有三萬五千名士兵和二百頭大象。馬其頓的戰馬看見巨象,不禁大為恐慌。戰況十分激烈,雙方都傷亡慘重,但亞歷山大的軍隊終於戰勝。波羅斯投降,成為希臘的盟友。
馬其頓軍隊入侵亞洲已經八年多了,士兵都厭戰思家。他們與波羅斯的血腥激戰令他們心有餘悸,於是要求回國。亞歷山大起初不大願意,但終於答允他們的請求。當時希臘確已成為稱霸世界的強國。希臘殖民地在佔領的地區裡紛紛建立起來,結果希臘的語言和文化傳播到帝國各地。
戰場外的亞歷山大
馬其頓軍隊連年征戰,始終能同心協力,究其原因是亞歷山大的性格。每場戰鬥之後,亞歷山大都親自探視傷者,察看他們的傷勢,稱讚將士勇敢作戰,並且論功行賞。亞歷山大厚葬陣亡的戰士,豁免他們父母兒女的一切賦稅勞役。爭戰之餘,亞歷山大舉辦各種運動和競賽,讓將士有機會鬆弛身心。有一次,他甚至叫新婚的將士休假,讓他們跟妻子在馬其頓過冬。由於他仁厚待人,手下的士兵都愛戴敬重他。
亞歷山大的妻子是大夏公主羅克桑娜。論到這樁婚姻,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寫道:「二人的結合的確出於愛情,但同時也有助於達成亞歷山大的目的。他所征服的人民很高興見到,他從他們當中選出一個女子作配偶。亞歷山大也是正人君子,雖然情不自禁、墮入愛河,仍極力克制自己,以合法守禮的方式把她迎娶過來。被征服的民族因此都熱烈愛戴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也十分尊重別人的婚姻。大流士的妻子雖是他的階下囚,亞歷山大卻吩咐手下以禮相待。有一次,他聽見有兩個馬其頓士兵曾對某些陌生人的妻子施暴,他下令如果查證屬實,就得把士兵處死。
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婭斯虔信宗教,他也一樣。他在作戰前後都向神獻祭,也喜歡向術士求問各種徵兆的含意。他在利比亞曾求問阿蒙的神諭,在巴比倫則遵從迦勒底人的獻祭規矩,特別注重祭祀巴比倫的神貝勒(馬爾杜克)。
亞歷山大雖然在吃方面頗有節制,最後卻染上縱酒的惡習。他時常一面開懷痛飲,一面滔滔不絕地誇耀自己的成就。有一次,亞歷山大撒酒瘋,殺了他的朋友克利特斯。這是他所犯最嚴重的過錯之一。事後,亞歷山大極感自疚,躺在床上不吃不喝,達三天之久。後來他的朋友終於勸服他再次進食。
亞歷山大的虛榮心越來越強,結果引發了其他的不良特徵。他開始輕易相信讒言,用最嚴厲的手法懲罰受誣告的人。例如,亞歷山大有一次聽信讒言,誤以為菲洛塔斯想謀害他,於是下令把菲洛塔斯和他的父親一併處死。菲洛塔斯的父親,正是亞歷山大以往信任的參謀帕爾梅尼奧。
終於敗在強敵手下
亞歷山大回到巴比倫之後不久,就染上了瘧疾。公元前323年6月13日,亞歷山大英年早逝,享壽僅三十二年又八個月。他終於敗在最強的敵人——死亡——手下。
一些印度智者說得不錯:「亞歷山大王啊,人生在世,只能擁有腳踏之地。陛下也不過是凡人,差異只在於你營營役役,遠離家鄉,奔走天下,結果害人害己。但不久陛下也要與世長辭,到頭來你所擁有的土地,僅足以埋葬你自己。」
-
-
誰會統治世界?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
-
-
[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亞歷山大所征服的土地
馬其頓
埃及
巴比倫
印度河
[圖片]
亞歷山大
[圖片]
亞里士多德與他的門生亞歷山大
[整頁圖片]
[圖片]
鑄有亞歷山大大帝肖像的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