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從何而來?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第36,37頁的附欄或圖片]
可疑的經典實驗
時常有人引用斯坦利·米勒在1953年進行的實驗作為證據,證明生命在最初可能是自然發生的。可是,他的解釋能否成立,卻基於一個假設,就是地球的原始大氣是「還原」的。那就是說,當時的大氣僅含有極微量的自由(未經化學結合的)氧。這一點為什麼很重要呢?
《生命起源的奧祕:再評目前各家理論》一書指出,如果當時有許多自由氧存在,「氨基酸就不可能形成;即使有些氨基酸碰巧產生了,它們也會迅速分解」。a米勒就所謂原始大氣所作的假設,是否有充分根據呢?
米勒完成了他的實驗後,過了兩年,發表了一篇經典的論文,其中指出:「當然,這些見解只是推測,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當初形成時,大氣是否處於還原狀態。……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證實這一點。」——《美國化學學會雜誌》,1955年5月12日刊。
科學家後來找到了證據嗎?大約二十五年後,科學作家羅伯特·考恩說:「科學家不得不重新評估他們的若干假設。……他們沒有找著什麼證據去支持他們的主張,證明最初的大氣是充滿氫而高度還原的,有些證據更顯示情形剛剛相反。」——《技術評論》,1981年4月刊。
自那時以來又怎樣呢?1991年,約翰·霍根在《科學美國人》發表的文章指出:「過去十多年來,有越來越多人質疑尤里和米勒就大氣所作的假設。根據科學實驗及用電腦重現的大氣……顯示,當時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現在受大氣中的臭氧層所阻隔)可以破壞大氣裡含氫的分子。……這樣的大氣[二氧化碳和氮]對於形成氨基酸和別的生命要素十分不利。」
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有許多科學家堅稱地球早期的大氣是還原的,只含有極少的氧呢?西德尼·福克斯和克勞斯·多斯在《分子進化與生命起源》中回答說:當時的大氣必然缺乏氧,原因之一是,「實驗室的實驗顯示,進化的化學階段……會受到氧所抑制」;此外,「在有氧的地質時期」,像氨基酸一樣的化合物是「不穩定」的。
這不是強詞奪理嗎?提出這個主張的人聲稱,最早期的大氣是還原的,因為如果不是,生物就不可能自然發生了。可是,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當時的大氣是還原的。
還有另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如果在米勒的實驗中,混合的氣體相當於原始的大氣,通電所引發的火花模擬當時的閃電,沸騰的水代表海洋,那麼,安排和進行這個實驗的科學家又相當於什麼或代表誰呢?
[腳注]
a 氧很容易起化學反應。例如,氧跟鐵結合就形成鏽,跟氫結合就形成水。如果在組合氨基酸的時候大氣裡有很多自由氧,氧就會迅速跟有機分子結合,並把它們分解。
-
-
生命從何而來?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在哈羅德·尤里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斯坦利·米勒,曾經把氫、氨、甲烷和水汽(假設這些是原始大氣的成分)密封在一個瓶子裡,瓶底有沸騰的水(代表海洋),然後使電火花(像閃電一樣)通過蒸氣。不出一個星期,瓶子裡有些暗紅色的黏性物質出現。米勒分析這些物質,發現其中含有很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的主要成分。你很可能聽過這個實驗,因為多年來,科學教科書和學校的課程都提及這個實驗,彷彿這個實驗可以解釋生命怎樣在地上開始似的。但這是實情嗎?
其實,米勒的實驗現今正大受質疑。(請參看36-37頁的附欄「可疑的經典實驗」。)
-
-
生命從何而來?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米勒和其他科學家合成了氨基酸後,科學家著手製造蛋白質和DNA;這兩種物質都是地上生物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科學家在所謂生命起源以前的環境裡進行了數千次實驗,結果怎樣呢?《生命起源的奧祕:再評目前各家理論》指出:「我們在合成氨基酸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合成蛋白質和DNA卻始終失敗;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科學家在合成蛋白質和DNA方面所作的努力,可以用「總是失敗」來形容。
-
-
生命從何而來?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第35頁的附欄]
「[最微小的細菌]也比斯坦利·米勒的化學混合物更像人,因為這些細菌已經具有生化體系的各種屬性。因此,細菌跟人的差距,其實比一組氨基酸跟細菌的差距更小。」——生物學教授林恩·馬古利斯
-